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區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 王向輝 韓靈梅
- 1461字
- 2018-11-08 19:28:14
第一節 環境變遷概念
一 環境定義
環境是個抽象、相對的概念,是指相對于主體而言的客體。與某一主體事物相關的周圍事物,被稱為這一主體事物的環境。即環境是指某個主體周圍的情況和條件,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按照環境的屬性,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指未經過人為加工修飾和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自然環境按環境要素,即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和生物環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人工環境是指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環境或人為創造的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區別,主要在于人工環境對自然物質的形態做了較大的改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社會環境是指由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所形成的環境,包括政治制度環境、經濟體制環境、文化傳統環境、社會治安環境、鄰里關系環境。
環境要素的分類在生態學領域和生物領域,則主要指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行為和分布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因子。生態因子包括氣候因子(如濕度、溫度、光、降水、氣壓、雷電等);土壤因子 (土壤結構、有機物無機物的理化物質、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 (起伏的山脈、地面的起伏、地質條件等)。生物因子 (如地面和土壤中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等);人為因子 (如人類開墾、砍伐、引種、栽培等情況),列出人為因子指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響。
二 農業環境定義
生態環境是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包括生物因子 (如植物和動物) 和非生物因子。而農業環境是農業生物賴以生存繁衍和農業生產賴以發展的環境,即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物生命活動過程的各種生態環境因素的總和。通常包括氣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等自然因素和人為的社會環境因素。農業生物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為:一定的環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一定的生物群落要求一定的農業生態環境,兩者密切相關。改善生態環境可為農業環境奠定基礎,有利于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環境是指以農業生物為中心周圍事物的總和,包括大氣、水體、土地、光熱以及農業生產者勞動和生物的場所 (邵孝候,2005)。農業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此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災害、土地土壤類型、水資源、農業生物資源成為農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態環境包含的范圍比較廣,存在不穩性、易損性的特點。農業環境因素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業的成敗。可以說,農業環境與農作物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協調良好的農業環境會促進作物的生長;農業環境中任何一項出現不平衡,都會影響農業生產。
三 環境變遷概念界定
環境變遷研究是歷史時期一個長時間段、多領域交叉的內容,屬于歷史地理科學研究的重點領域。時下對環境變遷研究內容很多,但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概念。與環境變遷研究相近的有環境演變研究,環境演變是研究時空耦合的科學,不僅研究地域的空間差異,同時也研究環境隨時間演變的過程,即環境演變 (陳宜瑜等,2005)。單從詞義來理解,環境演變注重對地理的考察,偏重于地理學。而環境變遷除了研究地域時空長期變化,同時研究引發環境變化的諸多因素和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因此,環境變遷注重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考察研究。因此環境變遷研究的內容不僅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還包括生態環境、社會民生環境、農業發展環境。研究歷史環境變遷的因素與影響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