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城鎮水資源產權市場建設與管理研究作者名: 夏騁翔 李克娟等本章字數: 7856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3:22:04
一 文獻綜述
本書研究城鎮水資源產權(水權)市場的建設與管理,重點放在水資源的終端商品(自來水)的需求市場,這一選題是在一系列文獻基礎之上的創新,比如水權、可交易水權、水權制度變遷、水資源管理從供給管理到需求管理的變化趨勢、水價理論與實踐等對本選題起到了一定的啟發作用,其成果是本書研究的基石。微觀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水資源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自然是本書研究的理論基礎,但由于教科書中對理論的介紹已經很多、很清晰,故不是本文獻綜述的重點,其相關知識可以參考相應的教科書。
市場是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形式。市場交易需要商品具有有效、清晰明確的產權來保障。
科斯在研究產權交易的外部性時,全面分析了產權明晰化在市場運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產權的主要經濟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會成本,從而在制度上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產權經濟理論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對“看不見的手”的市場運行機制背后的制度前提——產權結構做出了富有特色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水權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
產權理論認為,有效、清晰明確的產權具有以下三個特征:排他性、可轉讓性,可實施性或稱有效保護性、安全性。排他性是指“擁有產權及使用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所有收益及成本(損害)應自動歸于產權所有者,而且只能歸于產權所有者”。可轉讓性是指“產權通過自愿交易,應該可以從一個所有者轉移給另一個所有者”。可實施性是指“產權應該是安全的,能避免那種非自愿性的被他人掠奪或侵占”。
天然水資源經過水生產企業加工成自來水,供居民生活消費及企業生產消費,水資源成為水商品。城鎮水商品資源的消費,會產生70%左右的污水,若不經過處理,大量排放后會污染水資源。水資源的稀缺性與這一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城鎮水商品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管理是解決水短缺危機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優化配置資源已經成為共識,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創造市場運行條件,水資源產權(水權)的建設與管理是水市場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與其他資產產權相比,水資源的特殊性使得水權的收益性、排他性、交易性和安全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殘缺。水資源管理體系的重建對水資源緊張的客觀現實意義重大。
從城鎮水資源管理的角度,我們將有關文獻分成以下四類:水營銷(國外文獻)、水價、水權、水市場。一般來說,文獻涉及的論題都不止一個方面,我們選其主要方面進行歸類。
(一)水營銷
國外水資源管理文獻中,水營銷是指水用戶之間自愿協商進行的有關水轉移構架及其進程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使用地、用途的轉變及水交易時間、數量、價格等的確定這一系列市場營銷活動。水營銷涉及水資源從舊有的供給消費轉移到新的、具有更高價值利用的水資源再分配過程,是水資源需求管理范式的常見組成部分,在水資源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1961年就有了水用途轉變的報道,但真正水營銷的文獻卻是1973年以后才出現。其時美國國家水利委員會(National Water Commission)建議廢除存在的有關阻礙水轉移的法律,隨后逐漸涌現出大量的水營銷促進工業增長、城市發展及滿足環境需求的文獻。
水營銷的文獻可以分為水營銷構架、水營銷實踐(案例)、水銀行(Water Bank)、環境需求的水營銷、水營銷法律及其機構建設等幾類。
縱觀水營銷文獻可以認為,水營銷活動背后基于這樣的信條:市場是配置稀缺資源的有效路徑,能滿足效率、公平和沖突最小化的三重目標。而水營銷文獻基本上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地區(或國家)對此信條的實證與規范分析。國內文獻則分別是水營銷不同內容(水價、水權、水市場)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營銷的整體性。
