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社會變遷中的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研究: 基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社會調查作者名: 王文彬本章字數: 1951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3:20:40
第一節 理性選擇理論中的個人選擇行為
人的行為一直是社會學的基本研究對象之一。在各種宏觀理論體系和微觀的行為環境中,個人是如何開始其行為的,其過程又是受到哪些具體因素影響的,行為本身是否一直持續著理性的判斷標準,等等,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作為理解個人選擇行為的重要視角,理性選擇理論本身的發展展現了對個人選擇行為意義理解的逐步深入。
理性選擇理論,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是個人主義(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是比較適合研究個人的選擇行為的。但是,從亞當·斯密開始確立理性選擇的原則開始,利益最大化就是其根本的行為準則。所以,理性選擇理論從對個人行為進行分析之初,就是經濟學的產物。亞當·斯密認為人在進行選擇行為的時候,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最高目標,通過理性的計算和分析,在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指引下,作出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交易選擇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完全理性的選擇模式并不適用,因為人們所處的是一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信息以及交易狀況并不是能夠被人們完全把握的;更重要的是,人的理解計算能力和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個人的選擇行為過程中沒有辦法做到理論上所設計的完全理性化,因而人的選擇行為也就可能偏離了理性選擇理論的實質。
西蒙在認識到完全理性選擇的偏差之后,在更接近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限理性原則和滿意原則。西蒙指出:“廣義來說,當前面臨的任務是將經濟人的全局理性替換為另一種理性行為。”西蒙承認經濟人的理性認知和理性計算能力都是有限的,并且在外在環境中所接受到的有限信息中進行的并不是依據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最優選擇,而僅僅是滿意選擇??梢哉f,西蒙通過有限理性和滿意原則對完全理性進行了限制,并使其在理解個人選擇行為時更貼近現實生活。
從完全理性選擇到有限理性選擇,從以利益最大化為基礎的最優選擇到以個人感受為基礎的滿意選擇,理性選擇理論對個人選擇行為的理解變得更加符合行為實際。但是,這種變化中理性選擇理論本質性的內容沒有變化,即前提還是認為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只不過是受到部分限制而已。人類的行為究竟本質上是否是理性的,從諾斯的人類行為模型到帕累托的“非邏輯行為”以及韋伯的社會行動分類,我們可以發現,理性選擇行為僅僅是其中的少部分而已。韋伯的工具理性行動、價值理性行動、情感行動以及傳統行動是一種刻意的理想型劃分。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個人行動是相互融合,理性因素不會如此清晰地呈現出來的。現實生活中的選擇行為是比理性選擇更加復雜的過程。承認個人行為,尤其是選擇行為的非理性方面,是理性選擇理論必須面對的現實。
在研究人的行為時,理性選擇理論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個人方法論,而且涉及理性選擇理論的核心本質。對此,李培林認為理性選擇理論面臨的挑戰第一個就是來自經濟學本身。因為即使是在純粹經濟學的研究中,在復雜的經濟學模型中,當對人們的選擇行為進行解釋的時候,無論自變量考慮的多么周全,總是難以獲得完美的解釋,因為總是有一個殘差存在。這就表明,即使是在便于計算和測量的經濟學領域,由于人們的選擇行為涉及個人的諸多主觀特性,并且人們的行為也總是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實際的選擇結果偏離理性選擇計算的預測。第二個挑戰是新經濟學的“嵌入理論”。這個理論把經濟行為徹底地放進了社會關系當中來研究,否認了純經濟性的行為;并且,經濟行為在受制于正式經濟制度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和限制。大量經驗研究表明,求職等選擇行為的發生是受到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社會關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的(Grannovetter, 1982; Burt, 1992; Bian, 1997)。第三個挑戰是“主體間性”,即對選擇行為的研究是作為主體的人在研究同樣作為主體的人,因此,理性選擇理論研究的經驗客觀性要受到主體主觀性的影響,從而使得理性選擇理論的客觀性難以徹底實現。
理性選擇理論所面臨的這些挑戰,正是其在研究個人選擇行為時的缺陷所在。因此,理性選擇理論無論作出怎樣的修改和自我限制,已經難以遮掩地表現出了對個人選擇行為研究的局限性。個人選擇行為作為一種選擇的過程,作為一種主體人的行為,本身已經超越了理性選擇理論最初的經濟學范疇,需要更多更加符合現實情境的學術解釋。
從最初對個人選擇行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化程式表達,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對個人選擇行為心理感性的研究成果,我們能夠發現在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時,尤其是當我們把行為看做是一種選擇過程的時候,雖然理性選擇理論及其判斷標準一直在起重要作用,但是社會學意義的解釋以及心理學視角的理解已經開始發揮更大的理論功能,對個人的選擇行為作出了更符合現實的解釋。當代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揭示出:在涉及社會價值、道德規范、制度、組織背景、偏好、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時候,人的選擇行為就不可能脫離生存生活的實際情境而依賴于純粹的理性選擇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