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內容提要(研究框架指引)

為了對我國水資源的整體狀況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對水資源的短缺性進行了界定。水資源短缺,包括存量短缺和流量短缺兩個層面。存量短缺是指“因為水資源存量因素導致的物種種群下降狀況下的水資源存量與物種種群數量不致下降時的水資源存量之間的正缺口”。流量短缺是指“在居民可以接受的價格下,水資源需求量與保證人類一定生活質量且無水資源浪費條件下水資源需求量的正缺口”。在此定義下,提出了確定水資源存量短缺的公式。用類似于恩格爾系數的方法,提出測度水流量短缺程度的公式。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了水資源短缺的觀念及其測度公式。闡述了正確的水資源短缺觀念的意義(參見第一章)。

為了對我國目前居民自來水消費的特點進行初步摸底、分析,我們設計了自來水消費狀況調查表,收集到千余份居民家庭自來水消費基本情況,通過對調研結果的經濟學分析,我們認為,我國目前的自來水價格政策及自來水粗放的管理模式是我國水資源短缺(水質型短缺)的主要原因。對居民自來水的消費情況進行多段隨機調查研究顯示,自來水目前具有吉芬商品的特性,并對自來水消費在一定的收入和價格下會表現出“吉芬商品”的性質的結論,結合實際進行了解釋。水資源的稀缺性不能在價格上得到反映是主要原因。同時我們的調查顯示,循環再生水市場存在市場空間(參見第二章)。

為了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合理配置水資源,根據我國《水法》及我國水資源價格改革“超量加價,節約有獎,有償使用”的原則框架,將城鎮共同資源自來水的初始產權(使用權)進行明晰以建立有效的自來水市場,是水權改革的目的所在。建立水商品(自來水)資源交易市場可以優化配置水資源,有效、清晰、明確的水商品產權是建立水商品市場的基礎,在這一基本原理指導下,從消費(需求)角度,遵照我國《水法》,提出我國水商品資源初始產權配置原則為:資源總量控制原則、公平分配原則、有償使用原則、居民可承受原則、可儲蓄但不能繼承原則等。提出自來水公共產權明晰的思路是:按照以上原則將自來水初始產權確定在居民水用戶賬戶下(初始產權明晰)。提出了產權建立后,產權交易與管理可以模擬證券交易,建立水商品銀行,根據生態可持續水資源量供給水商品資源,根據水資源邊際貢獻相等原理配置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管理模式新構想。并對通過市場可以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原理進行了理論證明,對模型的“成本”因素進行了簡要分析(參見第三章)。

我國的水權交易案例在現實中已經有一些報道,有代表性的當屬楠溪江的包江、義烏—東陽的水權交易案。我們用演化穩定均衡即習慣(自發秩序)形成的內在機制理論解釋這一制度變遷行為。認為:水權改革與實踐不能過多偏離傳統習慣即自發秩序,這樣的水權改革才能做到名義水權與實際水權的統一。在采用公共水權制的社會中,水資源要附以明確的水權分配關系,而這些水權分配原則,要參照濱岸權、優先占用權等有關的原則或做法,才能使其具有可實施性(參見第三章附錄)。

將城鎮共同資源自來水的初始產權(使用權)進行明晰以建立有效的自來水市場,是水權改革的目的所在,而初始水權的分配其核心問題是公平性問題效率問題根據科斯定理,與產權初始狀態無關。。通過對公平理論的研究,我們認為,公平即公正平等,屬于倫理學和社會學范疇,是一種心理感受,存在于比較過程之中,出發于社會成員的主觀價值判斷,依賴于法律制度的規定。從公平涉及的產生過程來分,公平被分為行為發生前的約束規則的公平性、行為過程的公平性、行為結果的公平性等不同方面。現代社會的公平觀主要包括“功利主義公平觀”、“自由主義公平觀”以及“自由意志主義公平觀”。功利主義公平觀主張行為結果應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自由主義公平觀主張行為約束規則應“盡可能有利于境況最差群體利益”;自由意志主義公平觀認為自由、自愿產生公平,主張盡力維護社會公正的制度以保障行為過程“最大的自由”。自來水資源初始產權塑造的公平性是關系到城鎮自來水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核心問題,水權塑造更多的涉及行為約束規則的公平性,基于“模糊面紗”的最大、最小標準是公平感產生的準則。基于這一標準的城鎮自來水初始產權配置的公平性為:相同用途水用戶水權量相等,不同用途水用戶有優先權差異,產權總量控制是要實現生態及代際公平(參見第四章)。