以下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獻。
格里芬等(Ronald C. Griffin and Fred O. Boadu,1992)研究了水(地表水)市場營銷的案例,分析了水資源配置過程的外部影響及第二級影響,提出了地下水市場營銷的法律基礎及適合地下水資源市場配置的地下水水權修正方向。格里芬指出,盡管水資源不完全遵循于市場配置,但只要經過認真細致的產權設計和市場限制,許多地方或方面可以依賴市場激勵來實現水資源市場配置。他同時指出,消除外部影響的政策工具是存在的。
美國加州1991—1992年干旱應急水銀行開創了水營銷新局面。理查德·霍威特(Richard Howiit,1992)以及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勞伊德·迪克森(Lloyd Dixon,1993)分別對當時的水銀行及其對未來水營銷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水資源由于流動性強,波動性大,供給和需求之間常常有很大的時空差距,使用一對一式的現貨交易方式成本很高,通過建立“水銀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水市場運行。此后,“水銀行”在西方國家的水市場實踐中得以迅速推廣。現在水銀行除發揮其“銀行”的功能外,在節水收益計算、節水宣傳、節水措施普及等方面也發揮著作用。
克勞·J.蘭德里(Clay J. Landry,2000)從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研究了美國得州地下水的市場配置問題。提出明晰地下水資源產權、監測與保障地下水資源產權、產權可市場交易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保護市場解決方案。
馬里亞·薩利思等(R. Maria Saleth and Ariel Dinar,2000)研究了全球水利部門的機構變化、變化趨勢、形式及其影響。指出水利部門的機構變化既有部門內部因素(水稀缺性、績效惡化、融資的非可行性)的作用,又有部門外部因素(宏觀經濟危機、政治改革、自然災害、技術進步)的影響。這些因素提升了制度變遷的相對收益,降低了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為機構改革創造了環境。
(二)水價
水價一直是我國水管理改革早期文獻的焦點。到目前有關水價的文獻還是層出不窮。這類文獻主要還是基于計劃而不是市場討論水改革。試圖依靠制定一個科學的水價格解決水資源配置問題。
托馬斯等(Thomas, J. F. and Syme, G. J.,1998)采用兩階段調查法估算住宅用水彈性,對消費者的節水水平進行了調查,并且研究水價提高對住宅用水行為和技術選擇的影響。
梁瑞駒、沈大軍(1998)探討了水價制定原則及我國水價改革應做的工作。指出:要重新建立對水資源的價值認識;理順水資源管理體系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改變現行的水價制定依據,逐步向邊際機會成本定價或全成本定價過渡;運用經濟手段,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曾禎、潘恒(1999)認為,西方國家廣泛采用影子價格理論制定資源產品價格的做法,比較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從有效利用資源的角度而言,水價應該反映實際消耗或節省下來的水資源價值。
賈紹鳳、康德勇(2000)研究并預測大幅度提高水價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會產生強烈的抑制作用,減少的需求量與南水北調工程調水的量相當,從中可以看出理順水價的重要價值。
齊廣平(2002)對國內外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水價的組成、運行情況和水價結構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水價應由水資源費、工程水價、環境水價組成,水價結構應逐步由單一水價結構向兩部制水價結構過渡。
傅平、張天柱(2002)以北京市家庭用水為例分析兩部制水價對居民承受能力、效率、公平和節約用水等供水價格目標的影響。
韓美、張麗娜(2002)以濟南市自來水水價為例,探討了合理水價制定的原則及其構成。
褚俊英、王燦、王琦、陳吉寧、鄒驥(2003)對各國水價政策的目標進行了總結,認為:水價政策的目標除了刺激節水以外,還包括公眾可接受性、水廠的收入穩定性、社會公平性、易操作性、透明性等。政策目標的多重性及其權重的相對大小,加上城鎮居民用水行為的復雜性,導致了不同地區水價類型的多樣性。
傅平、謝華、張天柱、陳吉寧(2003),張天柱、傅平、陳吉寧(2004)從經濟學的角度,指出自來水完全成本由利用水資源的機會成本(水資源價值)、內部成本(水利工程費和自來水處理費)和外部成本
