- 中國農村社區服務體制的變遷及其后果:以河南省息縣為例
- 管義偉 李燕南
- 826字
- 2019-01-04 13:24:22
第五節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項研究是在前輩已有成果基礎上的繼續。所涉及的概念與術語,通常按照學界公認的解釋進行運用。但是,對于學界有爭議而本書必須使用的概念,在此做出必要的界定和說明。
(一)農村社區:是指農村有一定邊界的具體的生活共同體。費孝通曾經說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須是具體的社區,因為聯系著各個社會制度的是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有時空的坐落,這就是社區。”農村社區具有歷史繼承性。從社區歷史發展歷程看,現代農村社區是由傳統農村社區發展演變而成的。因此,書中不同時期的農村社區與同期的行政村內涵一致。
(二)農村社區服務與經濟的關系:筆者認為,農村社區服務包括經濟發展服務和社會生活服務,這是與城市社區服務相區別的地方。城市可以實現經濟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分離,即工作地可以與生活地不在一起。但是,農村的生產與生活很難分開,生產地一般也是生活地,尤其是城鄉二元格局條件下更是如此。現代農村社區服務最終會實現與經濟的脫離,但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三)現代農村:與傳統農村相對,現代農村在內涵上更多強調的是農村的多功能性和多樣化的特征,表現為生產、生活、生態的統一,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人與環境的統一。現代農村更多地強調勞動就業、自然景觀、環境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農村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等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功能。
(四)認同:是指組織成員的需求得以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在反應,主要表現為心理上的歸屬感、責任心和榮譽感。本書所使用的認同,特指農村社區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得以實現時,社區居民心理上所產生的一種滿足感。
(五)村莊、行政村:雖然習慣上認為村莊是自然狀態的農村,行政村是人為狀態的農村,但為了行文的方便,在沒有做出特別說明的情況下,二者有時互換使用,內涵不變。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行政區劃在歷史沿革中有所不同,現在淮濱縣的5個鄉鎮在20世紀50年代歸息縣管轄,所以由此產生的統計數據按當時建制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