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國夢的實現路徑
要想美夢成真,讓夢想照進現實,不僅要講清楚中國夢是什么和為什么,還要講清楚中國夢的實現之路與戰略要求。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講話中提出的“三個必須”: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也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通往羅馬的路是一定到不了香格里拉的。夢不同,圓夢的道路亦不同。實現中國夢的道路就是“中國道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進行時空的大幅壓縮與跨越,我們要用數十年走過現代西方社會數百年的歷程,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道路必須是一條趕超之路。為了趕超,我們的道路要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道路”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模式決定了它可以形成強大的統一意志和組織力量,讓全國成為一盤棋,把一切經濟、政治、社會資源都組織調動起來,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上下貫通,統一行動,重點攻關解決難題,快速高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完成各種任務。而且這條道路又是一條我們自己走出來的路。90多年的開辟、60多年的探索、30多年的實踐,經歷了艱辛探索、曲折徘徊、凱歌突進,各種酸甜苦辣都品嘗過,各種艱難險阻都跨越過,也正是這豐富的經歷讓我們對這條道路心中有數。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中國道路“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從歷史和文明的層面闡述中國道路的源遠流長,將中國道路上溯5000多年,意味是極其深長的。
——夢不同,背后的精神與價值支撐亦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夢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史中,飽受侵略、欺凌和挫折,但仍然在苦難中創造輝煌,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愛國主義。以愛國主義為支撐的中國夢把“國”與“家”、“民”與“族”融為了國家民族,將個人的奮斗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斗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群眾自己當家做主實現自己的發展,建設自己的社會。改革創新則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中國夢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在13億乃至更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在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格局中實現大國的和平崛起等,所有這些都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實踐。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滿足于尋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舊,要以創新的精神尋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采取新舉措,用創新走出新路,用創新實現新夢。
——中國夢是偉大的事業,中國夢是宏偉的藍圖。偉大的事業、宏偉的藍圖要有強大的力量來保障。
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利益主體,表現在社會結構中就是不同的利益群體和社會階層。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利益群體自然會有其不同的階層群體意識、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行為模式、不同的利益訴求,等等。固然,社會的“不同”“多元”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但中國社會百年追夢的歷程告訴我們一盤散沙成就不了偉業,各行其是也實現不了愿景。
凝聚力量先要凝聚共識,而凝聚共識的基礎是社會的整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很美好的期望,但也只能是期望;在現實社會中同一個世界未見得有同一個夢想。沒有同一種生活,何來同一個夢想?
當一個社會先富起來的人挖空心思想通過富二代乃至富N代把財富固化下來,握有權力的人通過“蘿卜”招聘、定向提拔塑造官二代乃至官N代的時候,當普通家庭的孩子奮斗十八年也不可能與他們坐下來喝一杯咖啡,甚至當農民的孩子都不準備再上大學,或者四年大學后依然是農民工的時候,他們相互之間是否還會把對方視作一體的,還當作是同類?貓見到老鼠肯定要去吃的,老鼠見了貓當然要想方設法跑掉。你死我活的生存模式怎能心往一處想?
當然,同一種生活絕對不是指大家都穿一模一樣的衣服、都住一模一樣的房子、都吃一模一樣的飯。絕對的平均主義不僅沒有現實性,也不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我們講“同一種生活”是指政治權利之“同”,人格尊嚴之“同”。面對社會經濟運行,我們可能分屬不同階層與不同群體。但面對政治權利,我們只有一個身份——“公民”;面對大自然與宇宙,我們更是只有一個名字——“人類”。社會可分化不可排斥,可差別不可異化。
如果說此前的中國社會是要通過社會群體分化,在“你們”“我們”與“他們”的分別中求得活力與動力的話,今后的中國社會則需要通過社會群體的整合,重新把“你們”“我們”與“他們”化為“大家”以求得合力與向心力。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有了共識,有了共享,有了共富,還有什么樣的困難不能戰勝,又有什么樣的夢想不會實現?因為“中國夢”就是“大家”的夢,也只能是“大家”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