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
- 郝時遠
- 1643字
- 2019-01-04 17:02:06
八 “大一統”基因的密碼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的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正所謂“條約制度靠武力建立起來,也只有用炮艦外交去維持”。從1842年清朝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后,帝國主義列強依靠這種“炮艦外交”迫使清朝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達30多個,這些條約帶給中國的是國家主權淪喪、領土分割和超乎想象的巨額賠款。據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統計,從1550年至1800年的近兩個半世紀中,通過貿易流入中國和中國自產的白銀大約為60000噸,
而從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間,中國被帝國主義列強勒索的賠款“連利息共約13億兩白銀”。
也就是說,人口已逾4億的中國人,幾乎每個人都要承擔3兩白銀的“債務”。這種掠奪在世界歷史中可謂絕無僅有。
向外來侵略者賠款,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強盜邏輯,馬克思認為這是“慣于吹噓自己道德高尚”的英國人以“海盜式的借口向中國勒索軍事賠款,來彌補自己的貿易逆差”。因此,在進入20世紀之際,中國的大清王朝氣數已盡。“這個世界上最大、最進步的王朝在短短的數百年中變成了地球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而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迅速步入現代發達國家,靠殖民侵略所掠奪的財富、所利用的廉價勞動力和所開拓的產品市場,無疑是最重要的發展動能。
從秦王朝到清王朝,中國的歷史在統一的中原王朝政治結構中走過了兩千年。在西方歷史學家的視界中,歐洲歷史上“重建帝國的屢次嘗試都失敗了,部分原因是這一地區特有的某些內部弱點,另一部分原因是無休止的游牧民入侵造成的騷亂與破壞”;然而,“在中國,漢朝也發生了崩潰,但是它有其他王朝相續,盡管其間有相對短暫的間歇。因此,中國的文明一直處于興盛時期,幾乎沒有間斷,直至我們所處的時代”。這的確是一種獨特的國家歷史。事實上,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跨越長城、問鼎中原的頻率,引起的戰爭和破壞,絕對不會少于歐洲的歷史經歷,但是中華文明及其產生的中原王朝體制建構的國家歷史認同卻積淀深厚。游牧民族的強弓勁弩爭得“天下”,而實施統治“仍只得屈服于被他們奪取了皇位的國家的法律”,因為這種“天下一統”的“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把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組成一個大家庭”
。
歷史證明,中國自秦朝統一、建立中原王朝之后,無論是“五方之民”后裔的哪一個“族類”群體入主中原,都會承襲、認同和維護這一王朝體制。對此,宋代名臣富弼認為:契丹、西夏之所以具有與宋朝抗衡的優勢,不僅在于兵強將勇,而且在于他們“稱中國位號,方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這就是中國歷史基因的密碼。秦漢、隋唐、元朝、清朝這四次大統一,以及期間難以盡數的王朝和政權,都是“五方之民”及其后裔互動交融的歷史記錄,也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且不論蒙古人、滿洲人建立的中國大一統江山,“更早的胡人入侵,非但不是分裂中國,事實上反而是導致中華帝國的重建與再統一”
。“天下統一”之大道,“因俗而治”之方略,“和而不同”之目標,貫穿了中國的歷史,這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懈的內在邏輯。“五方之民”及其后裔共同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那么,邁入近代世界歷史門檻的中國,結束了封建王朝歷史后的中國,是否能夠繼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顯然,這不是一個順歷史的自然就能夠回答的問題,因為近代的中國已經處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宰制之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中掙扎。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完成對中國周邊地區的侵占和殖民之后,攫取中國陸路邊疆地區的利益、割占領土和肢解中國的危機,正在進一步加劇。當時,英國已經將印度變為其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并且通過分而治之的政治伎倆“摧毀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圖謀從南亞次大陸深入亞洲腹地。通過入侵西藏地區、與沙俄勢力在中國新疆地區乃至中亞進行角逐,其利用的因素首先是民族關系問題。不過,正如馬克思當時的預言:“在中國,英國人還沒有能夠行使這種權力,將來也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因為中國的歷史不同于印度,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無法改變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