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學重建以來,中國社會學獲得了快速發展。現在,社會學在中國社會已經成為政界、學界和社會各界廣泛重視且發生了重要影響的新興學科。但是,面對中國社會加速轉型提出的越來越復雜的問題,面對國外社會學近年發生的深刻變化,面對社會實踐的結構性劇變,面對正在推進社會建設的中國社會,社會學學科的發展還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亟待動員有志于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各界人士以更積極的行動推動其向更高水平發展。年輕的學者,也是我的博士生陳薇出版的新著《城市社區權力秩序:基于社會空間視角的研究》,從社會空間視角入手,研究城市社區權力的空間生產問題,是城市社區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

“空間”是一個古老的概念。當主客觀二元對立還沒有主宰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時候,它甚至還是一個相當有活力的概念。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凡是涉及關于“存在”的思考,“空間”與“我”都是繞不開的基準。人的意識始于將“我”與自然分裂之時。從這一刻起,“空間”就成為了界定“我”(包括“主我”、“賓我”)與“自然”、“社會”的界限。這就是“空間”對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貢獻。19世紀之后,歷史決定論和現代化過程交織到一起,以至于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研究簡化成了一種時間性分析,“空間”問題受到忽視。20世紀60年代以后,“中心—邊緣”關系在地理上、意識形態上、社會生活中的不斷復制引起了一些頗具空間想象力的學者們的興趣。他們重拾了基于“空間”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重新對社會理論和社會生活進行了認識。這些敏銳的先行者包括:福柯、列斐伏爾、薩特、吉登斯、布迪厄、卡斯特爾、哈維、蘇賈等人。尤其是深受法國結構主義影響的學者,在與歷史唯物主義對話的過程中開始了建立空間理論的努力。他們往往用“身體空間”作為認識世界、批判世界的源頭,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解空間的結構,用實踐將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并且對相互交織的不同向度如何表現到空間中并固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認識世界的方式上是后現代性的,都試圖用時空來解構已有的認識論和本體論。

該書作者借助空間理論、特別是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理論對城市社區權力秩序進行研究是一種學理上和實踐上的創新。所謂“空間的生產”是法國城市社會學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提出的一種空間元理論,他指出空間并不是獨立的物質存在,也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構想,它“表征了各種一般生產關系的一種業已得到辯證解釋的成分,這些生產關系也同時是社會關系和空間關系”。要認識空間,必須從“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三個方面入手。其中“空間實踐”是人類借助對空間的認知和利用展開的行動;“空間的表征”是居于優勢地位的群體/組織對空間的構想,通常表現為一套符號系統;“表征的空間”則是社會生活中處于較底層的成員對空間表征反抗的認識和行為。這三者構成了認識空間的三元辯證法。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為破除傳統的二元認識論提供了思維框架。

當前我國的城市權力研究往往以社區(尤其是行政社區)作為基本分析單元,考察權力來源、權力格局演變、治理策略等問題。這里的“權力”實際上成為了既定認知結構的在空間中的固化。作者借助吉登斯對“權力”的理解,認為它是“行動者干預一系列事件以改變其進程的能力,它是中介于目的或需要同所追求的結果真實實現之間的 ‘能力’”,為將時空維度引入對城市社區權力秩序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從空間本體論出發,權力秩序不再是由具有優勢地位的群體/組織決定的,而是各個主體對空間的認知/構想相互交織、相互轉變,并把交織、轉變的過程表現到空間的過程和結果。這樣的權力(秩序)既構成了主體實踐的前提(往往以設定行動目標的方式)、又限制了主體實踐的手段、還容許實踐過程進入新的權力秩序。

在對城市(社區)權力來源和權力主體進行分析時,空間視野也更具有開放性和批判性。該書作者借助已有經驗研究的框架、認為經濟主體、政府和社區中介組織是對應于經濟、政治、社會的權力主體。既然權力是一切主體都具備的轉變能力,那么在具體分析中就需要注意到權力主體實踐的反思性。在這一點上,作者做得比較好。她將列斐伏爾的“實踐”分解為兩個方向:與“空間的表征”相對應的“習性/慣習”以及與“表征性空間”相對應的“直感行為”,因此同時可以關注到主體行動受到結構制約的方面與遵從“實踐邏輯”展開行動的一面。這一分析思路不僅體現在作者對主體行動的分析上,也貫穿于她對社會轉型前后中國城市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的描述和分析中。尤其是對“國家一元制”城市中的多重空間表征、單位制與街居制的相互轉化,都很好的展開了空間生產的邏輯,揭示出人們習以為常的城市生活中微妙的空間異位。

當中國現代城市在現代性的裹挾下發生令人目眩的演替時,空間變化承載了不同行動者的考慮和整個社會對發展道路的取舍。這樣的研究立足國情,明確了空間轉型中的城市權力的來源、權力主體及權力運作的機制,為消除城市空間隔離與過度極化、促進社會各階層利益協調發展、對城市社會空間進行有效治理、促進社會空間的公平、正義提供了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此外,就理論發展來看,它有助于回答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為我國的城市化和社會轉型提供理論解釋和理論支持。通過研究空間轉型下的城市權力,也可以展示中國城市化和社會轉型的特殊性,有助于建立基于本土經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造現代化的中國經驗。

總之,當前學界以社會空間學的理論和概念為工具,對中國城市微觀層面進行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希望該書的出版能有助于該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是為序。

江立華

2014年2月于桂子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城区| 泗水县| 萨嘎县| 河北区| 吉林市| 云霄县| 山西省| 怀安县| 航空| 合水县| 信宜市| 建瓯市| 乌兰察布市| 进贤县| 巨鹿县| 大英县| 长宁区| 宣威市| 柳江县| 珲春市| 彭水| 枞阳县| 宜良县| 永丰县| 瓮安县| 仙游县| 新田县| 社会| 大余县| 竹山县| 镇沅| 勐海县| 道孚县| 鄯善县| 陈巴尔虎旗| 巢湖市| 冷水江市| 项城市| 新沂市| 晋城|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