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轉型與勞動份額:基于江蘇數據的實證研究
- 李琦
- 4468字
- 2019-01-04 16:36:34
第一節 勞動份額的概念
一般來說,勞動份額被定義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總值中勞動報酬所占的份額。在經驗研究中,勞動份額通常被定義成名義GDP中勞動報酬的比例,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W為工資,L為勞動力,Y為實際增加值,P 為GDP價格指數。上式的含義非常明確,即勞動份額是名義工資總額與名義GDP之比。但是,正如克魯格(Krueger,1999)所指出的,上述定義在實證研究中并不是足夠直觀的,因為在計算勞動報酬的過程中,哪一部分收入應納入勞動報酬計算難以被準確界定。比如,在工資報酬中,有時會包含像股權這樣的利潤收益,也可能包含了自雇者收入以及健康保險之類的退休福利。為了理解這一點,需要理解以下幾個概念的內涵及外延。
一 勞動者
在實證研究中,估算勞動份額通常要使用國民收入核算賬戶(SNA)。根據聯合國統計署(2008)《國民賬戶體系2008》(SNA2008),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可細分為就業人口、失業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三類。就業是指所有從事SNA所定義之生產范疇內的、由某個常駐機構單位實施的生產活動的人群,這些人群包括雇員和自雇者兩類。
所謂雇員,是指按合約要求為一個常駐機構單位工作并獲得雇員報酬的人群。SNA將這類報酬記錄為雇員報酬。根據SNA2008,雇員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類別:(1)在雇傭合同下,由雇主雇傭的人(體力勞動者或非體力勞動者、管理人員、家政人員以及在雇傭項目下開展有償生產活動的人);(2)公務員以及其他政府雇員,其就業期限和身份由法律規定;(3)武裝部隊,包括那些已經在服役的短期和長期軍人,以及被征者(包括為民事目的而征召者);(4)由政府或者非營利機構直接支付薪水的牧師;(5)公司或準公司所有者,且其在這些公司里工作;(6)與公司簽有正式契約的學生,其為公司的生產過程提供勞動投入,從而獲得相應的報酬或教育服務;(7)存在正式或非正式雇主—雇員關系的殘疾工人;(8)在某一機構暫時工作的人,他們隸屬于其雇傭機構所在的行業,而非實際工作企業所在的行業。
所謂自雇者,是其工作的非法人企業的唯一所有者或者聯合所有者。此處的非法人企業不包括歸類為準公司的非法人企業。如果為非法人企業工作人員的雇員報酬不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應將其歸入自雇者;反之,則將其歸為雇員。SNA2008將自雇者劃分成以下三種類型:(1)為非法人企業工作的家庭成員;(2)外包者,其收入取決于所承擔生產過程的產出價值,而不管投入了多少勞動;(3)從事的生產活動完全用于個人或集體性自用最終消費或資本形成(如社區建設)的人員。
將勞動者區分為雇員和自雇者非常必要。就其定義來看,雇員與自雇者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他(她)是否作為所有者從事與商業有關的經營活動。盡管從統計的可操作性出發,SNA將在公司或準公司工作取得雇員報酬的所有者納入雇員統計,但這種區分還是較為明確的。作為所有者的自雇者通常會從事一些與雇員類似的工作,但與雇員不同的是,他(她)會承擔市場活動風險并取得風險收益,因而其收入必然會包含作為雇員的雇員報酬與作為所有者的風險收益。一般來說,公司或準公司根據工商會計的要求進行財務核算,在相應的會計賬戶將會區分和記錄這兩類收入,因此在公司或準公司工作的所有者,只要從事與雇員類似的工作,其收入將被記入雇員工資賬戶。但非法人企業由于沒有完整或準確的工商會計記錄,因而其所有者被視為自雇者,其收入在國民收入賬戶中被記錄為混合收入。簡言之,在國民經濟核算賬戶中,雇員報酬并沒有包括自雇者勞動收入,自雇者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不加區分地納入混合收入賬戶處理(聯合國統計署,2008)。
