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流通產業的公益性與市場化
“流通”一詞是我國的特有提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流通定義為生產與流通的中間環節,屬于部門經濟范疇,而西方主流經濟學把流通置于產業組織框架下,將流通產業視為完全競爭領域,學界從完全競爭的產業組織理論分析流通產業運行的市場結構和組織結構,導致對政府規制研究較少。而對于流通產業運行問題需要考慮經濟體制模式的約束,因此研究特定國家的流通產業運行需要結合國情,以特定國家為對象考察流通產業,需要分析其所在國家的宏觀環境、產業運行基礎等。
從我國情況看,改革開放以來,原有流通體制被打破,新的流通體制正在不斷完善,流通業作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政府逐步退出了競爭性領域,由“運動員”轉向“裁判員”,但是政府在對流通產業規制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在需要政府發揮作用的具有公益性特征的領域,表現為政府“缺位”;而在市場競爭領域,由于行政化趨勢未能得到有效抑制,政府“越位”現象普遍存在,統一市場難以形成,不同所有制企業難以獲得公平競爭機會,等等。隨著我國逐漸進入建立成熟市場經濟體系階段,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競爭環境,恰當履行政府職能成為重要內容。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具有公益屬性的領域進行干預、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要避免過度干預或以不合理的方式介入,應建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流通政策干預機制,將市場化作為政府介入的方式選擇重點,做必要的“加法”同時做“減法”,并正確做好“加法”,提高效率、改進方式,發揮政府的作用。
事實上,流通領域中政府“越位”、“缺位”問題的存在,其核心在于對流通產業性質認識得不清晰,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流通產業的市場競爭性或者是只注意到其承擔的公益性職能。但流通產業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具有競爭性和公益性的雙重特征。從含義上看,流通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傳統上以“物質產品”的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的經濟階段劃分為理論基礎,主要是指批發和零售業。在社會化分工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專門承擔商品倉儲與運輸職能的“物流業”。而從其產業性質看,流通產業總體上是競爭性行業;但從功能看,則具備一定公益職能,既是傳統競爭性產業,也具有公益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