(污水處理費、再生水費)組成。在目前的實踐中水資源費、水利工程費、自來水處理費、污水處理費和再生水費基本構成了完全成本水價。
呂守軍(2004)用歷史和實證的方法,介紹并分析了日本自來水定價的歷史變遷。
郭艷玲、曾建軍(2006)從英國自來水水價的構成中得到啟示,指出水價格調控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尤其要保護低收入居民。
宋時飛(2006)就階梯水價與節水之間的關系及其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階梯式水價等市場手段的推行,并不是單純的水資源范疇問題,而是一場涉及生產、生活諸多層面的變革。除要建立和完善與水權、水價、水市場等與水有關的制度,更要從宏觀層面上“求解”,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其他法規體系。
沈大軍、陳雯、羅健萍(2006)采用入戶調查的數據,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了深圳市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計算了假設的水價調整方案對深圳市城鎮居民生活需水的影響。
陳賀、楊志峰(2006)以北京市為例,模擬了階梯式水價的實施所產生的節水效果。
以上文獻的觀點集中反映出水價改革的必要性及水價對水消費的影響:提高水價(含階梯水價)對水資源具有“節約”作用。
(三)水權
水權,即水資源產權,是指在水資源稀缺條件下以水資源所有權為基礎的圍繞一定數量水資源用益的一組可以分割的權利束,包括占有權、使用權、取水權、配水量權、收益權、轉讓權和處置權,其核心是水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及其他相關權利的分離,本質上反映的是涉水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王亞華,2005)。
水權的形式主要有濱岸權、優先占用權、公共水權等,以及針對地下水資源的絕對所有權(具有合理使用權約束)和相對所有權。
此類文獻已開始將水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屬于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
姜文來(2000)對水權及其作用進行了探討,指出水權的特征主要表現在非排他性、分離性、外部性、交易的不平衡性上。我國的水資源歸國家或集體所有,水權的交易是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使用權或經營權的交易。闡述了水權清晰有利于水資源有效持續地利用。認為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水權制度。
汪恕誠(2001)從宏觀決策角度論述了水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和水市場問題。指出:明晰產權和水權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有償水權的提出是建立水市場的理論基礎;資源水價是水價組成中最重要、最活躍的部分;水價的調整和水市場的建立是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政府宏觀調控、民主協商、水市場調節三者有機結合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保證。
姜文來等(姜文來,2001;盛洪,2002;任慶,2004)綜述了作為水權理論基礎的西方現代產權制度,對水權體系和水市場問題做了深入分析,指出水權交易制度的選擇在于減少或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這既是水資源合理配置對水權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水權制度存在的必然外在表現。
常云昆(2001)對黃河水權制度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如果從用水效率和節水角度考察黃河斷流問題,黃河斷流的真正原因在于低效率導致的過量用水,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水權制度,即現有黃河水資源利用中的產權制度存在著結構性缺陷,難以起到對浪費用水的約束作用和對提高水效率的激勵作用。
任慶(2004)基于水資源的公共性和經濟性,以制度變遷與創新作為研究視角,將水權制度置于一個動態的過程中,考察水權制度變遷的原因、動力、形式、方向等,明確提出中國水權制度變遷將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政府行政許可到行政登記,從不可交易到可交易,從管理交易到市場交易的不斷漸進的動態過程。
