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轉型與勞動份額:基于江蘇數據的實證研究
- 李琦
- 7001字
- 2019-01-04 16:36:33
第一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勞動份額,是指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2005年開始,一些經濟學家就開始呼吁各界關注我國勞動份額出現大幅下降、國民收入分配向資本傾斜現象。2008年以后,隨著勞動份額的下降從被認為是一種暫時現象演變成持續趨勢,對初次分配問題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各類文獻大量涌現。梳理已有研究的主要脈絡,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勞動份額進行重新估計并進行國際橫向比較;二是分析勞動份額下降的成因;三是探討勞動份額未來變化的趨勢和規律。下面將對上述三類文獻進行回顧,并就文獻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結論進行簡要評述。
一 勞動份額估計和橫向比較
截至目前,我國國家統計局并沒有提供全國范圍的初次分配結構數據,同時在勞動者報酬界定以及核算方法上,與聯合國國民賬戶體系(SNA)存在區別,文獻依據對勞動份額的不同界定,根據不同數據來源對我國勞動份額進行估計并進行橫向國際比較。
(一)勞動份額估計
在已有研究中,關于勞動報酬進而勞動份額的界定大致有三類:一是直接使用國家統計局的勞動者報酬界定,將勞動份額定義成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這是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定義。二是對自雇者收入進行調整,將勞動份額定義成雇員收入與自雇者勞動收入之和占GDP比重,此類研究包括張車偉、張士斌(2010)、李琦(2012)、李清華(2013)等。三是將勞動份額定義成勞動者報酬占凈GDP即GDP除去間接稅后凈額的比重,此類研究包括白重恩、錢震杰(2009)、羅長遠、張軍(2009)等。此外,也有少數研究將勞動份額定義成工資占增加值的比重。
使用第二種勞動份額定義的研究文獻,通常需要單獨估算雇員報酬和自雇者收入并將自雇者收入在資本與勞動間分配,將屬于勞動收入的部分重新加到勞動者報酬中去。華生(2010)使用了農村居民農林牧漁業經營純收入數據,將它直接從勞動者報酬中減掉估計雇員報酬占GDP比重。張車偉、張士斌(2010)用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作為城鎮自雇者收入,將自雇者收入的2/3歸結為勞動收入,另1/3歸結為資本收入。此外,趙寶(2013)利用城鄉住戶調查微觀數據構建收入決定模型,對自雇者混合收入進行拆分。但李琦(2012)認為,將自雇者收入的2/3歸結為勞動收入并不符合我國國情,她根據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中個體經營戶財務結構數據,利用2010年后公布的私營企業工資數據進行推算,發現我國個體經營戶勞動收入比重為0.59,低于2/3。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正式數據來源中,分省收入法GDP核算資料、資金流量表和投入產出表是可用于估計勞動份額的主要數據來源。由于分省收入法GDP核算資料提供較為詳細的分省和分行業收入法GDP核算數據,所以最受研究者青睞,是大部分研究使用的主要數據來源。但也有少數研究使用了資金流量表,如李揚和殷劍峰(2007)、華生(2010)、呂光明(2011)、呂冰洋、郭慶旺(2012)等。個別研究以投入產出表為主要數據來源,如閆銳、田志偉(2012)。由于我國的統計制度還不完善,數據質量問題在所難免,但大部分研究并未對此進行分析,僅少數文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討論。白重恩、錢震杰(2009)最早發現了2004年勞動者報酬統計口徑的變化對估算勞動份額的影響,認為口徑問題在1995—2004年期間我國勞動份額下降中貢獻了59%的降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白重恩、錢震杰(2009)討論了資金流量表數據質量問題,指出其勞動者報酬的推算方法趨于高估勞動者報酬。華生(2010)也認為,我國收入法GDP核算資料存在較為嚴重的數據質量問題,表現為勞動者報酬被嚴重低估。此后,大部分文獻借鑒白重恩、錢震杰(2009)的做法估算勞動份額。對數據質量問題分析得最為深入的是李琦(2012)。她通過對各種數據來源進行對比后發現,用于勞動份額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不論是分省收入法GDP核算資料,還是資金流量表,都存在較嚴重的數據質量問題。
(二)對勞動收入分配狀況的總體判斷
基于不同的估計結果,文獻對我國勞動份額進行了國際橫向比較,主要觀點有四個:一是認為我國勞動份額較低并自2003年以來呈惡化趨勢;二是認為國際橫向比較我國勞動份額并不低但有惡化的趨勢;三是認為我國勞動份額的國際橫向比較較高并呈上升趨勢;四是認為我國勞動份額總體上變化不大,但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大部分文獻認為我國勞動份額偏低且呈惡化趨勢。肖紅葉、郝楓(2009)通過國際比較后發現,我國初次分配中勞動份額偏低并與人均實際GDP呈反向變動關系。李清華(2013)采用窄口徑勞動者報酬概念進行橫向比較后發現,我國勞動份額不僅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15—20個百分點,也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李琦(2012)指出,我國勞動份額國際同口徑比較低并且其下降幅度遠大于根據國家統計局報告的數據計算結果。周明海(2014)的研究則發現,考慮價格因素后我國實際勞動收入份額估算值比名義估算值低6—14個百分點,其下降幅度更大、下降持續期更長。持此類看法的研究還有李揚和殷劍峰(2007)、白重恩、錢震杰(2009)、羅長遠、張軍(2009)等。