盡管在理論上可以對雇員與自雇者非常清晰地加以界定,但實際上進行準確測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大量觀察到一名雇員為多個雇主工作,或者在為多個雇主工作的同時還作為自雇者為自己工作,故其有可能擁有一種以上的收入來源。因此,在統計過程中是作為自雇者還是作為雇員,如何測度其收入,難以處理。同時,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難以觀察的非正規經濟,上述就業形式在非正規經濟中廣泛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經濟活動并沒有很好被測度。對于發展中國家,非正規部門的規模更大,忽略相關的統計就可能導致對勞動份額的錯誤估計。
表1-1簡要地總結了SNA2008關于雇員和自雇者的定義和核算要點。
表1-1 SNA雇員和自雇者的定義和核算

二 勞動報酬
由于現實經濟的復雜性,準確地核算勞動報酬相當困難。
第一,什么樣的收入可以歸結為勞動收入?除自雇者由于其所有者和勞動者雙重屬性,其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難以區分外,即使是雇員報酬,做出準確區分也存在很大困難。比如在現代企業中,存在著大量職業經理人,其收入組成既包括作為工資的勞動報酬,也包括風險補償收益,有時還包括股權收益。此外,在現代企業的工資合約中,“底薪+提成”的合約形式普遍存在著。從理論上講,這些人員的工資合約屬于分成合約,其風險補償收益和股權收益并不應該納入勞動報酬統計,但在企業實際賬務處理上,部分風險收入通常納入工資收入進行核算,這意味著國民收入賬戶中雇員報酬的統計數據可能存在高估。
第二,自雇者收入如何進行處理?一致的觀點是,自雇者收入包含了資本收入與勞動收入兩個部分,但對這兩部分收入做出區分相當困難。下面我們將看到,研究者提出了多種方法對此做出區分,但由于國家間分配結構的差異,很難有一種方法能夠普遍適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存在大量自雇者,如何處理,其結果差異很大。
第三,人力資本報酬如何處理?勞動報酬是僅包含簡單勞動的勞動報酬,還是將人力資本回報包含在內,顯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文獻中通常將勞動者分為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高技能勞動力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其收入包含了人力資本收益,但這部分收入是歸結為所有者還是勞動者自身,不同投資主體的分配份額如何確定,難以界定。
第四,缺乏資本收入或勞動收入部門的勞動報酬如何確定?戈姆和魯珀特(Gomme and Rupert,2004)認為,政府部門的增加值僅包含固定資本消費和雇員報酬兩部分,如果將政府部門納入統計,經濟總勞動報酬可能被高估。同樣,自住房屋通常要估計虛擬租金價值并納入GDP統計,拋開虛擬租金價值的計量標準不談,自住房屋的增加值核算并沒有將所有者對房屋投入的勞動單獨計量,這顯然又會低估總勞動份額。
三 增加值
在SNA2008中,總增加值被定義為按基本價格估價的產出減去按購買者價格估價的中間消耗。雖然產出和投入按不同價格標準估價,但為了簡潔起見,SNA用估價產出的價格來描述增加值。從生產者的角度看,估價投入的購買者價格和估價產出的基本價格代表了實際的收付價格,使用這些價格得到的總增加值特別適合于生產者角度的測算。然而,從收入法角度來看就存在不少問題,體現在特殊類型的產出和名義增加值各組成部分的計算方法上。
(一)特殊類型的產出
按照SNA2008,產出包含了市場產出、為自身最終使用的產出和非市場產出。市場產出是指準備以有顯著經濟意義的價格予以銷售的產出,其概念容易理解,但在事實上仍然存在核算困難。按照SNA的要求,需要在賬戶中核算所有非法或隱藏的生產活動(地下經濟或隱藏經濟)以及被稱為非正規經濟活動的產值,并且此類工人的報酬或應計入雇員報酬,或應計入混合收入。但是,從成本考慮,對非正規部門創造的增加值進行較為準確的核算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大量非法或隱藏生產活動的價格及交易信息很難取得,這意味著國民收入核算對上述經濟活動的核算并不完全,這對于存在大量非正規部門和非法或隱藏生產活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GDP的核算數據有可能被嚴重低估。