通過對國際上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機制的比較,以及從國外一些國家水循環再利用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或啟示:水循環再利用是解決淡水資源緊張的有效途徑,引水工程要考慮“機會成本”;產權明晰是解決水資源市場化開發的必要條件;示范工程具有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培育水資源市場的外部經濟性;節水意識、節水活動離不開經濟手段的激勵;稀缺是研發活動的推進劑,正確的水價是前提(參見第五章)。

污水的處理與再生利用,應根據自然界生態對污水的凈化規律以及污水演化的規律來進行,創造一定的經濟環境實現低投入、高收益。我們用演化的思想解釋自然界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一定自穩定功能的系統,但也存在突變,突變發生后會使生態系統演化為另一個自穩定系統。局部自然生態系統失去對污水的凈化功能是緣于發生了突變作用,自然界恢復其凈化功能也需要一個引致突變作用的發生。治理江河水污染無效的原因,應該是兩方面的,內因為治理過程的力度不夠,以致自然界生態平衡突變臨界點沒有達到,不符合“演化”規律;外因是水污染治理專業化分工不會自然演化出現,致使治污成本高,難以為繼。這揭示出江河污水治理的內(人工恢復水生態)—外(專業化治理污水減少排放)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而減排從分散低效治理突變到集中專業化治理的演化博弈均衡需要政府或其他致力于公共福利事業的組織的“干預”來推動(參見第六章)。

城鎮自來水行業由于規模經濟性使其具有自然壟斷行業的特點,傳統的自來水管理模式是自來水公營,自來水由政府統一定價(在我國自來水按用途實行差別定價),自來水生產企業保本經營或得到政府財政補貼,使自來水具有福利的性質,這造成自來水定價偏低,在經濟、人口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水資源出現嚴重不足,造成目前的水量型缺水及水質型缺水。針對這一問題,從城鎮自來水供給的角度,我們提出了對自來水以及污水處理(自然壟斷)行業改造模式——通過管網公營,消除水與污水處理(自然壟斷)行業的進入障礙,使企業自由進入水及污水處理(自然壟斷)生產行業的改造模式,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水及污水處理生產行業的效率(參見第七章)。

從城鎮自來水資源的需求角度,我們認為城鎮自來水資源市場的改造與重建,可以遵循兩個基本的路徑,漸進式的路徑——財政補貼價格放開方案。在現有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自來水資源的價格,并對基礎水價進行大幅度財政補貼。激進式路徑——總量控制分配水權市場交易方案。徹底重建自來水資源管理模式,用市場化的手段配置自來水資源,在自來水資源初始產權明確界定的基礎上,建立城鎮自來水交易市場,由市場機制確定自來水資源價格,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自來水資源的配置。

對兩個新方案的原理、特點及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比較、分析。結論是:兩個新方案的共同特點是符合水資源的資源特點(水權演化規律或水權慣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壟斷造成的無謂損失。不同點是財政補貼方案短期成本較低,操作容易,較適用于短期行為,對低收入階層的不利影響大于水權交易方案。水權交易方案改造成本相對較大,但相對于調水工程來說,其成本則很低,長期收益明顯,對低收入階層也較有利(參見第八章)。

結合西安市的水價與水消費情況提出了具體的水價改革方案。單一水價+補貼的新方案,提出了補貼模型。在對階梯水價的缺陷(即存在對節水激勵不足)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解釋了新方案相對于階梯水價的優點,并對新方案實施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或影響進行了闡述(參見第八章附錄)。

