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區域金融中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一 金融功能的變革與金融新內涵

如前所述,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要達到盡可能迅速地煥然一新,往往都需與金融業發展與實施“金融先行”的戰略方針緊密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經濟無疑就是金融經濟,而當今世界的國家之爭、地區之爭、城市之爭也較多地體現為金融之爭。現代社會當中,科技、經貿、物流以及文化、人才等領域的開拓與發展,離開金融市場上貨幣資金流的運轉和競爭則無從談起。由此可見,金融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里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從世紀之交的金融功能所產生的重大變革當中可見,傳統意義上對金融所作的界定似乎難以盡如人意,而現代金融業所具有的產業性、先導性、風險性、服務型、知識密集型和資源配置性等屬性則逐步顯山露水。

從上個世紀后期開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金融全球化以及計算技術與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背景之下,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當中,金融功能發生了一系列巨變,主要表現在:

傳統意義上,金融功能往往陷入簡單的“信用中介”桎梏當中,而現代金融功能則向證券、保險等領域深發與蔓延。更有甚者,現代金融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全球戰略的烙印。也就是,金融業所經營的貨幣資金的同質性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市場化的背景之下,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往往由馬克思稱之為“第一推動力”與“持續推動力”的貨幣為“紐帶”來予以緊密聯系。與此同時,現代金融也上升為一個國家的宏觀戰略問題,即立足于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一國的商品供給決定了一定時期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又決定著貨幣供給,而貨幣供給又形成了對商品的需求。因此,一國貨幣供求的平衡大體上可演化為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這一宏觀平衡無疑成為國民經濟健康、協調、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除此之外,金融安全、金融霸權、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市場等問題,無一不與現代金融功能的發揮互為因果。

傳統意義上,往往強調金融對經濟的從屬性、被動性與工具性,因而相對單純地將經濟視為金融的決定因素,金融則只會反作用于經濟。但現代經濟變化之巨大,早已非過去可同日而語,它往往體現為所謂的金融經濟。現代經濟的資產與財富形式、交易方式和手段、經濟關系和理念等,無不與金融化如影相隨。因此,金融不再僅僅是以前所認為的那樣只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零部件,而更應該是現代經濟里面的一個核心構成。毫不夸張地說,避開金融而論經濟,將難以成為現實當中的經濟;而避開經濟而論金融,也不可能成其為現實的金融。因此,僅僅立足于“決定”與“被決定”的狹隘角度來認識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系無疑會貽笑大方,相反,應該立足于不同的維度與立場來對之展開研究和考察,方能避免片面性。

從理論上而言,金融創新可以視為金融領域當中諸多金融要素的重新組合,是金融機構為謀求自身的生存、發展和滿足其客戶需求所打造出來的全新金融體制、金融產品、金融交易方式、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等。金融功能在不斷演變、科技在不斷發展,在金融業走向電子化、工程化、自由化且不斷深化的歷程里,現代金融創新則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目前世界上的金融衍生產品已然高達1000多種。但作為金融發展動力之一的金融創新在加速資本流通、降低金融成本、高效配置資源的同時,也產生了金融資產虛擬化和金融風險多元化等問題,將金融宏觀調控與金融監管置于越來越大的挑戰和考驗之中。

傳統金融與銀行業息息相關,其業務范圍往往限于貨幣信用范圍之內。而現代金融的體系則越來越復雜和龐大。在組織機構上,它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在經營性質上,它涵蓋經營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在外延上,金融與政治軍事、經濟社會、財富資源、價格投資、財政稅務、道德法律、科學技術等緊密相關,隨著金融業并購與重組風生水起,各個金融主體之間的分分合合此伏彼起,不斷更新著有關權威部門公布的各大金融機構的資產與利潤的座次表。毫無疑問,金融獨特的運行規律,從本質上看仍然應該歸屬于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問題。

正是由于當今金融功能的巨變,使得傳統金融觀念及其界定顯得陳舊落后而不合時宜,因為現代金融業早已不可與傳統金融同日而語。其具體表現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金融業屬于先導性產業

現代金融業首先是一個產業,在GDP中占比頗高且貢獻頗大,金融商品的交易量已遠超實物商品的交易量。此外,金融業與一般企業均為法人治理,也與成本和收益密切相關,需要納稅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與一般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經營的對象乃特殊商品——貨幣。同時,現代金融業還是先導產業,因為躋身三產的金融業已向產業化、工程化與信息化為要征的龍頭產業發展。先導性體現在它正在行使著類似于社會經濟的核心指揮與人腦支配那樣的功能,通過貨幣資金的分配與組合、利率匯率的調整、金融資產的選擇、信息工具的提供等,不斷拓展新的投融資領域,并且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從整體上促使國民經濟快速、協調與持續的健康發展。

