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邏輯
- 張曉晶 常欣
- 1494字
- 2019-01-04 16:53:40
改革路徑體現了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的吻合
中國改革路徑的選擇,在今天看來是“誤打誤撞”地成功了。但正如下面所分析,改革實踐中所蘊含的邏輯,實際上是符合理論解釋的,是與理論邏輯相一致的,并不是“碰巧”成功了。
比如,對于偉大的中國農村改革,一些學者認為,那不過是做了一些簡單的微觀調整,轉向了價格雙軌制。但正是這個看起來簡單的雙軌制,即農民在以國家規定的價格向國家履行完他們的義務以后,可以基于市場價格出售農作物,卻大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黃亞生認為,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雙軌制價格的一個優勢是它簡單的運行機制,但是他們忽略了雙軌制價格的一個前提條件,即農民必須對政府計劃頒布的生產指標有穩定的預期。但獲得這種穩定預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一個不受制約的體制中所謂“棘輪效應”非常普遍,即計劃者根據前期的業績加大計劃指標。雙軌制在中國的成功說明中國避免了“棘輪效應。”其實雙軌制既不是一個新的發明,更不是中國人的發明。蘇聯曾進行過多次嘗試,但都沒有成功。中蘇兩國經驗表明,雙軌制能否成功取決于一個政治體制能否避免“棘輪效應。”雙軌制作為簡單或者復雜的技術機制是一個次要或者根本不重要的因素。鄧小平時代的中國領導承諾不提高計劃指標,而且他們的承諾是有公信力的。這是中蘇在施行雙軌制改革方面最大的區別。雙軌制在中國的成功實際上是鄧小平時代中國政治的成功。
中國和蘇聯在另一個方面的區別是經濟結構。中國的改革開始于農村,而且中國當時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而蘇聯已經是高度工業化了。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農村比城市更容易產生私營和市場經濟。中國現在很多大型的制造業的私營企業不是在北京或上海,而是起源于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農業大省,比如浙江、湖南、安徽和四川。這個現象是有體制原因的。計劃經濟在農村實施要比在城市實施困難。農村經濟受許多隨機因素影響,比如天氣和土壤條件等。從政治角度來講,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對城市的巨大的政治沖擊。在“文革”期間,中國城市地區被掃清了所有資本主義的殘余。但是在中國農村,當時還有一定的自由市場活動。在農村殘余的自由市場活動為鄧小平時代農村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農業改革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是土地承包制,但土地承包制的運行要求承包方對經濟剩余價值有一定的知識。當時在中國農村還有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可能是因為農村還有一定的自留地),但在城市已經消失殆盡了。農村的自由市場活動的殘余從功能上講相當于一個政策乘數,即它擴大了經濟改革的影響。這個道理也能解釋為什么同樣的改革在類似于中國和越南這種農業經濟國家會引發巨大的供給效應而在工業化的蘇聯卻沒有任何效果。
可見,中國改革的成功與一些特殊的初始條件是有關系的。這些條件包括:中國經濟計劃的分散性,鄉村工業的增長對改革的支持,大規模制造設備的分散,可利用的商業信息、技術知識和來自海外華僑的資金。制度的變遷、市場的競爭、金融壓力、創新與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循環。
值得指出的是,在改革之初,對于從哪里改,如何改,是漸進還是激進,應該說并沒有一個非常成熟的理論準備和頂層設計。再加上剛剛打開國門,對于外面的信息掌握還不充分,對于國外的借鑒也還欠缺。而接觸不多的國外專家,他們的意見也都是“僅供參考”,遠遠達不到起決定性作用的地步。還有,中國問題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國外經驗所能提供的啟示和經濟學家們的理論模型。所有這些初始條件,使得改革“設計”變得異常艱難。但事后看來,改革的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是相當吻合的,這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巧合,這恰恰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試錯和大膽創新的成功之處,是改革設計師的智慧與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相結合的產物。
-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初探
- 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要素和新模式
-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景德鎮陶瓷與“一帶一路”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生態社會學
- 新興大國經濟開放戰略: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中國方案
- 能源大抉擇:迎接能源轉型的新時代
- 適宜城市規模與我國城鎮化
- 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報告(2016)
- 農村經濟史研究:以近代黃河上游區域為中心
- 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 經濟與改革:厲以寧文選(2011-2014)
- 新常態·新金融·新未來
- 中國式現代化
- 化解過剩產能就業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