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流通產業的競爭性
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來看,流通作為一個產業,總體上屬于競爭性行業,價格、供求、競爭“三位一體”的市場機制是調節流通產業運行的基礎,流通產業的市場結構總體上偏向于競爭性。
從產品由生產者到消費者這一流通的實現過程來看,流通產業的市場結構總體上更加接近于競爭性行業。對餐飲、住宿及生活服務行業來說,提供的是一種服務性產品,相互之間圍繞這種服務性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展開競爭。在商品流通領域則較為特殊,批發商、零售商之間既存在對下游客戶的爭奪,也存在對供貨商的爭奪。如果說對下游顧客的爭奪是比較顯而易見的,那么圍繞上游供貨商的競爭則是批零商業的銷售活動作為一種服務性產品,在制造商實現產品價值的過程中加以提供的性質使然。也就是說,制造商就會根據不同批零企業所提供的渠道范圍、促銷服務、信息服務以及商業品牌,并結合它們以購銷價差、通道費用等體現的分配渠道利潤的要求進行選擇,最終這種制造商選擇產品銷售渠道的過程將體現為流通商之間通過商圈、模式等商業要素而進行的相互競爭。可見,批零商業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聯結,其經營環境在本質上也是競爭性的。
流通產業在總體上具有競爭屬性,并不意味著其流通領域中完全不存在市場勢力導致的市場失靈。相反,流通產業的部分特征及行業慣例還會帶來潛在的壟斷勢力。一方面,零售、餐飲、住宿、社區服務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行業具有典型的“商圈”屬性,即企業可以通過地理位置的選擇實現差異化競爭,這是形成壟斷競爭型市場結構的天然基礎。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可以通過連鎖經營的方式,發揮品牌效應、規模經濟,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出現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征。此外,在供過于求的產消格局之下,擁有信息、渠道等多方面優勢的下游零售商可能具有針對上游的市場勢力。
流通產業這種總體上具有的競爭性與形成市場失靈的可能性,決定了政府干預重點通常不是簡單的橫向經營者集中,而在于調節流通行業在經營活動中所采用的行為方式,尤其需要注意與城市規劃、社區培育的關系相協調,從而達到完善市場秩序、提升流通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