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經濟轉型與勞動份額:基于江蘇數據的實證研究作者名: 李琦本章字數: 1718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6:36:33
第二節 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視角
2005年以來,伴隨著總量快速增長的勞動收入分配狀況不斷惡化現象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建樹性的理論成果,一些成果還被中央采納,體現在收入分配調節的具體政策之中。但是,我國的勞動收入分配狀況并未因此得到根本轉變,這提示我們,當前對勞動份額下降的原因與機制的認識可能并不全面,尋找新的視角進行研究仍然是擺在理論界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幾乎所有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導致勞動份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但很少有研究分析這些影響因素是否具有動態性,即是否會隨著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而發生變化。眾所周知,我國的轉型采取的是一種漸進式轉型方式,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基于這樣的轉型特點,一個很自然的邏輯是,我國勞動份額也應該具有階段性特征,引致其變化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基本機理也會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研究經濟轉型不同階段勞動份額及其變化是研究的主要切入點。
當然,即使把握了勞動份額變化的階段性特征,也不能說我們對我國初次分配的基本規律有了徹底的把握。基于中國的漸進轉型尚未結束和中國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的現實,我們選擇了江蘇作為實證研究對象來檢驗我國勞動份額階段性演進規律。我們認為,江蘇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先省份,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其勞動份額的發展變化及其成因,對于把握我國未來初次分配結構的演進趨勢具有特別的意義。
對于勞動份額的研究來說,任何有效的理論和實證分析都必須建立在對勞動份額的準確估計上。由于我國的國情,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對于可能影響實證分析結論的數據質量問題,還需要運用經濟原理和統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對數據進行適當調整和處理。這就要求我們將數據質量問題放到一個應有的高度來對待。已有研究并沒有對這一問題給予更多關注,這非常缺乏嚴肅性。所以,我們在研究中將解決數據質量問題作為一個重要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數據質量對實證分析結論的影響。
二 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研究視角,在做好理論方法和數據方面的準備后,我們按照以下步驟展開研究:
首先,建立一個基于雙重轉型經濟勞動份額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已有文獻大多數借鑒了國外研究發達國家勞動份額的分析框架,但我們認為,運用國外的成熟分析框架必須考慮其對我國經濟的適用性問題,否則即使研究結論非常豐富,據此導出政策含義的實際價值也是值得商榷的。基于這樣的考慮,發展一個適合中國經濟特點的分析框架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認為,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經歷著由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雙重轉型經濟來說,經濟增長伴隨較為劇烈的結構變動和體制變遷。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運用基于發達國家經濟環境的分析框架,盡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捕獲到勞動份額的影響因素,但框架本身并不能很好說明其影響機理。因此,我們將通過一個“兩個產業三個部門”模型刻畫處于雙重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研究雙重轉型經濟勞動份額變化的階段性特征及其演進機理。
其次,從中國經濟投資驅動型增長特征出發,將體現型技術進步引入雙重轉型經濟勞動份額分析框架。粗放型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顯著特征,在研究技術進步對勞動份額影響時,需要更多地考慮粗放型增長模式本身可能產生的技術進步性質及途徑。已有研究盡管發現了技術進步對我國勞動份額變化的重要影響,但并沒有很好地揭示出技術進步產生的渠道、途徑、性質和影響機理。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家就發現,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兩者之間并不是獨立的,伴隨著資本積累會產生所謂的資本體現型技術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世界上投資率最高的國家,如果不考慮資本體現型技術進步對勞動份額的影響,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國勞動份額變化和發展。
最后,我們基于上述的理論框架,以江蘇為研究對象對勞動份額變化及其成因進行實證分析。在充分評估我國統計資料數據質量的基礎上,針對可能存在的數據質量問題,按照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總體原則和基本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從結構轉型、體制轉型和技術進步三個角度,對導致江蘇勞動份額變化的主要原因及機理進行實證分析。
三 技術路徑
圖1是本書研究的技術路徑。

圖1 研究的技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