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研究: 以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為例
- 黎平海
- 4169字
- 2018-11-08 19:42:50
第二節 國內部分
一 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我國對于金融中心的研究文獻似乎不少,不過往往關注于打造金融中心的前提條件和影響因素方面,其中大多為定性研究,而用建立指標體系來展開實證分析的情況似乎還并不多見。譬如,唐旭(1996)分析了金融中心形成條件,用衡量相關條件指標的方法來測定我國的金融中心;潘英麗(2003)指出,金融機構聚集一地促進了市場流動性的同時,也降低了融資成本,由此而形成的外部規模經濟效益有助于金融中心形成。此外,她通過企業區位選擇理論的分析來強調金融機構選址決策的重要定因,并研究了供需因素的影響和技術進步的影響等。她認為,金融中心城市在相互競爭中,地方政府吸引金融機構聚集起來的作為往往體現在四大領域之中;胡堅與楊素蘭(2003)研究了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形成與運行因素,提出了評估國際金融中心的指標體系,同時用回歸與參數檢驗的方法來檢驗其顯著性;倪鵬飛(2004)立足于全球視角來觀察金融中心的競爭與發展態勢,對于國際標準進行了提煉,而且通過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與競爭的解釋框架。
還有一些研究人員立足于經濟發展、政策環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綜合作用來分析各種金融中心形成所受的影響。譬如,張鳳超、王亞范(2000)認為,區域金融成長孕育于區域經濟發展狀態的形成與變化的過程之中,給區域的金融成長奠定條件和空間基礎;與此同時,區域金融成長的水平與能力也驅動了該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張鳳超(2005)則根據金融產業成長階段與金融中心職能特征等條件,把城市區分成金融支點、金融增長極與金融中心三個不同的金融級別,以此來說明金融活動和城市經濟發展的空間運動狀況。
當前有關金融中心的各種研究,大多都立足于金融中心發展的充要條件來展開分析,出發點不外乎是規模經濟學、區位經濟學、金融產品流動性理論學等。譬如,郭保強(1999)立足于政治中心、商業貿易量、區域經濟實力與制度創新等視角分析歷史上美國金融中心從費城轉移到紐約的內在原因;楊再斌(2004)則立足于模式選擇與約束條件來研究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問題。
至于金融監管,其目標無非是維護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定、保護公眾利益、維持金融業的公平競爭與規范化運作等。但目前似乎對金融監管提升金融中心建設,助推經濟發展的研究還不多見。而且在分析金融監管和金融中心建設之間的關系時,也往往傾向于把金融監管的有效性視為金融中心良性發展的一個因素。張幼文(1998)指出,政策因素直接影響到金融中心的發展,其中涵蓋符合國際管理的監管制度、較低的監管成本等方面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關系。他推出了金融中心建設的“金融系統運行成本盆地”一說,同時結合我國的現狀分析了金融監管怎樣更加有效地助推金融中心建設與經濟增長。
馮德連、葛文靜(2004)探究了金融中心成長的動力機制問題,將金融中心成長的動力歸結為科學技術、經濟發展這兩種動力,供給因素、歷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三種推力,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等等。
二 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觀點的一般性評價
目前,在應用量化方法分析上海金融中心問題的學者中,比較著名的有香港的趙曉斌、北京大學的胡堅、楊素蘭,上海理工大學的楊再斌、匡霞,以及李虹、陳文儀等人。
趙曉斌立足于金融地理學觀點來研究金融中心形成的影響因素,他認為金融中心是信息集聚地,總部經濟與金融中心如影相隨、相得益彰。在金融地理學意義上,總部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水到渠成地成就最大的金融中心。有鑒于此,可以針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選址的諸多因素進行統計,采取主因法來找出主要因素,從而設立指標體系,以便對不同城市展開比較。
經長期追蹤檢索,筆者發現國內文獻相對集中于討論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條件、模式,而具體研究金融指標體系的學者還不太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大的胡堅和上海的部分學者。
1.對胡堅教授指標體系的評價
胡堅教授在關于金融指標體系構建的學術成果當中指出,構建國際金融指標體系應該立足于影響力和形成金融中心的一些諸如經濟、金融與政治等主要因素。實事求是地說,胡氏的指標體系比較強調金融中心的歷史評價。其好處在于對不同層次的金融中心分別賦予了不同的分值,因而得出的結論與上海的實際情況比較吻合。毫無疑問,他提出的這三種主要因素都是形成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但它們都應該唯資本這個要素的馬首是瞻。因此,在設定金融中心的評估指標時無論如何強調資本運行狀況都不為過分。與此同時,因為金融服務與其他專業化服務密不可分,因而金融中心所依托的也應該是一個能夠提供全面高級終端服務的國際化大都市。于是,這套評價體系當中不能忽視反映資本流動與中介服務水平的指標。
但是,金融中心只是金融資源高度集中、市場網絡發達的所在地的一個區位,而不是整個城市,因此金融中心的評價指標就與中心城市的評價指標有差別。體現在國際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國內金融中心當中的領導力,也就是所謂市場控制力也呈現出不同的差異性,由此而引領的次級市場規模自然也不盡相同。
國家級金融中心、國內級區域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區別還體現在市場參與者與其業務類型方面。譬如,上海金融中心的市場參與者便主要是國內企業和居民,以金融零售為主打業務;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參與者,跨國公司、共同基金以及政府所從事的往往主要包括金融批發業務,其二級市場非常發達。胡氏體系當中沒有涉及這樣的重要指標,可能是因為數據可獲得性不高的原因。
