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轉型與勞動份額:基于江蘇數據的實證研究
- 李琦
- 5422字
- 2019-01-04 16:36:35
第二節 勞動份額的度量方法
一直以來,經濟學家在勞動份額測度方面存在諸多爭論。在早期一些研究中(如凱恩斯,1939),勞動報酬計量范疇較窄,通常僅指普通工人工資,既不包括自雇者收入,也不包括技術工人和管理者薪水。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對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深入,同時勞動統計技術和制度的不斷完善,經濟學家提出了一系列度量勞動份額的方法。本節在對SNA賬戶體系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上,介紹文獻所使用的幾種主要方法并進行簡要評述。
一 SNA
SNA是一套按照基于經濟原理的嚴格核算規則進行經濟活動測度的國際公認的標準建議。SNA要測度經濟中各主體之間出于各種目的所發生的一切交易、貨物服務,或者可以獲得貨物服務以備未來時期進行消費。SNA刻畫此類經濟流量模式的途徑是:分別經濟體中的機構單位,針對貨物服務在生產和最終消費過程中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相關交易來構造各個賬戶,由此對相關活動予以識別。
(一)活動和交易
SNA旨在以有利于分析的形式提供有關機構單位行為及其所從事諸如生產、消費和資產積累之類活動的信息。為達到此目的,要記錄機構單位之間以交易形式發生的貨物、服務和資產交換。同時也要記錄體現交換支付形式的其他交易,這些支付可能是貨物、服務或具有類似價值的資產,但更常見的是包括紙幣和硬幣在內的某種金融債權。
(二)經濟中的機構部門
SNA對如下兩類主要機構單位或交易者進行了區分:住戶和法律實體。法律實體既包括以生產為目的而創立的實體,比如公司和非營利機構,也包括政治過程創立的實體,尤其是政府單位。機構單位本質是能夠擁有貨物和資產、承擔負債、從事經濟活動并有權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易的單位。SNA把經濟體中的常駐機構單位分成五個互不包容的部門:(1)非金融公司;(2)金融公司;(3)政府單位,包括社會保障基金;(4)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NPISH);(5)住戶。每個部門還可進一步分為若干個子部門。
(三)賬戶序列
詳細的SNA包括以下兩個部分:一套與一定時期內各類經濟活動有聯系的、相互關聯的流量賬戶序列;一套記錄機構單位和部門在該時期期初、期末持有資產和負債存量價值的資產負債表。每個流量賬戶都涉及一類特定的活動,如生產、收入的形成、分配、再分配或使用。每個賬戶都分別顯示各機構單位可利用的來源以及這些來源的使用。賬戶通過一個平衡項實現平衡,該平衡項被界定為賬戶兩側所記錄的總來源和總使用之間的差額。一個賬戶的平衡項結轉為下一個賬戶的初始項,從而使賬戶序列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平衡項通常會概括該賬戶所覆蓋活動的凈成果,因此這些平衡項中就包含了那些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分析意義的項目,如增加值、可支配收入和儲蓄。
二 生產賬戶和收入分配賬戶
(一)生產賬戶
生產賬戶與生產的概念相關。在SNA中,生產被理解為在機構單位負責、控制和管理下,利用勞動、資本、貨物和服務投入而生產貨物和服務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勞動和資產用于將貨物服務投入轉換為另一些貨物服務產出。作為產出的所有貨物和服務都必須能夠在市場出售,或者至少能夠有償或無償地由一個單位提供給另一個單位。因此,SNA將實際上注定要進入市場的全部生產,無論是用于銷售還是用于以貨易貨均列入生產范圍。
生產賬戶反映了生產活動的產出和各項投入。它的平衡項是總增加值,被定義為產出價值減去中間消耗價值,是衡量各個生產者、產業部門或機構部門對GDP所做貢獻的指標。總增加值是原始收入的來源,要轉入收入初次分配賬戶。增加值也可以按總增加值減去固定資本消耗后的凈額計算,固定資本消耗反映生產過程中所使用固定資本的消耗價值。但是,該賬戶并沒有覆蓋與生產過程相關的所有交易,而僅僅覆蓋了生產的成果(產出)和生產產出過程中所用掉的貨物和服務(中間消耗)。中間消耗不包括固定資本的逐漸磨損,后者作為一項單獨的交易(固定資本消耗)來記錄,形成了平衡項總額和凈額之間的差異。所有的機構部門都設有生產賬戶。基本的生產賬戶可以用表1-2表示。
表1-2 生產賬戶