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我國勞動份額的國際橫向比較并不低但有惡化趨勢。賈康等(2010)認為,同口徑比較的我國勞動者報酬占比處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高于“金磚四國”其他三國10—23個百分點。他們認為,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的確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如直觀數據顯示的那樣大。梁季(2012)對英國、美國和日本長周期(30—50年)數據分析發現,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比重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呈上升趨勢,之后便呈現出相對穩定態勢,近年來有微降趨勢,我國勞動報酬占比遠高于經濟發展階段相近的日本(1955—1975年),與同時期OECD國家相比處于中等水平,但持續下降的趨勢應引起重視。
錢震杰、朱曉冬(2013)利用工業統計數據庫(INDSTAT)和中國工業企業年度調查數據庫(CASI),用CASI生產法增加值計算方法計算了中國勞動份額,在控制了結構性因素后發現,我國工業部門的勞動份額并沒有下降,而是在持續上升。華生(2010)根據資金流量表數據,將勞動者報酬剝離了農戶經營性純收入后計算雇員報酬占GDP比重,進行橫向對比后發現,我國雇員報酬占GDP比重自20世紀90年代起總體上是上升的,雖然低于發達國家,但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據此他認為,一直在下降的觀點其實是受了錯誤統計口徑的誤導。華生的結論與賈康等(2010)有類似之處,但由于他們使用了對勞動者報酬明顯高估的資金流量表數據,研究結論并沒有得到太多響應。
張車偉、張士斌(2010,2012)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勞動份額總體上變化不大,但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即所謂的“非典型”特征。通過對自雇者收入進行處理,張車偉、張士斌發現勞動份額在1978—1990年出現了輕微上升,1991—1996年呈現加速上升,1996年之后出現輕微下降,2002年之后則加速下降。直到2006年,中國勞動份額仍約等于1978年水平。通過國際同口徑比較,他們認為中國勞動份額遠低于相似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似乎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
二 我國勞動份額下降的成因
2008年之后,討論我國勞動份額下降成因及其機理的文獻開始增多,大量文獻從產業結構變遷、經濟全球化、技術進步和產品及要素市場的非競爭性以及制度因素等視角展開研究。
(一)產業結構變遷
一些研究從產業結構變遷角度解釋我國勞動份額下降現象,這也是國外文獻普遍采用的做法。由于不同產業的勞動份額存在差異,當勞動份額較低的產業在經濟中比重上升,結構變化會導致總勞動份額出現下降。一些研究沿著這一思路解釋我國勞動份額下降的成因。羅長遠、張軍(2009)發現,產業結構的變化和不同產業勞動收入占比以正相關性同時變化,加劇了勞動收入占比的波動。他們認為,2003年勞動收入占比下降主要與第一產業比重下降有關。白重恩、錢震杰(2009)的研究則發現,產業結構逐漸從勞動收入份額較高的農業部門轉向較低的非農部門是勞動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肖文、周明海(2010)對工業部門勞動收入份額進行分解,發現產業結構變動是近年來我國勞動收入份額特別是工業部門勞動份額下降的重要原因。基于這樣的思想,姜磊、郭玉清(2012)通過一個二元經濟中勞動收入份額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趨降原因進行了解釋。
盡管大部分文獻認同產業結構變遷是導致我國勞動份額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它是否構成主要成因仍存在爭議。比如,白重恩、錢震杰(2009)將勞動份額下降分解成產業結構變化而引致的結構影響和產業內勞動份額下降的產業影響,發現結構影響是產業影響的1.6倍。羅長遠、張軍(2009)的研究也持有相同看法,指出2003年我國勞動份額下降主要由結構變化所致。但翁杰、周禮(2010)的結論相反,他們的研究發現,1997—2008年我國工業部門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動主要是由行業本身的勞動收入份額下降所致,行業結構變動影響很小。
(二)國有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勞動份額較高的國有企業被大量改制重組,勞動份額較低的非國有企業比重迅速上升,所有制結構變化導致勞動份額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部分文獻從這一角度解釋我國勞動份額的下降。白重恩等(2008)的實證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資本收入份額明顯低于非國有企業,各類經濟性質企業的資本收入份額從高到低依次為外商投資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法人投資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另一項研究中,白重恩、錢震杰(2009)發現,國有企業平均勞動收入份額明顯高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改制導致工業部門勞動收入份額下降達4.7個百分點。翁杰、周禮(2010)也發現,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是導致我國工業部門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邵敏、黃玖立(2010)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國有企業改制、地方政府間經濟績效競爭弱化和貿易開放會促進行業勞動報酬份額提高。