制度變遷理論、產權理論和國家理論是分析水權制度演變和不斷創新的理論基礎。水權作為一種制度,特別是一種法律制度,其存在是為了推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水權因水資源的短缺而產生,因水資源短缺加劇而變遷。水權制度的選擇在于減少或降低交易成本,這既是水資源合理配置對水權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水權制度存在的必然外在表現。人類對水資源的消費初始并不存在水權,只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水資源從豐沛到短缺及水資源顯現經濟商品秉性的過程中水權才得以存在與變遷。
世界各國使用了各不相同但符合本國實際的水權制度,但是大多數國家普遍使用的還是優先權制度。與其他水權制度相比較,優先權制度因其具備排他性、讓與性、可執行性,不但能兼顧各方用水的利益和需要,而且能很便捷地進行水權的初始配置,進而可以建立水權市場,使彌足珍貴的水資源流向最需要之處。但是,優先權制度對水權的轉讓和交易進行限制,降低了可讓度的程度,降低了使邊際凈收益相等的市場壓力,帶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無效率,也存在進一步市場化的趨勢和演進的客觀必然性。這為我國建立水權制度提供了經驗與教訓。
中國現有的水權制度是一種政府配置水資源的共有產權制度安排。雖然十幾年來實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水權的排他性有所提高,但是水權的外部性還較高,水權行使效率還較低,也就是“水權模糊”現象還很嚴重。目前中國水權交易制度停留在“管理型交易”,而不是“買賣型交易”,制度交易的主角是政府而非用戶。水權交易制度尚處于建設或培育期,預期的制度績效并沒有顯現出來,存在進一步創新的客觀必然性。
王亞華(2005)提出水權研究的“科層理論”,研究了中國古代水權結構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水權結構的變遷。認為水權制度的變遷都導致了交易費用的下降與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水權制度變遷的原因是舊有的水權制度交易費用高,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對新制度的需求而產生制度變遷。
胡劍波(2005)運用產權理論考察水權制度變遷的過程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基礎,運用成本收益法分析了可交易水權制度的成本與收益,論證了水權制度變遷發生的現實可能性,提出了明晰水權內涵、核定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水資源需求結構、合理配置初始水權、推動水權市場交易這五個方面來加快構建我國的可交易水權制度。
常云昆(2005)指出水資源管理方式從供給管理為主向需求管理為主轉變的趨勢。為建立水資源市場,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水資源,我國必須進行水權界定、合理水價以及管理體制的改革,實現水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彭祥、胡和平(2007)對我國水制度的組成結構、作用機理進行了總結,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水權歷史演進進行了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李月、賈紹鳳(2007)從新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和租值消散理論研究水權制度選擇,認為中國正處于水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水資源配置制度具有從完全政府配置轉向依靠市場配置的趨勢。水資源的不同配置制度對應著相應不同的交易成本,相對較好的制度應該能在扣除交易成本之后獲得較多的社會凈租值。
水資源在各類用戶中的分配和交換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交易成本,只有降低這一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才能夠使水資源價值充分體現,才能使水權市場更加高效,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
以上文獻集中反映出明晰的水權對于水資源的市場配置或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的重要性以及水資源管理(制度變遷)的市場化趨勢。
(四)水市場
李海紅、王光謙(2005)對水權交易的前提、基礎、依托、原則、形式等進行了探討,解析了水權交易的機理。
張勇、常云昆(2006)對國際上水權管理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比較了水權管理體制、水權分配制度、水權交易制度、水權價格制度等。
王浩、黨連文、汪林、羅堯增、謝新民、尹明萬、劉玉龍(2006)提出初始水權分配的原則:公平性原則、以現狀為基礎的協商調整原則、效率性原則、供水優先序原則、總量控制原則、保護弱勢群體原則、權利和義務統一性原則等。
