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流通產業內容與功能
了解流通產業的基本內涵,是理解流通產業公益性及其與市場化關系的前提。這一部分主要闡述流通產業的內容和功能定位,作為引出產業屬性及市場化要求的基礎。
一 涵蓋內容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流通定義為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涵蓋范圍很廣,在經濟學中屬于部門經濟。傳統意義上,流通以實體商品的交換為研究對象,對應的產業包括批發、零售業和物流業。隨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服務”作為一種新的商品形態,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商品僅限于物質實體的認識。就“服務產品”的流通過程而言,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是其一大特征。若以物質產品來衡量,則“服務”沒有流通過程;但從流通對應于作為商流的交換過程來看,提供以交易為前提的服務商品,就自動包括了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由此,餐飲、住宿以及家政、美容、沐浴等社區服務業均可被納入“大流通”的概念范疇下。
在行業管理實踐中,傳統“流通”產業主要涉及糧食、物資、供銷、批發零售等領域,此外,飲食服務業、住宿業也被包括在內,在內外貿分割時期,前述領域均屬于原商業部,后改為國內貿易部的行政職能范圍之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為適應內外貿一體化的需求,我國于2003年將原國內貿易部與外經貿部合并,組建了大“商務部”,其職責內容覆蓋了“國內貿易”與“流通產業”,并強調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相統籌。近年來,商務部又根據現實需要加強針對“商貿服務業”的制度建設,目前主要包括餐飲、住宿、家政、美容美發、沐浴、洗染、家電維修、人像攝影、會展等。從行政職能管理方面可以看出,以商務部為主要牽頭部門的流通產業管理同樣體現出“大流通”的理念。
流通業的這種范圍變化與其職能提升有密切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流通逐漸從被生產推動,轉化為主動引領生產,并向生產和消費領域延伸,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引導與支持作用。
二 產業功能定位
流通所針對的產品涵蓋生產資料及各類消費品,承擔了社會商品價值實現的功能,同時也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流通作為生產與消費的聯結,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具有突出的功能。一般認為,流通是先導性、基礎性乃至戰略性的重要產業。
(一)先導性產業
一個產業的先導性應當體現為“先行發展”,即該產業應當在國民經濟中率先發展,進而引導其他產業向特定戰略目標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基本實現了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這種條件下,生產性行業的經營活動由要素資源約束轉向市場需求約束,即價值實現成為這些產業發展的關鍵。其中,契合市場需求、減少產品庫存是必要條件。
由此,流通業的先導性功能就體現在,必須率先建立并完善遍布城鄉、內外統籌的商品流通渠道,溝通產需,減少乃至杜絕存在市場需求,但因渠道不暢而造成滯銷的情況。同時,流通作為更加接近消費端的產業,在把握市場需求上具有即時性、前瞻性。流通產業正逐漸發揮這種信息優勢,由被動地接受并銷售制造業部門已經生產的產品,轉向更深層次地參與產品改良與創新,成為驅動制造業生產活動的需求引領者。
(二)基礎性產業
基礎性體現了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側重于測度其他產業發展對該產業的依賴性,更廣義的基礎性則還需要衡量一個產業在經濟總量、勞動就業、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的貢獻度。
流通產業的基礎地位首先在于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這在物流基礎設施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在現代市場經濟分工條件下,集中生產與分散消費之間的矛盾必須通過商品的地理性轉移來解決,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倉庫等物流設施因此成為保障國民經濟運行的“動脈”和“泵站”。與傳統意義上的基礎性產業,如農業、采掘業以及大型機械制造業等上游產業相比,流通產業的基礎性不在于為社會經濟生產提供有形的生產資料,而在于通過聯結產需為現代生產分工體系突破地域范圍限制和交易信息約束提供各種服務。與這些服務相關的流通產品已經廣泛滲入到生產中下游環節乃至消費領域,無疑成為國民經濟賴以正常運行的基礎,也表現為流通產業與國民經濟各行業都具有較高的關聯度。
流通產業在社會經濟中還具有更加廣義的基礎性職能,首先,流通業是一個與社會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用于勞動力再生產的生活必需品通常都需要經過批零商業送達消費者,同時生活服務業也是流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流通業在國民經濟增長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多年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始終高于GDP,消費需求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勞動就業方面,流通所涉及的大量服務業部門在吸納城鎮居民就業、提高城鄉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發展結構的轉型,流通業的這種基礎性特征還將得到更加深刻的體現。
(三)戰略性產業
戰略性強調的是一個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提升以及國家安全所具有的戰略意義,是一個具有階段性特征的相對概念。戰略性產業可以包括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也可包括先導產業和基礎產業,并且與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中出現的制約性因素密切相關。
將流通產業賦予戰略性意義,主要是基于我國當前全面改革深化以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定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主要是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要求,統籌國內外市場、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的重心和難點,正逐步由參加國際產業分工轉向通過構筑完整的供應鏈來提升本國制造產業的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形成聯結產銷的需求驅動機制,而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將直接關系到國內市場的開拓以及供應鏈環節間的協調。
與此同時,流通在推動經濟轉型、保持社會穩定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能夠帶來新的市場需求,而這種消費需求增長有助于實現產能結構的“漸進式”調整,那么與之相配套的流通體系建設就成為其中的關鍵內容。并且,流通產業是關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產業,保障供給、穩定物價既是全面推進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證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這在糧食、原油等重要物資儲備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需要將流通產業的發展與保障提升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