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公益性產品
一 公益性與公益性產品
“公益性”重點描述的是滿足公眾利益這一突出屬性。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公眾是具有不特定性的受益對象,因而公益性主要表現為較強的“正外部性”。“公益性產品”是指實現公益性目標的產品(包括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下同),是公益性的現實體現。根據“公益性”的特征,這些社會產品應當具有不特定的影響范圍,能夠產生較大的“正外部性”。在這里,“外部性”特征都是相對于“核心功能”而言的,是指要在實現自身職能或發揮自身功能的過程中,對核心受益主體以外的對象產生影響。現實中的公益性事業通常都具有這樣的性質,例如對于貧困兒童的教育資助,其受益的核心對象是這些兒童本身,但是在他們得到教育的同時,所帶來的整個社會的文化道德修養和公民素質提升,則有著更加廣泛的積極意義。
二 公益性產品與公共產品
公益性產品與“公共產品”(或稱“公共物品”)的概念較為接近,但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不能完全等同起來。
從一般意義上講,公共產品的概念強調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產品的使用或消費不影響其他個體從該產品中獲得的效用;非排他性是指一件產品無法排除特定個體的使用,無法收費是現實中主要的體現。與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是指一個人消費之后其他人便不能再次消費的產品,這一類產品具有典型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在公共產品和私人物品之間,還有一類“準公共產品”。這一類產品可以具有排他性而不具有競爭性,被稱為“俱樂部產品”;也可以只具有競爭性而不具有排他性,如大部分的公共資源。“擁擠性”是準公共產品的常見特點,即只有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消費者并不增加使用成本,不構成對其他人的損害;若超過一定人數范圍,再增加一個人的消費,將減少原有的消費者的效用。城市基礎設施、市政服務、公共服務、供水供電、郵政電信、醫療衛生以及教育服務等均屬于此類。但是在現實中,“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概念具有相對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與產品本身的供應數量有關,所以這種從屬性特征角度給出的界定常常難以把握。由此,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學者又進一步提出將公共產品定義為由政治制度實現需求與供給的物品,公共產品的歸屬取決于社會文化、路徑依賴乃至意識形態。這種理解思路很好地解釋了許多國家將基本教育、醫療等具有私人產品性質的產品或服務納入公共產品提供的現實,也說明了公共產品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公益性產品注重強調產品的“正外部性”特征,關注這種正外部性的發揮。著眼于這種核心功能以外的正外部性,考察其與公共產品的競爭性、排他性兩大特點相結合的情況,可以有不同的情形出現。例如,高校的講座課堂在不擁擠的情況下,可以允許社區居民旁聽,從而在學生等核心受益對象得到知識的同時產生正外部性,這是許多公益性講座達到社會教育目的的現實案例。與公共產品的特征相結合,多一兩名聽眾并不影響這種正外部性帶來的效用大小,即具有非競爭性;并且,開放課堂若不設置收費進場環節,也同樣具有非排他性。但若聽眾數量過多,由此帶來的擁擠就會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同時,若講座采取僅限特定社區成員進場等措施,也可以使這種外部性的發揮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說,就一件產品的正外部性而言,其讓公眾受益的競爭性、排他性特征會因為現實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進而這件產品本身是否屬于公共產品的屬性也并非絕對。但從推動公益性事業的角度來看,對于可能產生競爭性結果,或可以采取排他性措施的公益性產品,要通過改善條件、降低門檻等措施,增加供應,進而降低競爭性、取消排他性,使之成為一種公共產品,強化其正外部性發揮,從而達到有利于社會公眾的目的。
與此同時,公益性產品與公共產品又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公益性產品存在“正外部性”,從提供者的角度看,就有動機將外部受益內部化,即對外部受益者采取排他性的收費措施來獲得更多的盈利;從受益者的角度來看,具有正外部性產品出現之后,隨著認識范圍的擴大,如果對享受者的數量不加以任何限制,常常就會出現“擁擠”而帶來競爭性。因此,公益性產品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排他性和競爭性的問題;進而,在提供公益性產品的方式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一基本的經濟學理念。
總之,公益性產品與公共產品在側重點上存在差異,但其所針對的對象主體又常常在性質特點上有所重疊,兩個概念是從不同角度來認識特定產品。提供公益性產品的目的在于發揮其正外部性,而這種發揮正外部性的過程會涉及競爭性與排他性,由此產生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屬性劃分問題。這一點與前述有關公共產品屬性在現實中難以準確劃定的討論是相印證的,其落腳點同樣也在于公共產品或公益性產品的提供上。因此,在研究關于公益性產品的相應政策時,必須結合公共產品的概念來加以考慮;同時類比公共產品的研究方式和思路,也可以為認識公益性產品提供有效的途徑。
三 公益性產品特征
由于公益性主要體現為對不特定的受益對象具有“正外部性”,所以將“公益性”作為基礎的“公益性產品”,就與受益對象的范圍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正外部性的認識密切相關。結合公益性產品與公共產品的概念聯系,可以歸納為層次性和階段性。
(一)層次性
受益者對象的范圍性決定了公益性產品的層次性特征。據此,公益性產品可以分為國家范圍內的公益產品和全球范圍內的公益產品。
國家性公益產品的受益者通常在一國范圍之內。類比公共產品的層次分類,可以包括集體性公益產品、地方性公益產品和全國性公益產品。集體性公益產品對應于由某個集團提供、受益范圍為該集團成員的公共產品;地方性公益產品對應于某個地區提供的公共產品;國家層面的公益產品對應于由國家提供的、全國人民受益的公共產品。全球性公益產品也存在層次性,可分為國家間(至少兩國以上)的公共產品、區域性公共產品和全球公共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性產品的層次性并非絕對,同一種公益性產品也會因為特定情況中涉及的對象范圍不同而屬于不同的層次。例如社區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其受益對象一般只限于社區居民;若是城市功能區進行調整,通過新建居民社區、工業設施搬遷等方式優化布局,則建設社區基礎設施就具有了推進城市整體建設的意義,其受益對象也會因此而擴大。
(二)階段性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益性范圍的認識會發生變化。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們的需求結構會發生相應變化,突出表現為由注重物質需要轉變為注重精神需要,由單一需求轉變為多樣化需求,從而需求層次由較低水平提升到較高水平。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會更加關注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進而強調這種整體發展過程帶給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和精神滿足。在這一意義下,醫療、教育等原本具有私人產品特征的商品或服務就越來越多地被社會賦予公益性質,其本質在于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這些服務的事業能夠為社會全體成員帶來共同的福祉和滿足。由此,公益性產品的內容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擴大。當然,這種擴大必然要以相應的資源投入與提供能力的增長為支撐,這種約束就體現為公益性產品的階段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從公共產品角度來看,一個社會在提升公益性產品供給能力過程中,具有“正外部性”的公益性產品所具有的競爭性就會降低,并且采取排他性措施的必要性也會減少,因而公益性產品將越來越體現出公共產品的特征。其經濟學表現是,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大于私人產品,即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對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需求都會增加,但所需公共產品的數量增加會更加明顯。由此可見,不論是就公益性產品受益者不具有特定的屬性來講,還是就公共產品私人提供的低效率而言,都需要采取一種公共機制來實現這一類產品的供給,從而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求。由政府組織或協調,建立良好的公益性產品或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并增加其供給,將是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結果。對于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來說,常常出現公共產品相對于私人產品更為短缺的現象,其本質就在于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與發展階段不相適應,而對公益性認識的范圍擴大帶來公共產品范疇的擴張,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