沈大軍等(沈大軍、生效有、王榮祥、劉愛菊,2006a,沈大軍、祝永華、俞建軍、倪憲漢,2006b,沈大軍、劉斌、李木山、閻戰友,2006c)對我國部分地區水權制度建設與實踐分別進行了研究,從其成果中可以看出,我國水權制度建設在不同流域、地區都表現出了明晰水權的制度需求;一些流域或地區已經表現出通過水權交易配置水資源的趨勢;不同流域或地區初始水權分配基本上遵循著“濱岸權”及“優先占用權”原則;而幾個水權交易實踐的成敗,與“濱岸權”與“優先占用權”是否得到尊重有直接關系
。
張紅亞、方國華、吳文靜、曹永瀟(2006)在綜合考慮影響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建立水量分配指標體系,構建水權分配的層次結構圖,應用模糊綜合決策和層次分析法,進行多方案多層次的模糊優選,建立初始水權分配的數學模型。
陳洪轉、楊向輝、羊震(2006)基于交易雙方的效用函數,從博弈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水權交易準市場階段和正式水市場階段的水權交易定價博弈模型,并對正式水市場定價模型的納什均衡解進行了探討,解析了水權交易定價決策機理。
陳潔、許長新(2006)將期權理論與水權交易相結合,提出水權期權交易模式,指出該交易模式具有轉移風險、價格發現、交易成本低、方便、高效、安全性強等特點,并根據水權價格波動的特點,給出了水權期權定價模型。認為當我國水權市場機制建立起來時,實行水權期權交易模式是切實可行的。
姚樹榮、張杰(2007)論述了水權交易對水資源配置的作用,并分析了我國水權交易與水市場的制度缺陷,指出了水權交易市場體系構建與制度創新方向。
王亞華(2007)通過對我國水價、水權、水市場改革進展的研究,指出,盡管水市場在長期將有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水市場引入涉及一系列復雜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決定了短期內水市場的發展空間相對有限。
Lijuan Zhang等(Lijuan Zhang, Jinxia Wang, 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lle,2007)研究考察了中國北方地下水交易,指出中國北方灌區
隨著改革開放后農業土地經營形式的變化及經濟的增長,原有的集體所有的管井嚴重短缺(地下水水位的不斷下降也使部分管井報廢),強烈的水需求力量自發地促使私人投資管井,地下水交易市場也應運而生。這些地下水市場的特征主要是“非管制的、非正規的、本地性的以及客觀的
現金支付”。這一市場的形成還揭示出:只要影響地下水的需求與供給的因素存在,就有地下水市場形成的趨勢。
有關水交易及水權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問題,文獻中亦有報道。
國外文獻較多的是交易成本的實證研究。結論為交易成本的存在減少了水交易行為,交易成本達到市場價格的8%—12%時,發生交易的數量和交易所得的收益都會大幅度減少。
國內的文獻分為兩類:一類探討水權交易的交易成本構成,如沈滿洪(2004)認為存在信息搜尋、討價還價、簽訂合約、水權計量、防止侵權等7種交易成本。另一類則探討交易成本的存在對潛在的水交易的影響,如田前進(2006)分析了交易成本對水權市場的影響。他分別考察了固定交易成本和可變交易成本在水權交易中的作用,并探討了在邊際交易成本不變、遞增和遞減三種情況下,初始水權變化對均衡結果的影響。
以上文獻集中討論了水資源流域間的配置問題。通過明晰初始水權以實現水資源的市場配置,提高用水效率是其基本思想。交易成本的存在對水交易的發生具有抑制作用。
(五)總結與本書的創新
水資源的稀缺性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已經不再是尋找新水源、擴大水資源供給,而是在現有可利用水資源基礎上的再配置。再配置的路徑是創造有利于自由市場運行的環境基礎,包括水價機制、水權界定、水市場制度變遷、水市場運行條件及制度保障等。
文獻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一水資源“再配置”的路徑展開,從不同層面揭示水資源配置的相關經濟效率問題。然而,這些文獻所研究的水資源配置問題,水資源、水權、水權交易等都多指的是原水,而水價則是城鎮水商品資源(自來水)的價格,缺乏一致性,如此,水市場運行機制的整體性分析就顯得脫節,應用研究就會受到影響。
水資源的特點決定了水市場研究的復雜性。我們計劃圍繞城鎮水商品資源(自來水)研究其市場問題(包括市場存在的條件、市場運行機制及其管理),排除了水資源量的時間波動現象及一部分流域分布性問題和利害兩重性等所導致的復雜性,使問題簡化。城鎮水商品資源是水資源消費的重要形式之一,城鎮水商品資源市場配置的研究對水問題(水臟、水少、水浪費)的解決關系重大。全面系統地研究水商品資源的市場配置問題目前還是空白,對其進行研究,選題本身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本書立足于城鎮水商品資源的市場重建,重點研究自來水的初始水權配置及其市場運行機制,為我國城鎮水資源有效利用提供政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