(三)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國外文獻解釋發達國家勞動份額下降的主要線索,很多研究發現,經濟全球化也是導致我國勞動份額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不同文獻給出了不同的影響機理。
楊澤文、楊全發(2004)的經驗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FDI)對東道國實際工資水平有正效應這一被普遍認同的結論,在中國只有在1997年以后才適用,并且FDI這種效應主要通過勞動生產率間接地實現,同時FDI份額對實際工資的影響比貿易依存度對實際工資的影響小。邵敏、黃玖立(2010)的研究發現,1998—2003年期間我國工業行業勞動份額平均降低了約5個百分點,其中外資進入對該降幅具有相當解釋力,主要原因是其負向的“工資溢出”效應,即外資進入會引致內資企業工資水平被壓低。唐東波、王潔華(2011)研究發現,進出口貿易顯著提高了中國勞動收入份額,但由于勞動力市場的雙重工資彈性條件難以滿足,導致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總體上呈現逆周期性特征。張杰等(2012)發現出口顯著抑制了中國制造業勞動收入份額增長,但主要體現在民營企業和港澳臺企業中,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非港澳臺外資企業中表現并不顯著。趙秋運等(2012)的經驗研究發現,國際貿易會提高世界水平的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替代彈性,使國際貿易對勞動收入份額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工資剛性進一步惡化了這種影響。余淼杰(2014)對中國制造業貿易企業1998—2007年間的微觀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的貿易自由化過程通過降低資本品成本、中間投入品價格和技術引進的成本,顯著地降低了企業層面的勞動收入份額。
(四)產品與要素市場的非競爭性
產品和要素市場的非競爭性對要素相對分配份額也會構成影響。如果存在壟斷,企業就會獲得超出其邊際收益的超額利潤,從而資本收入份額上升;當勞資雙方談判地位不對等時,具有支配地位一方將獲得超過其邊際貢獻的收入。部分研究按照這一思路解釋我國勞動份額下降現象。任太增(2010)認為,勞動份額偏低是勞動者缺乏討價還價能力的表現,而此種能力取決于一系列制度因素,包括勞動力市場結構、工人的選擇權、第三方力量、工資的歷史傳統和有關最低工資的規定。我國的制度環境具有明顯的資方偏向,造成了勞動份額過低的格局。孫慧文(2011)認為,計劃經濟時代低工資制度的形成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低工資制度的延續以及由此形成的以低工資制度為核心的其他一系列廠商偏向的制度環境,是我國勞動者缺乏討價還價能力、勞動份額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王丹楓(2011)對1998—2009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從生產函數的估計結果來看,勞動者所得低于其對產出的貢獻,產品市場的競爭程度、勞動者的談判能力以及經濟波動,是導致我國勞動份額偏離勞動貢獻的重要因素。
(五)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是解釋勞動份額變化的重要視角。根據阿西莫格魯(Ace-moglu,2002)的研究,當技術進步出現資本偏向時,勞動份額將下降。部分研究從技術進步角度對我國勞動份額的下降進行解釋。黃先海、徐圣(2009)研究發現,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是勞動收入比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王永進、盛丹(2010)認為,由于機器設備與技能勞動互補,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在提高技能勞動者工資的同時也會提高資本的收益,進而導致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石磊、姚惠澤(2012)利用剩余法對江蘇1994—2009年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除1998年外,其余年份均出現了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導致多數年份江蘇勞動份額下降。傅曉霞、吳利學(2013)的研究發現,1978年以來中國技術進步總體上呈勞動節約傾向,但改革初期資本節約傾向比較明顯,致使勞動份額略有上升后相對穩定;近十多年來資本配置效率的改進速度明顯放緩,同時技術進步過于依賴引進與模仿,導致要素效率改進的勞動節約傾向過于強烈,成為勞動份額持續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鐘世川、雷欽禮(2013)利用CES生產函數考察了技術進步偏向與資本勞動收入份額之間的關系,發現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偏向、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國際貿易是我國工業部門資本收入份額持續上升、勞動收入份額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對要素收入份額失衡的影響最大。陳宇峰等(2013)認為,技術進步偏向型是決定勞動份額長期運行水平的關鍵因素,中國勞動份額長期低位運行的主要原因是,占有大量資源的國有企業選擇了資本偏向型技術,長期的“逆資源稟賦”技術偏向降低了經濟增長的就業吸納能力,使勞動力工資長期處于低增長狀態,進一步惡化了勞動收入份額狀況。
