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
- 郝時遠
- 2665字
- 2019-01-04 17:02:04
五
在中國結束了封建王朝統治之后,建立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成為必然的選擇。源自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民族—國家形態,突出了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民族整合、公民權利等基本特征。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民族—國家取代王朝帝國,公民取代臣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但是,西方資本主義在建立民族—國家之后,卻依仗武力展開了全球擴張,走上了建立世界殖民帝國的道路。19世紀末的世界已經被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瓜分殆盡,中國不僅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境地,而且面對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因此,中國要建立獨立自主的現代國家,必須從帝國主義的壓迫統治中獲得解放,實現中國、中華民族的自決。這一歷史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肩頭。
延安時期,是中共勾畫新中國藍圖最重要的時期,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國民屬性、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這些重大政治原則的理論闡釋,確立了中共代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地位。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建立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教育體系、社會政策,在實踐中已經體現了國家治理的雛形。其中,1941年建立的延安民族學院,成為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民族問題、傳播中共民族政策、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為推動內蒙古、西北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革命運動培養了骨干力量。培養和依靠少數民族各類人才,成為中共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內容。
從1937年延安的中央黨校開辦少數民族班,到1939年陜北公學成立蒙古青年隊,再到1941年創辦延安民族學院,中共先后培養了蒙古、回、藏、苗、滿、彝、漢等各族學員500多人,其中蒙古族最多,達到150多人。事實證明,如果中共沒有一批蒙古族黨員,其倡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不可能在抗日戰爭時期取得長足的發展。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烏蘭夫(蒙古族)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7月,他被任命為中共建立的綏蒙政府主席,主持內蒙古地區自治運動的大局。當時,抗日戰爭即將結束,中共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即將為新中國的藍圖增光添彩,決定中國命運的最后時刻正在到來。
自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后,在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8年的艱苦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人類社會維護正義、創造和平譜寫了壯麗的詩篇。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國人民在勝利的喜悅中希冀著重整河山。當時,中共提出“成立包括更廣大范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領導解放后的全國人民,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的政治主張,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和平民主意愿。然而,經過國共談判和政治協商,并沒有改變國民黨將中共視為政治“異己”、必欲去之的基本立場。
1946年3月,在歐洲戰場塵埃落定之際,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講”,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展開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冷戰”。同年6月,中國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戰勝法西斯的硝煙剛剛消散,蔣介石就仰仗美國的支持撕毀了和平協議,發動了國民黨消滅共產黨的“熱戰”。1947年3月,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進入了延安。不過,這里已經是一座空城,中共領導機關已經離開了這一運籌帷幄的大本營,轉戰陜北,東渡黃河,進入河北,在西柏坡建立了決戰千里、解放全中國的指揮中心。此時的內蒙古地區,中共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已經完成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綱要》《內蒙古自治政府暫行組織大綱》等重要文獻的起草,一項重大政治活動即將舉行。
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迎來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來自內蒙古各族、各界的393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計。5月1日,大會產生的第一屆內蒙古臨時參議會選舉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員,烏蘭夫當選為主席,內蒙古自治區正式成立。1935年中共對蒙古人民宣言中提出“首先就是要幫助解決內蒙古民族的問題”的任務付諸實現。這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代表了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抉擇和基本政治制度的設計。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智慧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經過歷史反復證明的一個基本真理。民心,即人民的意愿,是任何強權、任何統治勢力都不能戰勝的力量。為什么1935年到達延安的紅軍只有3萬余人,而在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共領導的軍隊已達到百萬人之眾?為什么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發動內戰的本錢是四百多萬裝備精良的大軍,而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卻不過百萬之眾?順應人心是中共贏得建立新中國最大的政治資本。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自1840年以來百年受屈辱、受侵略、遭壓迫、被分裂的歷史,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決,即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民族人民在大陸范圍驅逐了一切帝國主義勢力,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走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在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之后,自治區主席烏蘭夫曾以“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為題講過這樣一段話:“今天有一部分人由于對中國共產黨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所以產生種種模糊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對目前和將來的內蒙古革命事業是不利的。因此,必須實事求是地認真學習、認清中國共產黨及其民族政策,了解內蒙古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及其歷史事實。”近70年后的今天,這段話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如果說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是中共民族政策從延安開始結出的一個碩果,那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民族政策已經形成以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為載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保障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完整政策體系。
對此,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把這套法律、制度、政策高度凝練地概括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做出的歷史抉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世界范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即“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因此,了解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歷史基礎,理解這條道路的先進理念,認知這條道路的實踐成效,是全面理解中國不可或缺的一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