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究
- 蔡昉主編
- 928字
- 2019-01-04 17:15:51
小結:增強改革定力 保持改革韌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加強思想引導,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鍥而不舍、堅韌不拔,提高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扎扎實實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當前的改革,無論其廣度、力度、深度均前所未有,觸及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多個領域的種種深層次問題,不是隔靴搔癢而是會有切膚之痛,困難之大,阻力之多,不適應改革乃至反對改革的力量之頑固兇猛復雜詭異,可能會超出人們的想象。正因如此,特別需要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
如果把中國改革放在全球制度競爭與改革競爭的大背景下來看,那么保持改革的定力與韌勁就更顯重要。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顯然并不僅僅是針對中國這樣一個制度還沒有成熟、定型的國家。其實,即使是成熟市場經濟體比如美國,改革也是不斷進行的。從全球范圍看,制度的競爭以及為獲得制度優勢而衍生的改革競爭將是一個常態。從制度經濟學角度,推動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演化的因素,不僅有對國際貿易和要素流動的被動反應,而且還有為更好地競爭市場份額和動員生產要素而對制度進行主動的調整。全球化已經導致了“制度(或體制)競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再平衡、結構調整與改革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作了全面部署,而美、歐、日也紛紛推出結構性改革計劃與長期增長戰略,改革競爭的序幕悄然拉開。
實際上,能否持續推進改革是一個國家能力的體現。愛德蒙·伯克(Burk, 1790)在《法國革命的反思》中說:“一個國家若沒有改變的能力,也就不會有保守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它將不免冒著一種危險:失去其體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這是從最深層次揭示出改革的原動力:我們不斷地改革,正是為了“保有”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變色。在全球制度競爭與改革競爭的大背景下持續推進自身改革,可以說是中國改革最重要的邏輯。小平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曾說過: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所有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