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
- 吳國喆
- 1815字
- 2019-01-04 12:53:31
四 我國臺灣地區項目成果專利權歸屬的制度變遷
過去,我國臺灣地區在“政府”科技投入所取得的專利權歸屬方面,長期援用“國有財產法”,即只要是“政府”出資的研究項目,無論是委托還是補助均由“政府”取得相關的專利權,但由于受“國有財產法”對權利處分及行使規范的限制,專利成果的運用極為有限,導致部分研究成果長期閑置。而智慧財產權要經使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若一直未被使用,不僅無法收回其經濟利益,而且技術發明也可能因時間流逝而喪失其價值。
如何充分利用這類智慧財產,達到技術擴散目的并給社會帶來經濟利益,是臺灣地區長期關注的一個問題。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并不斷反思與總結,臺灣地區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性的意見:“政府”沒有必要取得其出資形成的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在補助情形下,如補助目的已達到,而且智慧財產權由受補助者享有更可發揮其效用,則應考慮將智慧財產權歸屬于受補助者。在科研經費日益削減,而研究成果卻大量積累,官產學研商各界合作呼聲逐日增高之際,臺灣地區“立法院”于1998年12月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其中確立了“政府”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方針。該法第六條第一項明確規定,“‘政府’補助、委辦或出資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應依評選或審查之方式決定對象,評選或審查應附理由。其所獲得之智能財產權與成果,得將全部或一部歸屬于研究機構或企業所有或授權使用,不受‘國有財產法’之限制。”第二項進一步規定,“前項智能財產權與成果之歸屬與運用,依公平與效益原則,參酌資本與勞務之比例與貢獻、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之性質、運用潛力、社會公益、國家安全及對市場之影響,就其要件、期限、范圍、比例、登記、管理、收益分配及程序等事項,由行政院統籌規劃,并由各主管機關訂定相關法令施行之。”
臺灣地區的“科學技術基本法”自公布后,分別于2003年、2005年、2011年經過小范圍修改,每次修改都涉及第六條,可見成果歸屬是一個重大問題,其中2011年的修正草案進行了三大松綁:未來科研人員可兼任董監事;需要技術作價時,不受公務人員技術作價持股10%的投資上限規定;下放智慧財產權,未來屬于研發單位的智慧財產權可以適時處分或收益,不受“國有財產法”相關限制。具體而言,現在的規定是,通過政府補助、委托、出資或公立研究機關(構)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所獲得的智慧財產權及成果,得將全部或一部歸屬于執行研究發展的單位所有或授權使用,不受“國有財產法”之限制。前項智慧財產權及成果,歸屬于公立學校、公立機關(構)或公營事業者,其保管、使用、收益及處分,不受“國有財產法”有關規定的限制。
臺灣地區“經濟部”于2000年5月頒布了“‘政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同年12月就進行了一次修改,之后分別于2003年、2005年、2011年、2012年進行小的修改,2014年進行了兩次修改。這一辦法明確規定了執行單位執行科技計劃所產生研發成果之歸屬及運用等相關事宜,特別是明確了“政府”資助項目成果的歸屬原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第五條規定,“研發成果之歸屬與運用應注意公平及效益原則,以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并有助于整體產業發展。研發成果之歸屬及其收入分配之比率,應基于前項規定之考慮,參酌本部提供經費及執行單位提供專業能力之貢獻定之”。第六條明確規定,“執行單位執行科技計劃所產生之研發成果,除本辦法另有規定者外,歸屬各該執行單位所有”。而所謂的執行單位,根據該辦法第三條,是指執行科技計劃者。第七條規定,“研發成果涉及‘國家’安全者,應歸屬‘國家’所有。本部參酌研發成果之性質、運用潛力、社會公益及對市場之影響,事先認定研發成果應歸屬‘國家’所有者,該研發成果歸屬‘國家’所有”。第十一條規定,“研發成果歸屬執行單位者,本部享有無償、全球、非專屬及不可轉讓之實施權利。但由本部委托執行之科技計劃,且本部提供金額占科技計劃總經費百分之五十以下者,由雙方約定之”。
除此之外,其他條文還規定,執行單位如果以國際合作方式執行科技計劃,其所產生的研發成果以國際合作契約定其歸屬。執行單位如與其他產業、學術或研究機構合作執行科技計劃,其所產生的研發成果除第七條或“經濟部”于計劃公告文件另有規定者外,應參酌雙方提供經費及專業能力的貢獻,以契約定其歸屬。“經濟部”與執行單位應于簽訂契約時,依法約定研發成果的歸屬。
可見,我國臺灣地區也逐步認可了成果歸屬于研究執行單位的規則,并且制度演變的基本走向是與國際社會特別是跟美國的相關制度接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