實現城鎮水資源管理重構,優化配置自來水資源,是城鎮水資源產權(水權)建設與管理的總目標,對這一總目標的實現的判斷準則應從四個方面來考量:可持續發展、效率、公平、易操作(財務可行性、社會可承受)。在對這些準則進行闡釋的基礎上,根據本書提出的兩個新方案,加上現有的管理方案,運用專家評價的方法,根據專家調查的結果,進行了層次分析(AHP)。結論是:漸進式的方案(財政補貼市場放開方案)與激進式的方案(總量控制水權交易方案)都不失為對城鎮水管理體系重構的可考慮方案,對城鎮水資源管理體系重構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已經是專家們的共識。在運用層次分析法的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一些經驗,即:對于將德爾菲(Delphi)法與層次分析法結合,處理由多名專家構成的評價組的層次分析綜合評價,要考慮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要求的處理技術(參見第九章)。

研究體系框架及其邏輯關系如下圖所示。

參考文獻

[1]Easter, K. W., Rosegrant, M. W. and Dinar, A., Formal and Informal Markets for Water: Institutions, Performance, and Constraints[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s,1999,14(1): 99-116.

[2]Lloyd Dixon et al., California's 1991 Drought Water Bank: Economic Impacts In The Selling Regions(1993)(A Report of the Rand Corporation).

[3]Ronald C. Griffin and Fred O. Boadu, “Water Marketing in Texas: Opportunities for Reform”.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Vo1.32, Spring,1992, pp. 265-288.

[4]Israel, Morris and Jay R. Lund, “Recent California Water Transfers: Implications for Water Management”.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Vo1.35, No.1,1995, pp.1-32.

[5]Lijuan Zhang, Jinxia Wang, 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lle,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Markets in China: A Glimpse into Progress to Date”, World Development, Vol. 36, No. 4,2008, pp. 706-726.

[6]Lund, J. R. and Israel, M., Water Transfers in Water Resource Systems[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5,121(2): 193-205.

[7]Richard Howiit et al., A Retrospective on California's 1991 Emergency Drought Water Bank,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of Water Resources(1992).

[8]Ronald Kaiser, Texas Water Marketing in the Next Millennium: A Conceptual and Legal Analysis,27 Tex. Tech L. Rev. 181(1996).

[9]Stephen Smith, The Rural-Urban Transfer of Water in California.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Vol.64, No.1,1961.

[10] R. M. Saleth and A. Dinar,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Global Water Sector:Trends,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Water Policy,2(2000)175-199.

[11]Thomas, J. F. and Syme, G. J., Estimating Residential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Water: A Contingent Valuation Approach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8,24(11): 1847-1857.

[12]陳洪轉、楊向輝、羊震:《中國水權交易定價決策博弈分析》, 《系統工程》2006年第4期。

[13]陳潔、許長新:《我國水權期權交易模式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年第2期。

[14]褚俊英、王燦、王琦、陳吉寧、鄒驥:《水價對城市居民用水行為影響的研究進展》, 《中國給水排水》2003年第11期。

[15]傅平、謝華、張天柱、陳吉寧:《完全成本水價與我國水價改革》, 《中國給水排水》2003年第10期。

[16]傅平、張天柱:《我國兩部制水價對供水價格目標的影響》, 《中國給水排水》2002年第4期。

[17]郭艷玲、曾建軍:《英國自來水價格機制的啟示》, 《中國經貿導刊》2006年第11期。

[18]胡劍波:《論中國水權制度的變遷與創新》,安徽大學,2005年。

[19]胡繼連:《我國的水權市場構建問題研究》, 《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20]胡繼連、葛顏祥:《黃河水資源的分配模式與協調機制——兼論黃河水權市場的建設與管理》, 《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21]賈紹鳳、康德勇:《提高水價對水資源需求的影響分析》, 《水科學進展》2000年第3期。

