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法律史綱要
- 胡興東
- 888字
- 2019-01-04 12:54:09
第四節 先秦時期的民族法律適用
中國古代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刑事管轄應是很早,在一定程度上應開始于黃帝時期,黃帝對蚩尤的征伐及處罰就是最早的案例。夏商周時期雖然史料記載很少,但國家對那些不服中央征調的少數民族首領往往采用征伐是可以肯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刑用甲兵”之義。秦朝在這方面應是有較為完整立法和司法的時期。秦朝制定了《屬邦律》調整少數民族首領與中央的關系,雖然法律中規定少數民族首領犯罪時可以得到相應的變通處罰,但說明國家對此進行了司法管轄。如“臣邦真戎君長,爵當上造以上,有罪當贖者,其為群盜,令贖鬼薪鋈足;其有府(腐)罪,[贖]宮。其他罪比群盜者亦如之”。這里證明秦朝對少數民族首領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進行司法管轄,僅是處罰上采用變通。因為“群盜”在秦朝刑法中特指五人以上“盜”的行為,就是嚴重的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在處罰上加重處罰。
秦漢時期雖然對少數民族首領多有優待,如多給王的頭銜,如有夜郎王、滇王等,但若犯嚴重破壞政治社會秩序時國家就會進行司法管轄。《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漢成帝河平年間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臥候俞舉兵相攻殺,嚴重擾亂國家對該地區的政治統治。為此,朝廷派使臣調解,他們不聽,并且“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對這種“輕易漢使,不憚國威”的行為,朝廷是不能容忍的,“諭告夜郎王興,興不從命,立請誅之”,“立數責,因斷頭”,“以興頭示之”。從此案可以看出,對少數民族首領擅自斗殺嚴重破壞國家政治統治的行為,國家是進行司法管轄的。
《后漢書·南蠻傳》中記載秦惠王時“以巴氐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漢興,南郡太守靳強請一依秦時故事”。這里說明此法律不僅在秦時適用,在東漢時仍然在適用。同傳中還記載秦昭王時有“乃刻石盟要,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夷人安之”。即夷人殺人者,可以用錢贖罪,這就是特別刑罰。此外,在《法律答問》中規定“臣邦真戎君長”,犯罪處罰上采用贖刑,而不是具體執行。說明秦朝時中央就通過立法規定民族地區首領犯罪時適用特別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