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
- 郝時遠
- 1135字
- 2019-01-04 17:02:04
四
延安時期,中共的少數民族事務比較集中地指向西北地區和內蒙古地區,因為這兩個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少數民族事務的前沿地帶。1937年10月,在日本策劃下,內蒙古的德王在歸綏(今呼和浩特)成立了“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宣布蒙古“自治”。同時,日本軍隊延平綏線進襲包頭,直逼寧夏,覬覦新疆,企圖占領中國的西北地區。其重要手段就是以建立“回回國”利誘和策反西北的回族軍閥,利用民族、宗教因素分化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此,中共對內蒙古的蒙古族、西北地區的回族實行的政策,成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對內蒙古、寧夏等西北地區進行的適時形勢分析、具體工作指導、深入政策宣傳和廣泛社會動員,包括建立抗日武裝和根據地的軍事部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并集中體現在1940年4月、7月相繼發表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關于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這兩份具有施政綱領特點的文獻之中。
這些體現中共在解決民族問題方面的政治思考、科學研究、行動規范的政策原則,在實踐中成為許多具體、細微的工作要求和行為方式,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如果說,在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時,中共以阿拉伯文標語表達了對回族及其宗教信仰的尊重。那么,1939年6月位于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陵避禍南遷,在延安受到中共和社會各界隆重的迎送祭奠,則體現了中共對蒙古族及其祖先崇拜的恭敬。當時,逼近伊克昭盟的日本軍隊已將占領成吉思汗陵作為重要目標,企圖將這一蒙古族崇敬的歷史象征物作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合法性和號召力的資本。經當地愛國抗日王公與國民政府聯系,決定將成吉思汗陵寢南遷,路經延安。中共對此積極響應,在延安成立了迎靈辦事處,建立了靈堂,組織了2萬多人夾道迎靈,毛澤東敬獻了花圈,中共代表主持祭奠儀式,陜甘寧邊區政府代表吟誦祭文,各界人士列隊瞻仰。這一盛大祭典不僅是國共合作的一段佳話,而且對推進中共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共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并非出于策略性的選擇,也不只是為了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是基于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和現實而確立的大政方針。在辛亥革命前后,建立什么樣的現代中國,是包括孫中山在內眾多仁人志士共同思考的問題,出現了各種學說和方案,包括“聯省自治”“五族共和”建國,美國式“共冶一爐”建國,蘇聯式“統一中國本部,建立一個真正民主共和國”,然后“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個自治邦,再聯合成為中華聯邦共和國”。其中都涉及如何認識中國“大一統”的歷史和疆域,怎樣理解近代形成的“中華民族”概念,尤其是如何保障邊疆少數民族在現代中國的平等地位和群體權利問題。中共在延安時期的思考,從理論上解決了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