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流通產業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關系
流通產業公益性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其中的關鍵要素是政府參與或干預的內容界定,即哪些部分由政府承擔,哪些部分應交給市場;市場化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總體取向。公益性與市場化之間的關系涉及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等基本命題,有著深刻的政策含義;同時,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建立成熟市場經濟體系的大背景下,又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既要改變政府“大包大攬”,又要避免“過度市場化”;在政府應當履行職能的領域,既要適度干預,注重公平,又要避免“越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效率。因此,充分研究流通公益性和市場化的內在關系,是政府介入流通公益領域,合理干預流通活動,進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要求。
基于公益性和市場化的關系,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改進政府參與方式,是提高流通效率、促進流通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關鍵。
一是界定流通領域公益性內容。一般來講,公益性產品主要涉及公共產品領域。而且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增長快于對私人產品的需求,因此,不斷有私人產品轉化為公共產品,導致公益性產品內容逐漸擴大。根據前期研究成果,課題組認為,現階段流通產業公益性產品基本包括:①基礎體系(宏觀政策和法律法規等); ②保障體系,涵蓋基礎設施(儲備設施、物流園區建設等)、回收體系(廢舊物品回收)以及基本保障體系(重要商品儲備); ③平臺體系,包括實體運行體系(批發市場等)和虛擬運行體系(商務平臺等)。
二是改進政府參與流通活動的方式。政府應當采取怎樣的方式參與經濟活動,是政策實踐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但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仍在不斷深入和反復過程中。從我國流通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政府“缺位”與“越位”并存,尤其在行政領域越位嚴重,因此導致社會對政府是否應當參與流通公益性領域存在質疑,實際上這是對政府參與方式與政府責任的混淆,即把不恰當的參與認為是內容上的“越位”。由此,課題組認為,應當從三個層面考慮政府參與的方式:①對政府應當參與且當前正在參與的領域,分析其參與方式的合理性;②對政府“缺位”領域,采取合理方式積極介入;③對“越位”領域,理清根源,及時歸位,放權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未來流通領域中由政府直接干預的內容將逐漸減少,將主要體現在競爭秩序的維護和法律規范的健全;更多的公益性設施與公共支撐體系建設職能將以引入市場化的提供方式來具體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