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水資源產權市場建設與管理研究
- 夏騁翔 李克娟等
- 1925字
- 2019-01-04 13:22:05
四 水短缺的經濟學解釋
水資源的存量缺水程度,可以簡單地用沙漠化程度衡量。沙漠化地區,水生資源及很多物種消失,可以被認為已經達到邊際種群下降數量超過不可恢復的程度。
就人類對水的需求而言的相對缺水(流量缺水)來說,短缺是相對于需求而言的供給缺少,經濟學中也稱作需求過剩。
需求是指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支付的商品量。市場中的每一個個體,對水的需求,在生理需要范圍以內,其需求價格彈性接近于零,即完全無彈性。超過生理需要以后的需求價格彈性,隨著價格的降低而逐漸增大。對于不同收入階層,一般情況下,高價格時,收入越高,價格彈性越大;低價格時,收入越低,價格彈性越大。如圖1-1所示,DRICH表示高收入者的水消費需求曲線,DPOOR表示低收入者的水消費需求曲線,DAVERAGE表示平均需求曲線。高價格時(PH),高收入者需求價格彈性較大,而此時低收入者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低價格時(PL)正好相反。也就是說,高收入者已盡其所能的消費了水,降價已不會使其消費量增加。

圖1-1 價格與需求量
供給是廠商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商品量。由于水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水的供給又有很強的規模效應,使其形成自然壟斷,因此各個國家為打破壟斷,都會使水供給行業成為公共部門行業,經營的目標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福利最大化。供給量一般都會盡最大資源可開采量(不一定是可持續開采量)進行供給,即供給曲線是完全無價格彈性的(垂直于水平軸),水的供給價格一般是保持供給企業不虧損,即按平均生產運行成本定價。這樣,出現了水的價格與需求無關的局面。只要生產或生活需要,而供給能力或資源存量達不到要求,就被認為水資源短缺。這也成為對水資源短缺值估算的依據,顯然存在問題。
市場經濟中,價格因素是調整供需變化乃至達到供需平衡(市場均衡)的主要力量。在價格這一市場信號失去作用力的情況下,市場的非均衡就有可能出現,短缺就會出現。換句話說,短缺是與價格捆綁在一起的。在定義及測度短缺量時,要說明價格。如圖1-1中,價格為P1時,水的需求量會很大,價格為P3時,低收入階層水的需求量只有Q1,高收入階層的需求量不超過Q3,價格為P2時,平均的每人需求量不超過Q2。如果采用分部計價,每人基本生活用水量為Q1,不超過Q2部分的價格為P2,超過P2部分的價格為 P3,則此三類人水的需求量分別為 Q1、Q2、Q3,由此計算的水短缺值與在同一價格下的短缺值是不一樣的,這說明計算水短缺,必須考慮價格因素。當前價格下的短缺量并非價格調整后的短缺量。尤其在預測未來水資源短缺程度時,更需考慮水價格的走勢。
流量短缺相對于家庭數量,用到兩個數值的大小比較,理由是(見圖1-2): x1表示水資源需求量,x2表示其他商品需求量集合,凸向原點的兩條曲線為兩條無差異曲線,過A、B兩點的兩條直線分別為兩條預算約束線。收入為M0,價格為P0時,水的消費量為QA,此時,其他物品消費替代,說明低價時水被過度浪費,此時實際不缺水。(b)表示水價放開后,實物收入不變,此時若水消費減少,同樣說明水以前被過度浪費,市場價格沒有真實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若水價放開后水消費不減少,說明確實處于水短缺狀態。(c)表示實際收入提高,若此時水消費量減少,說明水被錯定為劣等品,以前水價沒有真實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若水消費不減少反而增加,表現出水是正常商品,水的稀缺性在市場上被正確反映,供給若滿足不了需求,則表示缺水。綜上,即時,相對流量缺水。凡符合此條件的家庭,構成缺水家庭數,這個數占總家庭數量的比,說明的是普遍的缺水程度。這就是(1-3)式、(1-4)式的由來。


圖1-2 流量短缺
在水資源量相對充足的情況下,若成本價格下的需求量不大于供給量,市場不會感覺到水危機。但是,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生產規模的擴大,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一方面,低的價格使需求量超過供給量,形成短缺;另一方面,供給企業一般被迫超負荷運轉,造成水生產平均成本提高,使企業形成虧損。因此,水短缺與水行業虧損存在相關性,短缺是價格信號失靈造成的,價格信號失靈,也造成企業虧損,解決了水短缺的認識觀念,可以同時部分解決水生產企業虧損問題。
價格信號對投資有決定性作用,它直接與投資收益有關。有了水短缺的正確概念,水價格的調整就會自然用于水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中。水資源價格的調整對水產業投資會產生激勵作用,海水、廢水、污水、雨水,等等,如果有利可圖,都可能會被開發。各種節水設備,使用后如果有收益,都可能形成強大的市場。因此,對水短缺的正確定義,對水相關產業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於方、過孝民、張強:《城市污染型缺水的界定及其經濟損失的計算》, 《中國環境科學》2003年第1期。
[2]姜文來:《水資源價值論》,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康雪:《以生命的名義——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