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研究: 以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為例
- 黎平海
- 2110字
- 2018-11-08 19:42:50
第三節 小結
金融中心理論探討的關鍵問題事關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中心為什么會建立?
(2)金融機構選址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哪些?
(3)金融中心打造過程中政府扮演何種角色?
(4)如何總結建設金融中心的經驗與教訓?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人采用聚斂效益與外部規模經濟效益方法來進行研究。譬如,異地支付效率和跨區配置金融資源效率的改進往往反映了金融中心的聚斂效益(Kinderberger, 1974)。而金融機構規模經濟所產生的相應推動對建立金融中心也功不可沒,因為不僅可以因此而節約流動資金,而且也方便投融資(Kinderberger, 1974)。而城市化和分工演變關系的一般均衡模型則表明,居民不斷相聚而居,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聚居規模的擴大而產生城市,則交易效率由于交易距離的近便而不斷優化,從而促進專業分工水平和生產力的水漲船高(楊小凱,1990)。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產生,金融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且不斷聚集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里面,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生產的流動性和減少投融資成本與風險的作用,對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百利無弊(潘麗英,2003)。另一方面,對于那些不確定性較高、非當面接洽不可的產業和服務業,以及那些具有快速互動要求的行業來說,只有不斷地向城市云集才能體現行業價值和實施運作。譬如,在全球著名港市美國紐約,批發商們紛至沓來,身后又有金融機構跟蹤而至,隨之又招來了海內外的公司核心機構(Vernon, 1960)。
城市發展階段論則主要關注打造金融中心政府的影響問題。它指出金融業的發展問題位居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從而為經濟發展達到相當程度的地區的當地政府著手建設金融中心提供了歷史依據(Gras,1922)。除此而外,潘麗英(2003)也指出,金融中心建設當中的基礎條件往往將政府提供的良好政治經濟環境、先進的基礎設施和健全的監管環境等因素包括在內。因此,在打造金融中心的過程當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覷。
在金融機構的選址問題上,企業選擇經營場所的相關理論率先亮相于金融中心建立的研究之中(E. P. Davis, 1998)。當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將企業區位選擇學說應用在金融機構選址的歸因上,同時也對供需因素的影響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展開了比較和分析(潘麗英,2003)。此外,涵蓋銀、保、證等行業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及其經營場所之間的關系和影響也相繼進入此類探討的視野(Economists Advisory Group, 1984)。
對于金融中心所展開的歷史研究也不少見。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應用識別分析法,立足于處理各種數據而把20世紀70年代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一一進行分析與排位(H. C. Reed, 1981);也有學者立足于古典與現代金融中心的特征、條件、規模效應、經營場所等問題來展開探討,對各種金融機構競爭力的影響和政府監管等方方面面的相關專題進行深度研究,等等。
我國國內的研究往往相對較多地圍繞我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呼聲最高的上海進行分析。譬如,有人把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策略歸納為政府推動、借鑒海外經驗、發揚后發優勢、強化經濟金融體制市場化水平、把握機會,發揮特色、按照規劃分段發展等步驟(干杏娣,2002)。楊再斌等人則總結了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必備的基礎條件,總結了上海金融發展的現狀和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與劣勢。在與其他各類國際金融中心展開比較對照之后,他們力主把上海打造成依托國內經濟、以資金需求拉動、對國內經濟建設實施金融支持的實力功能型國際金融中心。同時還推出了分三步走的建設路徑(黃運成、楊再斌,2003)。易會滿則立足于深化長三角金融聯動機制的構想,分析了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與金融資本流動的現狀,比較了區域內部若干城市綜合實力與區域內部工商銀行經營的成效,認為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當中,工商銀行的發展應該強化與上海、浙江等地分行的合作與交流的對策(易會滿,2004)。葉耀明等人則認為,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應該主要參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特別是要注重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創新與監管的聯動、管理層面的政策支持等方面。而對政府打造離岸金融市場的每個時期所起作用需有明確的界定(葉耀明、高平平,2004)。官方層面上,政府也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劃,立足于上海經濟、金融發展的現有條件,上海市政府明確提出了今后金融業的發展戰略[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工作)辦公室,2004]。
以上綜述所涉研究,從不同方面探討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與基礎。簡單地采用成本概念來解釋金融機構的聚集似乎說服力不強,這個問題與產業集群、空間外在性、默示信息等在金融信息中的地位無疑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金融聚集的外部和內部規模經濟效應似乎與金融機構聚集關系重大。在金融中心已然形成時,它不可能不具有其內在的演化邏輯,而且路徑依賴性也非常明顯。這一點,可以從目前世界金融中心聚集的進一步集中化的事實當中得到驗證。
Reed(1981)立足于國際金融中心的演變歷程,把金融中心分門別類地歸為不同的幾個級別,即省市一級的金融中心、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全國性的金融中心、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和世界性全球金融中心。這幾個級別既可以視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也可以是全球同時存在的金融中心的不同級別與層次。因此,立足于對國內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評估,似乎更加有利于這些金融中心城市進行科學客觀的戰略定位,然后才能談得上是否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何種級別的金融中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