除上述文獻外,也有小部分研究從稅收(郭慶旺、呂冰洋,2011)、政府規模(方文全,2011)、財政分權(吳巖,2011;祁毓、李祥云,2011)、工會的影響(魏下海等,2013)等角度展開研究。
三 勞動份額變化的規律
從發達國家初次分配的歷史經驗看,其工資占國民收入的份額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那么,我國勞動份額在經歷了10多年的下降后,能否像發達國家那樣重新回升,部分文獻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李稻葵等(2009)的研究發現,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初次分配中勞動份額的變化趨勢呈現U形規律,即勞動份額先下降后上升,轉折點約為人均GDP6000美元(2000年購買力平價)。他們認為,中國初次分配中勞動份額的變動趨勢基本符合這一規律,勞動份額將很快進入上升通道。羅長遠、張軍(2009)也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勞動收入占比之間存在U形關系,但中國目前還處在曲線的下行區間上。郝楓(2012)基于國際與歷史比較視角,發現勞動份額具有“形”演進規律,水平形和U形規律均可視為其階段性特例。王永進、盛丹(2010)通過將技術進步方向內生化,認為技能勞動對工資差距的影響呈“駝峰形”特征,技能勞動與勞動收入占比之間呈U形關系,進而解釋為何在技能勞動供給不斷增加的條件下,勞動收入占比呈現U形演變規律。蔣為、黃玖立(2014)的經驗研究發現,國際生產分割的上升導致了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且這種負向效應隨中國資本積累進程不斷減小,呈現明顯的U形趨勢。
四 簡要評述
已有文獻為我們理解勞動份額及其變化的成因提供了非常堅實的理論和經驗基礎,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
第一,如何準確估算勞動份額?現有研究過多地注意了概念和方法,但對數據質量問題關注不夠。事實上,數據質量直接影響實證分析的結果,依據存在嚴重數據質量問題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有時會得到相反的結論,進而產生政策誤導。我們注意到,除早期的少數幾項研究外,對數據質量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文獻并不多見,這影響了研究成果的質量。
第二,如何在更為微觀的層次上考察我國國民經濟初次分配問題?已有實證研究大多基于省際數據樣本或行業數據樣本進行經濟計量分析,由于樣本選擇、分析模型、計量方法等問題,其結論通常有一定局限性,在更為微觀層次上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顯得尤為必要。比如,利用可以獲得的數據考察細分行業的勞動收入或工資收入占比;再如,單獨考察省級甚至市縣級行政區勞動份額變化及成因。我們認為,通過微觀層次分析來印證宏觀層次的判斷,才能對我國勞動份額變化機理及未來趨勢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如何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找到主要因素?在影響勞動份額的眾多因素中,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既有現有因素,也有歷史性因素。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國目前的初次分配格局。那么,在各種政治經濟因素中,哪些因素對勞動收入分配構成決定性影響?它們是否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是我們研究國民收入分配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抓住主要原因并對其影響機理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把握,要通過有效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來調整優化初次分配結構,是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的。
第四,如何發現我國勞動份額變化的階段性規律?已有的研究對勞動份額變化與經濟發展之間規律的探討,無疑為我們認識我國勞動份額變化的歷史及未來趨勢,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視角。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明顯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制度環境和經濟特征,只有立足我國國情、找到勞動份額變化的階段性規律,才能有效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