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
- 郝時遠
- 1602字
- 2019-01-04 17:02:06
七 “跪拜”與“行禮”的悲歌
1793年7月,英國使臣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勛爵率領龐大的船隊抵達中國,目的是打開中國的市場,建立貿易關系。然而,中國“康乾盛世”的優越自傲折射出的中英文化禮儀之爭,使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為由,拒絕了英國的通商請求。當時,關于英國使臣覲見乾隆皇帝是“單膝行禮”還是“跪拜磕頭”的禮儀之爭,的確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而且表面上也成為導致這次交往失敗的原因。但是,在這一禮儀之爭的背后,卻是東西方之間一次重要的政治文化碰撞,即大英帝國“主權平等”的觀念與清王朝“差序包容”的朝貢體系之間的沖突。
大英帝國使臣通商中國的失敗,雖然反映了中國傳統“中心—邊緣”觀念的世界性放大,但是也預示了中國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遭遇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嚴峻挑戰。
中國在清朝時期,雖然在很多方面仍保持了世界領先的地位,但是它所面對的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西方世界在殖民貿易的商業革命推動下不斷積蓄著工業革命的勢能。而世界的東方、中國一直是歐洲人的“大陸神話”,因為當時世界經濟的中心在亞洲,“中國、日本和印度居于前列,東南亞和西亞緊隨其后”。歐洲開拓海外市場的“全球沖動”,不僅得到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支撐,而且其自身的經濟實力也具備了日益增長的優勢。到1830年,歐洲的工業產量在全球的比重從1800年的28.1%上升為34.2%,而中國則從1800年的33.3%下降為29.8%。
這種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對比,使歐洲人不再滿足于幾個沿海港口的貿易,而將眼光轉向了中國內地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馬嘎爾尼中國之行的失敗,促使英國以鴉片為主的走私貿易侵襲中國,最終爆發了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
在19世紀的西方文獻中,對1840年中英之間爆發鴉片戰爭的原因及其影響,揭露最深刻的莫過于1858年卡爾·馬克思發表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的《鴉片貿易史》一文。他指出:“中國皇帝為了制止自己的臣民的自殺行為,下令同時禁止外國人輸入和本國人吸食這種毒品,而東印度公司卻迅速地把在印度種植鴉片和向中國私賣鴉片變成自己財政系統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馬克思將這一古老帝國“激于道義”的抵制和現代帝國謀求“賤買貴賣的特權”之間的對抗,稱為“這是令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鴉片貿易不僅作為“延續最久的有組織的國際性的犯罪活動,為早期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輸了血”
,而且也成為抵銷長久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最有效的“商品”,中國的白銀資本隨之大量外流,清朝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流通“由于總額約達700萬英鎊的鴉片進口而陷入嚴重的混亂”
。鴉片戰爭后的中國,使充滿歷史優越感的“天朝大國”被迫對帝國主義列強打開了大門,中國被納入了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為此,中國被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從1840年開始,中國翻開了近代的歷史。這一突如其來的歷史變故,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無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還是束縛田畝的農民,都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王朝面對的不再是千百年來的“中心—邊緣”互動關系中,那些引弓搭箭、揮舞彎刀的游牧鐵騎,而是來自歐陸、西洋和東洋“船堅炮利”的“外夷”。中國人發明的火藥雖然在民間早已普及為煙花爆竹,而且也在軍事上出現了初級的火箭、火槍、火炮等火器。但是,西方人卻以冶金、機械、工藝的優勢,制造了更為精良有效的槍彈和火炮。
西方工業革命的成就,在古老的中國留下了一筆又一筆的災難記錄:1842年英國占據了香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具有150多年歷史的中西合璧的圓明園洗劫一空、付之一炬,毀滅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園林建筑藝術宮殿;1894年清朝海軍在甲午海戰中失敗,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00年,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組成的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搶掠,洗劫故宮。這一次又一次的劫難,加劇了中國內部的階級矛盾、民族沖突和國家衰落,加快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過程。其間,中國的陸路邊疆地區的危機也接踵而至,中國被肢解、分裂的危險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