作為生產者為自身最終消費或資本形成而留用的產品通常也存在較大的核算困難,如自有住房服務的虛擬價值。按SNA的解釋,對所居住的房屋擁有所有權的住戶,形式上被看作為自身消費提供住房服務的非法人企業所有者。如果存在規范的房屋租賃市場,可以使用市場上同類服務的銷售價格對自給性住房服務產出進行估價,但實際上大多數國家并沒有一個規范的房屋租賃市場,因而難以對自給性住房服務的產出進行估價。因此,大多數國家的住房服務價值要么沒有被納入統計,要么最終核算數據存在較大偏差。
非市場產出是指由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NPISH)或政府生產的、免費或以沒有顯著經濟意義的價格提供給其他機構單位或全社會的貨物和個人/公共服務。SNA認為,由于市場失靈或出于經濟、社會政策的考慮,政府單位或NPISH可能從事非市場生產,所以不能采用為自身最終使用或自身資本形成而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的估價方法來估算非市場產出的價值。同時,公共服務,比如公共管理和國防是沒有市場的,即便是提供給住戶個人的非市場教育、衛生或其他服務也缺少合適的價格。因此,準確估計政府單位或NPISH生產的貨物和服務以及所提供的公共產品的價值相當困難。
(二)名義增加值各組成部分計算方法
在SNA中,中間投入在其進入生產過程時進行估價和記錄,而產出則在它們從生產過程中出現時進行估價和記錄。中間投入通常按購買者價格計算,而產出按基本價格計算,當基本價格無法獲得時按生產者價格計算。中間投入價值與產出價值之差就是總增加值,總增加值在扣除固定資本消耗、生產稅(減補貼)和雇員報酬后的余值(可正可負)后便是營業盈余凈額或混合凈收入。這種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按照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生產中資本和勞動的分配應該是實物量而不是價值量,但SNA中記錄的是價值量而不是實物量。測度GDP一般使用的是基本價格,而勞動報酬主要是以現金支付的報酬,并且大部分用于消費支出,因此勞動報酬換算成實物量會使用消費者價格指數。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價格指數與基本價格指數存在差異,個別時期差異會相當大。這樣即使其實際地按實物量進行的分配相同,但反映到價值量上也會不同。
第二,在大部分使用較多中間投入的部門,如制造業,通常主要使用生產法核算其增加值。而在其他一些部門,如較少使用中間投入或不使用中間投入的服務業部門,其增加值通常使用收入法進行核算。對于采用生產法核算的部門來說,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是存貨的計價。SNA要求存貨中提取的貨物必須按照貨物出庫而非入庫時的市場價格進行估價,但這種記錄存貨變動方法并沒有在工商會計中被普遍使用,這使得中間投入的歷史價格波動會被反映到當期增加值核算中,尤其在存貨水平隨價格上升而發生劇烈波動時更為突出。同樣,SNA中固定資本消耗根據資產使用時的機會成本來計算,這與該資產獲得時的價格不同,即使在核算期間已經用盡的固定資產,有時實際上并未被重置,而作為生產成本提取的固定資本消耗額可能已經足以更換該資產。當出現持續通貨膨脹時,即使SNA和工商會計對資產使用壽命及其磨損和淘汰的速度做出相同的假設,固定資本消耗的價值也可能遠大于按照歷史成本計算的折舊(聯合國統計署,2008)。
第三,對雇主來說,在生產中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是作為中間消耗,還是作為雇員報酬進行記錄并不重要。因為從雇主的角度來看,兩者都是生產成本,其營業盈余不會發生變化。比如,企業為雇員提供的免費午餐或者午休場所,在理論上應作為勞動報酬統計,但實際上企業有可能將它們劃入了中間消耗。相反方向的操作,即將事實的中間消耗納入勞動報酬進行處理也會出現,這顯然會改變增加值和原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