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視閾下中國孝德教育傳統研究
- 盧明霞
- 6369字
- 2019-01-04 13:30:00
第一節 西周時期——孝德教育的產生
一 孝德的源起
傳統社會的孝德主要包括兩層基本含義:一是奉養、服從父母,即“生孝”;二是崇拜、敬仰祖宗,即“死孝”。無論是生孝還是死孝,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其歷史根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并為人們的觀念所明確的。歸結起來,孝德源起于原始社會以血緣為基礎的自然親情、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懷和氏族養老尊老的古老傳統。
孝德中的“生孝”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們“知其母不知其父”,婦女享有崇高的地位。從山頂洞人的遺址發現,年老婦女的安葬與眾不同,有其生前使用過的裝飾品隨葬,這說明她們活著的時候就受到氏族成員的愛戴。這種基于血緣關系而對母親的愛戴,可以說是“生孝”的最初萌芽。到了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家庭和婚姻關系。隨著這種個體婚制的出現,人們由知其母過渡到兼知其父,父親和母親一樣成為子女親近和愛戴的對象。但在這時,以血緣為基礎的自然親情雖然孕育了孝的萌芽,卻并未形成理性的認識。
孝德中的崇拜、敬畏祖先的含義最早亦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中,包含著人和動物同源的觀念,這種圖騰崇拜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祖宗崇拜的萌芽。正如肖群忠先生所說:“圖騰崇拜發展的必然邏輯即祖先崇拜?!?img alt="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到了父系氏族社會,隨著人們對血緣關系的日益重視,隨著父系家長權力的確立,祖宗崇拜的宗教觀念得以確立。氏族或家族的成員為了使本族得到福佑和繁衍,十分重視供奉祖宗神靈、舉行祭祖儀式。一直到夏、商時期,這種祖宗崇拜的宗教觀念和儀式仍十分盛行。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之前的祖宗崇拜和西周人“追孝”“享孝”祖先的孝德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他們還沒有自覺地把宗教上的祭祖和道德上的孝敬明確統一起來,即沒有明確用孝德來規定祖宗崇拜。因此,這時的尊祖祭祖僅僅是一種宗教情懷,是一種自發的傳統習俗而已。
除了“生孝”和“死孝”,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孝德中還包含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尊老意識。這種尊老意識的對象不只包括個人的父母和長輩,還包括所有年長的人,是一種對年齡和經驗的自然敬意。而這種尊老意識也是發端已久的。在氏族社會中,贍養老人是氏族全體成員的事情?!抖Y記·禮運》贊美當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作為獨立經濟單位的個體家庭出現之后,對全族老人的奉養演化為子女對各自父母的奉養。因此,這種氏族群體的尊老意識和行為也是衍生出孝德的重要因素。
二 孝德教育的源起
同孝德一樣,孝德教育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盡管最初的相關教育活動都是自發性的教育活動,并非出于理性的自覺,但是其中卻內在地包含了孝德教育的因素,某些實踐形式更是為后世的教育所延續。孝德教育中所包含的“尊祖祭祖教育”和“尊老養老教育”也可謂由來已久。
“尊祖祭祖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通過祭祀活動,原始社會的人們可以接受風俗習慣和原始禮儀的教育,因此祭祀與教民合一。母系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認為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氏族成員均出于同一祖先。因此,以圖騰崇拜為基本內容的祭祀活動,有利于加強氏族成員對祖先的尊敬與敬畏,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一書根據古代文獻和考古資料推斷:“遠古之圣人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發布政令,養老,恤孤,審訊俘虜,出征前誓師,集合眾人共議獄訟,祭祀天地山川鬼神與祖先,均在所謂 ‘學?!e行。”這種遠古時代的所謂“學校”,雖不是專門意義上的學校,但是其中的一些活動,如養老和祭祀等,都和孝德有關,對氏族成員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祭祀活動雖然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并非出于自覺,還不能看成真正的孝德教育。而且,據《禮記·祭法》的記載,有虞氏時祭祖以其功德,而不以血統。到了夏后氏以后,“效鯀而宗焉”才算真正對祖宗而祀。殷人則有“祖契而宗湯”,但在殷人眼中,祖宗神與天神是合一的,他們雖對孝德有某些零碎的、粗淺的認識,但孝德思想尚未從宗教意識中分離出來。直至周初,孝德思想真正形成之后,祭祖才真正具有孝德教育的意義。