2.對楊再斌等人關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指標的評價
楊再斌、匡霞等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件的量化研究》一文中認為,金融中心具備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都市、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群集、存在繁榮的金融活動與金融交易。由此而形成國際金融中心必備的條件主要有:城市自身條件、經濟國際化程度、金融國際化和自由化程度、國家政權的穩定與寬松而嚴格的法規體系。因此而量化成三類13個指標體系。這套指標的設置,明確提出了金融中心的打造不僅需要一些基本條件,更需要機遇。這一觀點令人眼前一亮。但是,其檢驗指標與數據等方面都具有一些需要繼續再酌之處。
首先,各個不同級別的金融中心評價指標選取上的區別。當前,上海還沒有全方位地完全超越北京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頂級金融中心,相反,新加坡的國際區域金融中心的事實早已為世所公認,這兩者之間的差別自不待言。此外,由于我國的會計準則、市場準則等方面尚未完全西化,因而其數據的取舍似應依據權威性的第三方數據為宜。譬如,按照國際清算銀行、世界銀行與權威研究機構所提供的數據為準繩來進行衡量,所得結論方可擁有說服力。
其次,楊文立足于當前的上海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來進行對比,但在這兩者所處的時代與機遇卻可比性不大。目前上海需要直面的國際金融市場與中心體系等級層次分明,較之于20世紀70年代的新加坡,其競爭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采用靜態的數據來展開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仍有待觀察。
再次,楊文涉及的部分指標比較難以具體量化,譬如寬松而嚴格的法規體系等。我國對利率、匯率與信用基本上實行管制,政府在主導經濟方方面面,因而競爭的環境與新加坡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尋找替代指標。然而,類似這樣的指標在主觀上的評價卻莫衷一是。
最后,金融中心畢竟不同于制造業中心,因而評價指標也各不相同。中國可能出現了制造業中心、商品交易中心,卻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中心。因此,有的指標還難以獲得相應的數據,所以需要尋找替代性指標。
此外,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主體往往并非所在國的居民,而是各國政府、跨國公司、商人銀行、共同基金等。譬如新加坡金融中心,其服務主體也主要是外國居民。但是,這樣的情況在其指標體系中卻難以得到比較明確的體現。
3.對李虹、陳文儀關于建立金融中心的條件和指標體系的評價
在其研究成果當中,李虹、陳文儀立足于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與發展,將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歸納成三個階段,并且指出金融中心的形成絕非一夕之功,而要建立金融中心所必備的條件包括健全的金融體制與健全的金融市場、幣值穩定、一定規模的金融市場、經濟穩定增長等。據此而推出了構建金融中心的指標體系,其中涵蓋范圍包括金融規模、效率、安全性指標,以及金融業務的國際化指標等。
該研究指標體系的長處在于觸及了金融中心國際化的本質問題,并且為此而設立了專項指標來展開測度。但短處也比較明顯,譬如指標之間的包容性和矛盾性問題。即在評價金融規模時不太關注金融機構與金融業從業人數,而事實上在金融國際化指標里面的金融組織國際化問題上這兩類指標往往不可或缺。由此看來,其指標的設置似乎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指標的代表性也似乎不強。毫無疑問,金融中心聚集了金融機構與業務,而交易觸角也廣及全球各地,其交易規模、二級市場發達程度以及市場參與者的廣泛性等方面都十分重要。因此,金融中心的測度如果缺少這些方面的專項指標則會顯得不夠完整。
4.其他評價
張軍洲和殷德生(2000)立足于區域金融展開分析與研究,比較深入地探討了地區金融的發展狀況與戰略。劉仁伍(2002)推出的區域金融可持續發展指數,內容比較全面、定義比較明確、標準相當一致,然而其評價標準和權重的確定具有相當的主觀性,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不高,當前要展開這種量化評估似乎還不太容易。王子明、周立(2002)立足于統一指標體系研究區域金融,指出了中國金融發展的諸多特征,然而卻在經濟計量分析方面比較欠缺,其樣本的選擇局限于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殷興山(2003)推出了金融綜合競爭力的指標體系,認為金融綜合競爭力的構成主要包括金融聚集力、金融區位力和金融資源力等方面。倪鵬飛和孫承平(2005)采用模糊曲線關系模型與樣本城市的相關數據,對城市金融功能競爭力指數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影響權重進行了計量,由此判別哪些城市可以建立全國性金融中心與區域性金融中心。總的來看,國內以上的相關研究對我國各地區金融數據的計算與分析相對較弱,似乎尚未形成比較統一的指標與可信的衡量方法,這方面還有比較大的深化空間。
具體而言,當前國內外關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存在明顯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現有研究大都應各地實際情況而論,比較缺乏背景理論的支撐,而實證研究的相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對理論的深化形成了阻力。
(2)構成現有研究立足其上的指標體系相對聚焦在國際金融中心這個層次,而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這一層次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