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區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 王向輝 韓靈梅
- 1643字
- 2018-11-08 19:28:11
第二節 選題依據
一 現實依據
歷史時期,由于西北地區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加上戰爭人禍,自然生態不斷惡化。近代以來,由于人口的增長過快、生產方式落后、農業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對西北地區的水、土、林、草等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和掠奪,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加劇,造成西北地區水資源極度短缺,旱災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嚴重,草場退化明顯,土地荒漠化加快,綠洲萎縮加劇。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并且對維護農村穩定、民族繁榮、邊疆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西北地區生態環境退化是發展的最大約束條件,因此如何選擇農業技術措施改善和維護生態環境,促進西北地區農業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西北地區區域廣袤,存在諸多如平原、高原、山地、綠洲、沙漠、草地等不同生態類型;加上氣候、水資源、地理、經濟、民族、社會等因素影響,就決定了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必然不平衡,存在區域性差別和多樣化;因此西北地區農業技術發展類型必然也存在區域化、多樣化和不平衡特征,這就為生態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二 政策依據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東部地區利用其較好的經濟基礎、有利的地理位置、國家的政策扶持,經濟和社會發展很快,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面,人民生活相對比較富裕。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受歷史、地理、氣候、區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農民收入水平依然較低、農業生產方式依然落后、農村社會發展依然緩慢。我國東西部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成為黨和各級政府決策的核心問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世紀之交中央對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的提出以及實施,對西北地區的社會、經濟、農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中提出:“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庇绕?013年以來,隨著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西北地區更值得關注,西北五省正好處于新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上述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導方向。
三 理論依據
環境變遷研究屬于環境歷史研究領域,在人文社會學科研究中,人地關系仍是重要的支撐理論和熱點。我國的環境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注重從歷史地理學和社會經濟史等角度探討人地關系,20世紀90年代起受國外環境史研究影響,國內許多學者紛紛學習和批判吸收國外環境史的理論和方法。開始從生態環境史等新角度研究人地關系,成果頗多。其中以介紹美國環境史研究專家唐納德為例,從生態和文化批判的角度提出研究環境史的新方法,并指出環境史應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 ( 高國榮,2006),這為中國環境史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此外,還有學者介紹了美國農業生態學家威廉·克羅農將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中國學者對法國年鑒學派對環境史的研究理論學習也很多 (唐納德,2004)。其中從人與環境的關系的角度,探討了環境史與年鑒學派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基礎、歷史觀念等方面的聯系與區別。在研究國外環境史的相關著作中,國內學者還注重對國外環境史研究的狀況和最新理論成果加以吸收,創建中國自身的環境史學派;提出環境史是以建立在環境科學和生態學基礎上的當代環境主義為指導,利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歷史上人類及其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包宏茂,2002,2004,2005),為中國環境史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有關環境史的研究角度問題上,以國外著名學者伍斯特、伊懋可、多佛斯有關環境史的定義為基礎,提出中國環境史的研究應從人口與環境、土地利用與環境變遷、水環境的變化、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工業發展與環境變遷、疾病與環境、性別族群與環境、利用資源的態度與決策、人類聚落與建筑環境、地理信息系統之運用十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劉翠溶,2006)。研究范圍有了進一步地擴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環境史研究無論是在理論、定義還是內容、角度上都逐漸呈現出豐富化和多樣化的特點,為開展西北地區的環境變遷研究提供了多元理論和角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