“尊老養老教育”最早亦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上文提到的山頂洞人,將年老婦女生前使用過的裝飾品隨葬,既表現了當時對年老婦女的尊重,也會對活著的人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的虞舜時代,出現了“庠”這種教育機構?!抖Y記·王制》載:“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從中不難看出,當時的人們共同贍養老人,共同撫養兒童。而虞庠正是氏族部落共同撫養兒童、贍養老人的場所。這說明,“庠”是一種帶有教育作用的養老機構,其教育內容側重于敬老慈幼。《尚書·舜典》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img alt="李民、王?。骸渡袝g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舜見到“百官不和睦、父母兄弟兒女之間關系不順和”,于是讓一位名為“契”的人作為司徒,專門傳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可見,當時已有以敬老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根據先秦文獻的記載,夏朝起開始有學校,其教育內容主要是養老敬老教育。對此,《禮記·王制》記載較為詳細:“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四郊。”到了商朝,除了“庠”“序”“學”等學校名稱外,還出現了“瞽宗”這種學校形式?!扳浴笔菑氖献迳鐣^承下來的,但養老作用更加突出,養老教育的自覺性顯著增強。“序”是從夏朝直接繼承下來的,在進行軍事訓練的同時,更為強調品德培養,從而達到“明君臣之禮”“明長幼之序”的目的?!邦凇笔羌漓霕纷娴纳駨R,殷人在瞽宗傳授有關宗教祭奠方面的禮儀知識。通過祭奠禮儀的傳授,能夠強化順從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觀念和行為。由此可見,夏商時期的學校以養老教育、“明長幼之序”、尊祖祭祖教育為主要教育內容,雖然不能說是真正的自覺的孝德教育,但已經包含著孝德教育的因素,為后世的孝德教育奠定了實踐基礎。
三 孝德教育的產生
孝德教育是以孝德為內容和目的的教育活動,孝德教育的產生必然以孝德的產生為其前提。與此同時,沒有教育活動,也不可能產生孝德。因此,孝德教育應與孝德同時產生,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孝德是何時正式形成的呢?有些論者根據“孝”字在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即已出現,認為孝德正式形成于商代。筆者不認同這一觀點。實際上,“孝”字和孝德觀念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最初的“孝”字本身可能并不包含孝德觀念,而孝德意識也不是在有了孝字之后才出現。據考證,商代甲骨文、金文之中的“孝”字與“老” “教”相通,而且僅僅用作地名或人名,還不是指后來道德觀念上的孝德。而道德觀念上的孝德雖然早已萌芽,卻只是表現為一些零碎的、朦朧的意識,并不能等同于后世理性的孝德。
理性的孝德,其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基于血緣而產生的“親親”關系,其成為維系“孝”的感情紐帶;另一個條件是個體家庭經濟的形成,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家庭中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出現。前一個條件在父系氏族社會即已具備,而后一個條件卻晚得多。由于私有財產不發達,中國直到西周時期,才出現作為獨立經濟單位的個體家庭。在這樣的個體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父母有撫養子女的責任,子女有奉養父母的義務。只有當父母需要子女奉養時,才有可能出現《尚書·酒誥》中“用孝養厥父母”這種奉養父母的孝德。在西周,無論是文獻典籍,還是銅器銘文,孝字都十分常見?!渡袝の暮钪吩唬骸叭暾匦涛奈?,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尚書·酒誥》云:“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img alt="同上書,第27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詩經·大雅·卷阿》曰:“有馮有翼,有孝有德。”
可見,西周所使用的“孝”字,包含著崇拜、敬仰祖宗和奉養、服從父母這兩層基本含義,孝德在此時期才可以說真正形成。