(二)收入分配賬戶
收入分配和使用賬戶由一套環環相扣的賬戶組成,它們反映與收入有關的以下問題:(1)怎樣在生產中形成的;(2)怎樣分配給那些對生產所創造增加值有貢獻的機構單位的;(3)怎樣在機構單位之間,主要由政府單位通過社會保障繳款、社會福利以及稅收進行再分配的;(4)怎樣被住戶、政府單位或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出于最終消費或儲蓄目的而使用的;(5)怎樣形成用于財富積累儲蓄的。
收入賬戶本身具有重要的內在經濟意義。由于收入分配和收入再分配過程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區分收入分配的不同步驟,并在不同的賬戶中分別反映這些步驟。收入分配被分解為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實物再分配三個主要的步驟,相應形成初次分配賬戶、再分配賬戶以及實物再分配賬戶。
基于研究的目的,下面主要介紹初次分配賬戶。收入初次分配賬戶表述了總增加值是如何被分配給勞動力、資本和政府的,此外,必要時還會顯示來自國外的流量和流向國外的流量。收入初次分配通常被分解為兩個子賬戶。第一個子賬戶是收入形成賬戶,如表1-3所示。該賬戶表述增加值如何分配給勞動(雇員報酬)、政府(生產和進口稅減去生產和進口補貼)。分配給資本的收入出現在該賬戶的平衡項中,即營業盈余或混合收入。
表1-3 收入形成賬戶

收入初次分配賬戶如表1-4所示,它表述了收入初次分配的其余部分。它把營業盈余或混合收入作為來源。對每個部門,該賬戶記錄了應收和應付的財產收入,對于住戶部門還要記錄應收的雇員報酬,對于政府部門還要記錄應收的生產和進口稅減去生產和進口補貼。收入初次分配賬戶(以及整個收入初次分配賬戶)的平衡項是初始收入。對于非金融公司和金融公司而言,收入初次分配賬戶還可以作進一步的細分,以便顯示出一個附加的平衡項,即業主收入,它比較接近工商會計中的稅前當期利潤概念。
表1-4 收入初次分配賬戶

三 勞動份額的度量方法
(一)楊格方法
楊格(Young,1995)在研究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灣四個東亞國家和地區快速增長決定因素時,提出了勞動份額一個估算方法。楊格假定:雇主、未付酬家庭工人、自雇者與部門、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相同的雇員具有同樣的小時工資。依據這一假定,楊格通過一個面板數據模型估計了上述國家和地區分部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級別工人的小時工資,進而通過這一估計結果估算不同部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級別的雇主、未付酬家庭工人、自雇者的勞動收入,將其與國民收入賬戶報告的雇員報酬相加,得到總勞動報酬。楊格方法的最大優點在于,它考慮了職業、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差異對勞動報酬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自雇者的個體差異和行業差異對自雇者收入中勞動與資本份額的影響,但這一方法的缺陷也是明顯的。
第一,楊格方法是建立在勞動力充分流動和勞動市場充分競爭的基礎上的。楊格假定,部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級別相同的勞動者,受雇與自雇沒有區別,這隱含著勞動力市場充分競爭的假定。當勞動力市場分割嚴重,自雇者的收入函數與雇員的收入函數差異較大,進而自雇者與性別、年齡和教育等相同的雇員收入存在較大差距時,使用這種方法有可能產生較大的誤差。在中國,由于戶口制度和壟斷等方面的原因,行業差異、個體經營與正規就業的差異很大,利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對勞動份額的估計出現系統性偏差。
第二,楊格方法還隱含假定自雇者進行生產或提供服務時勞動的邊際生產率與雇員相等。我們認為,這同樣不現實。即使勞動力市場競爭充分,但由于自雇者不但能夠獲得勞動收入,還能夠占有作為所有者的生產凈剩余,所以盡管其實際的勞動收入可能低于雇員報酬,但只要包含凈剩余在內的總收入高于雇員報酬,自雇者可能并不會選擇作為雇員進入勞動力市場。同時,考慮經濟周期的影響,當經濟處于衰退階段時,自雇者的收入無論是勞動收入還是總收入可能會低于雇員報酬,而由于工資黏性,雇員的勞動報酬有可能高于其邊際生產率,所以存在雇員與自雇者勞動邊際生產率并不相同的現象,采用這一方法估計勞動份額出現偏差難以避免。
第三,楊格方法需要詳盡的微觀數據資料,限制了這一方法應用的范圍。楊格方法使用的數據包括勞動者(雇員和自雇者)的收入、所在行業、性別、年齡、經驗、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時間等,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并不提供相應的數據。
(二)戈林方法
戈林(Gollin,2002)利用私人非法人企業盈余(OSPUE)來調整國民生產與收入賬戶中的勞動報酬數據。OSPUE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68》(SNA1968)中的一個賬戶,總體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NA1993)以及SNA2008中的混合收入賬戶的核算范圍相當接近。戈林認為,大多數自雇者收入被歸結到這一分類。戈林發現,由于忽略了自雇者勞動收入,發展中國家按照國民收入賬戶報告的勞動報酬(即雇員報酬)所計算的勞動份額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為此,戈林給出了三種調整方法:
第一種調整方法是將所有的OSPUE都作為勞動收入來處理。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單直接。戈林認為,對于大多數窮國來說,這種方法實際上假定了自雇者在從事生產與提供服務時,幾乎提供的是純勞動。但這一方法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因為即使在窮國,自雇者在從事生產或提供服務時會或多或少地使用資本,而在富國,則有可能出現資本密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現象,比如IT行業。因此,這一調整方法肯定會高估經濟的勞動份額,并且相對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高估會更為嚴重。在大多數年份,中國國家統計局對于個體經營戶和農業從業人員收入的處理,與這一調整方法非常接近,這意味著根據官方數據計算的我國勞動份額,可能比實際的勞動份額高得多。這一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第二種調整方法假定自雇者收入中勞動收入份額與整個經濟的資本與勞動分配比例相同,來分拆OSPUE中資本和勞動收入。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單透明,因為它沒有簡單地像第一種方法那樣將OSPUE全部視為勞動收入,而是回歸了自雇者收入的資本與勞動兼具的雙重屬性。盡管如此,這一方法的缺陷也是明顯的:
第一,這一方法簡單假定了自雇者收入中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配關系與經濟規模、發展階段和經濟政策無關。我們看到,大多數自雇者所處的市場環境幾乎接近于充分競爭,但由于一些國家可能采取低工資政策,勞動者工資報酬可能低于其勞動的邊際產品;一些國家由于工會等組織的影響力比較強大,工人的工資報酬可能會高于勞動的邊際產品。
第二,這一方法簡單地假定整個經濟的就業結構與自雇者就業結構相同。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自雇者主要在農業部門、城市手工業部門,在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中極其罕見,而農業與手工業由于較少使用資本,其勞動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相當高,用整個經濟的勞動份額代替自雇者收入中的勞動收入份額,顯然會產生低估。
第三,正如我們對楊格方法所批評的那樣,在一些部門中,自雇者的生產技術相比私人法人企業可能更趨于勞動密集(當然,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是資本密集的),兩者之間收入份額的差異會較大。這一方法的計算公式是:

第三種調整方法是假定自雇者工資與在法人企業、政府等機構就業的雇員工資相同,根據雇員工資與自雇者人數計算自雇者勞動收入。這一方法實際上是楊格方法的簡化版,優點是比楊格方法的計算更加簡便,所需要的統計資料更少,但缺點是比較粗糙,同時忽略了自雇者與法人企業、政府等機構勞動者之間的個體差異和生產技術差異,通常會高估經濟的勞動份額。這一方法的計算公式如式(1.4)所示。

(三)克魯格方法
克魯格(Krueger,1999)方法區分了工人收入中人力資本收入與簡單勞動收入,它將勞動份額定義成簡單勞動收入占增加值的比重。克魯格假定,每個工人的收入包括兩個部分:簡單勞動收入與人力資本收入,基于這一假定,克魯格使用以下回歸方程估計工人收入中簡單勞動部分和人力資本收益部分的決定系數:

式中,W為工人的平均收入,S為受教育年限,X為度量工作經驗,等于工人的年齡減去受教育年限再減去6, e為誤差項。給定回歸方程的均方差σ2,收入中屬于簡單勞動的收入為W0=eb0+0.5σ2。克魯格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區分了簡單勞動收入份額,這一方面為在更長一個歷史階段分析研究勞動份額的變化與演進提供了一種較為邏輯一致的處理方法。但這種方法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首先,它的人力資本度量僅僅依賴受教育年限這一簡單的代理變量,由于遺漏解釋變量問題,參數估計可能是有偏的。其次,對于受教育年限來說,它相對于工資并不完全是一個外生變量,如果受教育程度與工資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受到高工資的吸引,勞動力會理性地選擇接受更長時期的教育。
(四)G&R方法
戈姆和魯珀特(2004)討論了美國勞工統計署的統計數據和國民收入賬戶增加值核算之間的差異問題。在他們看來,除收入具有勞動與資本收入雙重屬性的業主收入即自雇者收入外,由于增加值核算包括缺乏資本收入的政府部門和缺乏勞動收入的房屋租賃部門,會導致勞動份額出現高估和低估。據此,戈姆和魯珀特給出了如下勞動報酬計算公式:
勞動報酬=雇員報酬-政府雇員報酬-非營利機構雇員報酬-業主收入-農場雇員報酬+歸結為自雇者的勞動報酬(1.6)
相應的增加值也僅包括與勞動報酬定義相對應部門的增加值。應該說,戈姆和魯珀特提出的觀點規避了SNA中可能導致勞動份額估計產生偏差的一些重要因素,所計算的勞動份額就其所代表的部門來說,更符合其理論含義。但是,G&R方法的缺陷也是相當嚴重的,他們的處理實際上屬于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時也倒掉了孩子。因為對于許多國家和地區來說,政府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其占GDP的份額之大并不容忽視,這樣的處理方法,一方面不利于進行跨國比較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分析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整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