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區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 王向輝 韓靈梅
- 1014字
- 2018-11-08 19:28: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一 選題目的
西北地區區域廣袤,行政區劃概念下,指陜西、甘肅、青海三省及寧夏、新疆兩自治區,簡稱“西北五省區”,受地理、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存在不同的地貌特征;從氣候因素來分,可分為內陸干旱區與半干旱區域;從農業經營來分,有平原、高原、山地、谷地、綠洲、沙漠等農業區域;從農業技術類型來分,可分為雨養農業區域、綠洲農業區域、高寒山地農業區域、灌溉農業區域。近幾十年來,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草場沙化嚴重,環境的日趨惡化,進一步誘發了自然災害頻發,尤其干旱災害對農業危害最重,干旱缺水的氣候環境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
西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具備開發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條件。但經歷了漢唐時期的極度繁榮之后,隨著國家經濟重心的進一步南移,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漸趨緩慢。盡管明清時期西北開發有回潮之勢,但是,西北地區“頹勢”格局基本確定,幾成“貧瘠”、“荒涼”、“落后”的代名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態勢從歷史時期開始一直在增強,廣大西北地區陷入生態惡化與貧困加重的惡性循環中,使中部和東部地區環境和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危害。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 選題意義
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豐富,但是歷來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帶來的嚴重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一直存在,因此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給予持續關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但是對過去西北地區環境變遷歷史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對西北地區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提出重要的建議以及相關政策。
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面臨許多不利的因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經營受傳統影響較深,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生態環境脆弱和自然災害頻繁威脅十分突出。因此研究選擇合理的農業技術類型和農業發展方式,挖掘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潛力,對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環境與農業發展的對應關系研究,可以拓寬區域環境變遷史和農業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范圍。研究中注重環境變遷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探討環境與技術、社會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對西北地區未來的農業發展模式做出正確的預判。
總之,通過對西北地區環境變遷和農業發展研究,不但對歷史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對農業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系統總結,而且重要的是為發展具有特色“西北道路”做出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