孝德觀念在西周形成并受到高度重視,沒有孝德教育是不可能實現這一點的,由此可以推斷,孝德教育必然同時形成于西周。而史料中的相關記載也證明了西周時期確實已經出現了孝德教育的實踐。從西周學校的教育內容來看,很多內容都與孝德相關。西周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六禮、七教、八政、鄉三物?!傲Y”是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饗禮、相見禮;“七教”是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是指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鄉三物即“六德”(知、仁、圣、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如《禮記·王制》載:“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
據載,西周時的學校經常舉行貴族成員集體行禮、聚餐、練武、奏樂等活動。鄉飲酒禮、鄉射禮、慶功典禮及祭奠先師的“釋奠禮”等,也常在國學或鄉學舉行。
在這些活動中,往往貫穿著孝德教育的內容?!睹献印る墓稀分姓f:“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img alt="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庠”“序”“?!钡淖谥?,都是為了“明人倫”。這里的“明人倫”,即明確包括家族與國家為一體的君臣父子、大宗小宗之間的倫常關系。由此可以肯定,西周的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六禮、七教、八政、鄉三物等教學內容,向貴族子弟傳播、灌輸以孝德為核心的宗法道德,所以孝德教育不僅已經存在,而且備受重視。
除了學校教育,西周還通過祭祖儀式、鄉飲酒禮、視學制度、釋奠禮、朝廷訓俗、采風易俗等諸多形式進行孝德教育。其中很多形式一直為后世所延續,盡管在實踐中具體程序有所差別,但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因此,西周的孝德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孝德教育之源,對后世的孝德教育具有深遠影響。但當時的孝德教育畢竟是我國古代文明形成時期的孝德教育,就其總體而言,尚處于比較低級的水平,在理論上還比較幼稚,幾乎沒有系統的孝德理論。
四 家國一體——孝德教育產生的社會基礎
孝德教育在西周產生并且備受統治者的重視,這絕非偶然,而是由當時“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所決定的。
中國古代從家族過渡到國家,是以一種合家族與國家為一體的形式,由于私有財產不發達,并沒有很快出現作為獨立經濟單位的個體家庭。在殷商時代,家族“通常以一種多層次的親屬集團即宗族形式存在,并以之作為從事社會活動的基本單位”。個體家庭雖已出現,但還不具有獨立的經濟功能,子女對父母并無特殊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殷商時期很難看到奉養、尊崇父母的孝德觀念。到了西周時期,出現了貴族家族與庶民家庭兩種形態。庶民家庭作為獨立經濟單位,父母和子女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父母有撫養子女的責任,子女有奉養父母的義務,于是奉養父母成為孝德不可缺少的內容。
而西周的貴族家族仍然是一種多層次的親屬集團,家族的父家長與家族成員既是一種血緣上的親屬關系,又是一種政治上的君臣關系。因此,與庶民家庭不同,貴族家庭更為重視孝德中“尊祖敬宗”方面的內容?!白鹱妗笔菍ψ嫦鹊某绨菖c敬仰,生則敬養,死則敬享,事死如事生。無論大小宗族均具有濃厚的尊祖觀念。“敬宗”是指小宗對大宗的崇敬,是西周宗法制度在孝德觀念上的表現。西周的宗法等級制是以氏族血統為基礎的嫡長子繼承制度,這種制度規定:凡是有君位和爵位的必須由嫡長子世代繼承,百世不遷,是為大宗。具體來說,天子之位由周王的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繼承,嫡長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周王的兄弟和其余諸子則受封為諸侯,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在他們自己的封國或封地里卻又是“大宗”;諸侯君位也由其嫡長子繼承,嫡長子一脈為自己封國里的“大宗”,諸侯的其余諸子則受封為卿,是“小宗”;卿大夫的爵位同樣由其嫡長子繼承,其他諸子無爵位可以繼承。嚴格的宗法制度決定了大宗與小宗之間具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其中,小宗對大宗的崇敬便是“敬宗”。
