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
- 郝時遠
- 2391字
- 2019-01-04 17:02:05
六 清王朝的“康乾盛世”
公元1643年,當躊躇滿志、羽翼豐滿的滿族勢力兵臨長城腳下時,明朝末期延續十多年的農民起義軍在李自成帶領下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作為駐守長城東部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隨即選擇了向長城外的“大清”勢力投降,長城門戶洞開,“大清”軍隊長驅直入,于1644年進入北京,扮演了剿滅明朝遺存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的角色,統一了中國。這是繼元朝之后,再度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全國大一統王朝,清代的版圖奠定了現代中國的領土。
從康熙到乾隆的130多年間,是清朝歷史中稱為“康乾盛世”的時期。其間,國家的統一、領土的鞏固、邊疆的治理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從1681年到1792年,清朝先后平息了云南地區的藩鎮叛亂,收復了臺灣,抵御了沙皇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軍事侵略,消除了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對漠北和西藏地區的威脅,平定了四川大、小金川藏族土司的兼并之亂,完成了對天山南北(今新疆地區)的軍政統一治理,驅逐了廓爾喀(今尼泊爾歷史上的王國)在西藏地區的侵略勢力,等等。不難看出,當時的清朝政府已經面對了來自周邊國家擴張的威脅,如果說廓爾喀入侵中國的西藏地區只是歷史中的偶然,那么已經崛起的俄羅斯帝國對中國東北、北方、西北地區則構成了長久的威脅。康熙年間擊潰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哥薩克軍隊之后,1689年清朝政府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的邊界,這是中國簽署的第一份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邊界條約。
清朝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雖然承襲了“因俗而治”等羈縻政策,但是通過制度和法律形式實施統治的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清朝建立之初,不僅承認了蒙古固始汗在西藏的世俗統治地位,而且先后正式冊封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名號,將西藏地方的政教權力納入了中央王朝的權力結構之中,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明確規定駐藏大臣辦理西藏地方事務,形成與達賴喇嘛共同治理西藏地區的體制,確立以“金瓶掣簽”方式認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大活佛轉世靈童的制度;在蒙古地區實行滿族皇親貴戚與蒙古上層的聯姻政策,制定《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則例》,推行統一的盟旗制度;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總統天山南北兩路事務,各地設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征調東北、華北等地的滿、蒙古、錫伯、達斡爾、漢等旗兵攜眷駐防,頒行《回疆則例》,實行郡縣制度;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推行改土歸流,設置府、廳、州、縣;等等。
從康熙年間開始,清朝在距離北京180公里的承德修建了一座體現中國大江南北園林、皇家宮廷、廟宇風貌的避暑山莊,陸續形成“七十二景”。這是清朝皇帝避暑北狩的夏宮,也是處理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事務的政治陪都。以外八廟為代表的皇家寺院群,尤其是仿造拉薩布達拉宮、日喀則札什倫布寺修建的“布達拉·行宮”,突出了清朝政府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施政的象征意義。清朝皇帝在這里接見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政教首領、王公貴族,包括1771年不堪忍受沙俄統治毅然率領蒙古土爾扈特部眾東歸祖國的渥巴錫,也在此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和封授。乾隆年間,臺灣的土著居民來大陸朝覲,也曾在避暑山莊參加皇帝的賀壽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對蒙古地區實施的統治,消除了自秦漢以來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挑戰,從而也意味著綿延萬里的長城完成了歷史使命。康熙年間,曾有大臣上疏,建議維修長城。康熙皇帝則認為:“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中國的長城之制自此廢棄。
自16世紀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先后在外蒙古和內蒙古地區形成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章嘉呼圖克圖兩大活佛轉世系統。清朝政府雖然按照西藏達賴、班禪喇嘛之例,給予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封號、金印、敕書,但為了平息活佛轉世引起蒙古各部汗王、貴族權力爭奪之亂,防止教權依托于蒙古各部而做大之弊,乾隆時期確定自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轉世開始,后繼者必須出自藏族地區,并在西藏拉薩履行金瓶掣簽等儀軌,由班禪額爾德尼、達賴喇嘛和清廷駐藏大臣現場監臨。通過西藏地區的教權對蒙古地區實施控制,并削弱蒙古地區政教合一的影響,是清朝政府在整個蒙古地區實施統治的重要措施。包括內蒙古的章嘉活佛也是如此,對其地位雖尤加禮遇,甚至在京城供職,但僅限于宗教事務而無政治權利。
清朝時期,滿族統治階級較元朝的上層貴族更加開放,雖然它一方面以滿族的風俗(剃頭留辮等)強制改造中原社會,但另一方面又自覺崇尚中原政治文化和禮儀,鼓勵滿人學習漢語文。清朝皇帝的漢文化修養水平之高,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統治者。乾隆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用漢文題字、賦詩最多的帝王。不僅如此,從順治皇帝開始,在明朝為官的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即受到禮遇和重用,使西方的學問和技藝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康熙時期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除供職欽天監和制造天文儀器外,在火炮制造、地圖繪制等方面的貢獻尤為顯著,他用中文撰寫的科技著作也最為豐富。南懷仁去世后,康熙皇帝賜其謚號“勤敏”,南懷仁成為明清時期客死中國的西方傳教士中唯一獲此殊榮者。此外,供職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在融合中西繪畫藝術、參與設計圓明園的西式建筑等方面都留下了濃墨重彩。這些受朝廷重用的西方傳教士,在傳播西方科學技術方面的同時,也獲得了傳播西方宗教的空間。
清朝經歷了從康熙到乾隆的極盛發展,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帝國,對此古今中外的記載和評論均有共識。當時,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已達3億之眾的農業大國,紡織、瓷器等傳統制造業得到長足的發展,1750年中國的工業產量在全球的比重達到32.8%,而整個歐洲的這一比重只占23.2%,這也使中國成為吸納世界白銀資本的中心,基于紡織、瓷器、茶葉出口“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使中國的對外“貿易保持著最大的順差”。
這也是英國使臣在中國遭到冷遇的原因之一。
- 譜寫中國夢江蘇新篇章: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成果報告匯編(2013)(上、下冊)
- 公共理性視域下的中國協商民主制度建構
- 貴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綜述
- 寧夏跨越式發展與統一戰線建設
- 殊途同歸:兩岸民間組織發展比較研究(1949—2009)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未來沒有城中村:一座先鋒城市的拆遷造富神話
- 國家統一的系統演化動力:復雜性思維視角下的中國國家統一戰略
- “五新”戰略任務系列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
- 明代外戚研究
- 清代中葉澳門華人社會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
- 思想政治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