[22]姜文來:《水權及其作用》, 《中國水利》2000年第12期。

[23]劉偉:《中國水制度的經濟學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梁瑞駒、沈大軍:《水價制定原則及對我國水價改革的建議》, 《中國水利》1998年第6期。

[25]李長杰、王先甲、鄭旭榮:《基于Internet的水權拍賣交易系統設計》,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年第4期。

[26]李海紅、王光謙:《水權交易機理分析》, 《水力發電學報》2005年第4期。

[27]李月、賈紹鳳:《水權制度選擇理論——基于交易成本、租值消散的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2007年第5期。

[28]呂守軍:《日本自來水定價方法變遷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年第12期。

[29]彭祥、胡和平:《水資源配置博弈論》,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年版。

[30]齊廣平:《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水價及水價結構分析》,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31]任慶:《中國水權制度變遷研究》,鄭州大學,2004年。

[32]沈大軍、樸哲浩:《淺談水資源費》, 《中國水利》2000年第2期。

[33]沈大軍、阮本清、張志誠:《水資源稅征收的理論分析》, 《水力學報》2002年第10期。

[34]沈大軍:《水資源費征收的理論依據及定價方法》, 《水力學報》2006年第1期。

[35]沈大軍、生效有、王榮祥、劉愛菊:《內蒙古自治區水權制度建設及其實踐》, 《中國水利》2006年第21期。

[36]沈大軍、祝永華、俞建軍、倪憲漢:《浙江省水權制度建設與實踐》, 《中國水利》2006年第21期。

[37]沈大軍、劉斌、李木山、閻戰友:《海河流域水權制度建設及其實踐》,《中國水利》2006年第21期。

[38]沈大軍、陳雯、羅健萍:《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的計量經濟學分析與應用實例》, 《水力學報》2006年第5期。

[39]沈大軍、陳雯、羅健萍:《水價制定理論、方法與實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版。

[40]沈滿洪:《論水權交易與交易成本》, 《人民黃河》2004年第7期。

[41]宋時飛:《階梯水價求解節約命題》, 《經濟研究參考》2006年第3期,轉引自《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2月7日。

[42]田前進:《交易成本對水權市場的影響分析》,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6年第4期。

[43]唐娟:《英國自來水產業和民營化的經驗分析》, 《新視野》2004年第5期。

[44]王浩、黨連文、汪林、羅堯增、謝新民、尹明萬、劉玉龍:《關于我國水權制度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中國水利》2006年第1期。

[45]王克強、劉紅梅:《由東陽和義烏水權交易引發的對完善中國水權制度的思考》, 《財貿經濟》2004年第1期。

[46]汪恕誠:《水權和水市場——談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手段》, 《水電能源科學》2001年第1期。

[47]王亞華:《水權解釋》,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

[48]王亞華:《關于我國水價、水權和水市場改革的評論》,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年第5期。

[49]肖國興:《論中國水權交易及其制度變遷》, 《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50]徐華飛:《我國水資源產權與配置中的制度創新》,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年第2期。

[51]謝平、呂松:《從“天然氣銀行”到“水銀行”——安然公司在幾個管制行業的金融創新及啟示》, 《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52]姚樹榮、張杰:《中國水權交易與水市場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53]張天柱、傅平、陳吉寧:《完全成本水價與水價改革》, 《環境經濟》2004年第9期。

[54]張紅亞、方國華、吳文靜、曹永瀟:《初始水權分配數學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06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方城县| 玉屏| 拜泉县| 浦东新区| 航空| 射洪县| 神农架林区| 张家界市| 兴文县| 陵川县| 东丰县| 四会市| 安化县| 清原| 轮台县| 阿图什市| 荆门市| 祥云县| 汉中市| 收藏| 青龙| 铜梁县| 许昌市| 宜兴市| 密云县| 六盘水市| 石泉县| 水富县| 宜都市| 晋江市| 永济市| 盐城市| 溧阳市| 丹巴县| 遂昌县| 楚雄市| 清水河县| 定边县| 开鲁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