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法律史綱要
- 胡興東
- 589字
- 2019-01-04 12:54:10
第三章 遼宋金西夏大理的民族法制
10—13世紀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多個政權并存的現狀,各個民族政權的法律建設上都出現以唐律為宗,但又呈現出各自民族特色的法律發展現象。宋朝由于治理上以漢文化地區為中心,民族法制建設繼承了唐代,用“化外人”法律原則構建民族法制。宋朝民族法制建設重點和成就是對“歸明人”的立法與治理。在民族政權上,這個時期各個民族政權較為成熟,且在創制自己的法律制度時都以唐律為宗,形成各民族政權在法制上既具有民族特色的、又具有很強的共同點。遼朝契丹在法制建設上,在吸收唐律時依然以本民族習慣為宗,法制建設以“一國兩法制”為特色,構成了中國歷史上法律建設較具特色的一個政權下的二元法律形式結構。金朝女真在法制建設上,在繼承唐朝法律形式體系——律令結構時,吸收唐中后期及五代以來的格式敕,形成律令格式敕為主體的法典體系,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形式變遷史上的重要內容。黨項西夏在法制建設上,在以唐律為宗時,融合了本民族傳統習慣和佛教因素,建立起自成體系的法典結構,并存有傳世的《天盛改新舊律令》。白族大理國在法制建設上,在繼承南詔傳統時,吸取了唐宋及本民族的習慣因素,建立起自成體系的法律制度,但由于史料稀缺,對其難窺全貌。這個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在法制建設上,在以本民族風俗習慣為基礎的同時,呈現出對其他成熟民族與政權的法律制度成果進行主動吸收的現象,體現出人類法律發展中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