西周的宗法等級制決定了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既是上下級的關系,又是親緣關系。對于周天子來說,他既是天子,又是大家族的家長;對于各諸侯國國君來說,既是諸侯國的國君,又是小家家長。這樣層層遞推,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個血緣與權力相重疊的金字塔體系。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家國一體。當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所統治的領地既可稱為“國”,又可稱為“家”?!洞呵镒髠鳌せ腹陚鳌份d:“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img alt="陳戌國點校:《四書五經》,岳麓書社2014年版,第70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禮記·禮運》載:“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這里的“家”和“國”都是指諸侯封地。卿大夫亦如此,他們往往也將其封地既稱為“國”,又稱為“家”,并不注重對二者的區分。在這種情況下,家族秩序就是國家秩序,君臣關系就是父子關系,治家的家族活動同時也就是治國的政治活動,作為家族道德的孝德本身就有了重要的政治意義。
對于貴族統治者而言,孝德的政治意義顯然更為重要。在這種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下,對家長的孝順,就是對上級的服從。周族祖先作為周氏家族之祖理應是全國共敬之祖,只要能夠做到“尊祖敬宗”,家族成員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不會生異心。家族穩定,國家也就穩定了。孝德正是因為滿足了維護宗法等級制的要求,而備受西周統治者重視,成為包括孝、義、敬、讓、親、和、安、中、恤、節等在內的宗法道德規范的核心,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教化內容。這樣一來,孝德教育順理成章地成為西周社會教化的核心內容。周公在《尚書·康誥》中告誡康叔說:“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img alt="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他認為人之罪惡,莫大于不孝不友,凡人到了這種地步,就是天理泯滅之時,必須嚴加處置,不得姑息赦惡?!吨芏Y·地官·師氏》說:“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img alt="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可見,西周統治者進行孝德教育就是為了讓臣民“知逆惡”,繼而通過對這種等級秩序的強調來維護政權穩定,這是西周重視孝德教育的根本原因。
“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不僅決定了西周統治者對孝德教育的重視,而且決定了西周時期的孝德教育實踐以尊祖敬宗教育為主要內容。因此,祭祖成為西周孝德教育最主要的形式。祭祖的目的在于“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從而“加強周姓子孫的團結,以維持政權于不墜”
?!抖Y記·祭統》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img alt="陳戌國點校:《四書五經》,岳麓書社2014年版,第61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祭祖本是原始社會祖先崇拜的遺俗,但到了西周,祭祖之禮吸收了孝親道德的精神,突出了尊祖之義,從而將原本屬于祖先崇拜的祭祖納入宗法的范圍。西周人明確地宣告,祭祖是他們對祖先孝的行為表現?!对娊洝ぶ茼灐るt》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于薦廣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綏予孝子……既右烈考,亦右文母?!?img alt="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52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FAAF/1079720780490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37815-oC0QA7kgTzcoILrMjRcqtp4LuXL0zzli-0-6af1b22445f7806024e9ca343ad07ebc">這是周武王祭其父的詩文,他通過祭文表達了對父親的孝敬?!对娊洝ば⊙拧ぬ毂!费裕骸笆怯眯⑾怼诠韧酢薄ⅰ吧裰跻樱r爾多福”。
——可見,周人尊祖既是為了得到福佑,也是為了敬宗,即《禮記·大傳》中所謂的“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經常舉行的宗廟祭祀活動,能夠強化同宗人的歸屬感、認同感,加強宗族的凝聚力,提高族人對大宗的敬畏。作為禮儀活動的一種方式,祭祖以神圣的儀式和規范的程序張揚了孝德。
總之,西周時期的孝德教育實踐以尊祖敬宗教育為主要內容,其目的是“明人倫”“申孝友之義”,即維護“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從而起到維護等級秩序的作用。當然,在西周孝德教育的實踐中也包含著養老教育、奉養和服從父母等方面的教育,但是這些教育活動并不占主要地位。西周的孝德教育活動,在西周全盛時期,曾起過維護王權的尊嚴、鞏固宗法分封制度的積極作用,堪稱中國古代孝德教育之源,對后世的孝德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