2.金融業屬于風險性產業

經營貨幣這一特殊商品的性質和金融機構的業務特征,決定了金融業既受國家貨幣管理部門的宏觀調節和控制,也決定了它主要依托發展負債來增加資產,這就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與千家萬戶。一旦金管當局的宏觀決策出現失誤或調控失調,造成金融業的經營活動隨之失誤,則會破壞整個社會的信用資金循環,打亂局部甚至整個信用鏈條,最終可能引發貨幣信用與金融危機,甚至誘發整個社會經濟的災難性混亂。

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虛擬金融資產在不斷擴張和金融創新在層出不窮,金融的整體形態和變化機理自然而然地會產生重大的變革。與此同時,金融風險的規模、頻率、傳導和擴散也隨之會出現各種新的特征,從而可能誘發金融風險的方式方法也會越來越多,不確定性程度就會越來越高而且情況也趨于越來越復雜。1980年以來,全球已有120個國家發生過嚴重的金融問題,耗資高達2500億美元以上。由此可見,金融安全問題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3.金融業屬于服務性產業

金融業的經營活動最終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各種金融服務,以滿足消費大眾的各種需求。在金融創新不斷深化、金融業務不斷拓展、金融電子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服務水平不斷躍升到新層次的背景之下,通過金融業的優質服務,既可以實現金融業自身價值,也能夠求得金融業更快的發展。因此,社會公眾既是金融業服務的對象與市場,同時也是金融業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根和競爭力之源。

4.金融業屬于知識密集性產業

毫無疑問,現代經濟體現為知識經濟,它集智能化、社會化、市場化和文明化于一身,知識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是先進生產力和現代文明的重要表征。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自然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部門相比,金融業是率先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的行業,知識和技術含量十分豐富,因而需要具有相當水平和層次的人才方能與之相適應與配套。特別作為推動金融業發展不竭動力的金融創新,更是要求金融人才必須以全新理念和聰慧頭腦去面對現實,尋求形形色色的有效發展方式與方法。

5.金融業屬于優化資源配置性的產業

傳統金融理論將金融業歸為流通領域的范疇之內,若此則不能充分體現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重大意義。實際上,金融業應該既屬于流通范疇,也屬于分配范疇。因為金融業立足于經濟發展的戰略,通過信貸、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的運用和金融資產的證券化、重組兼并等手段,從而實現對“生產條件”的有效分配和對金融這種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因而,金融業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人們從事資產配置的方式,其核心內容所涉及的主要是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定價問題。

二 區域金融中心對經濟發展具有的基本效應

1.區域金融中心的集群效應

如前所述,金融資源是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也就是說,金融作為資源稟賦要素之一,在產業集群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實際上,資本是大部分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資本的供給量和資本的使用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著工業企業以及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的高下問題。集群地區只有在資本供給充足和融資成本低廉的條件之下,方可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更多的企業才能有望向該地區聚集。

當然,優質高效的金融體系無疑是增強產業集群根植性的重要手段。產業集群中的地方網絡構成了特定區域內行為主體之間的正式合作關系,以及他們在長期交往中所產生的相對穩定的非正式交流關系。從現代集群理論角度觀之,地方網絡構成了產業集群競爭優勢來源的重要內部機制。而金融是地方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個優質、高效的金融體系,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融資和高素質、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自然可以增強該地區的吸引力,甚至還有可能形成一種區域品牌,從而增強地區的凝聚力,發揮“榕樹效應”,推動產業集群的進一步深化。

規范有序的金融體系對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按照國際規范來實施操作、根據市場規則來進行發展至關重要。譬如,企業要上市融資就必須符合上市的相關要求,必須首先完善其法人治理的機制,建立嚴格的決策制度、財務制度和風險防范制度,特別是要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否則就無法達到這一步。尤其是國內企業去海外上市,哪怕是吸引到了外資股東,后者也將會依照公司章程來保護出資人的各族合法權利,從而要求上市公司切實履行公司章程所承諾的各種義務。自不待言,這些要求均有利于企業根據國際規范來實施操作,以便提高公司經營管理的效率。同時,國內企業通過去海外上市,向國外公司的先進管理經驗取到真經,則會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內功,從而增強自己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力。

從理論上看,因金融集群而形成的外溢效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途徑,主要體現在外部經濟效應、網絡效應、創新效應、技術進步效應與自我強化機制效應等方面。

2.金融中心的規模效應

金融中心由于擁有高效運行的支付體系,各個金融相關經營實體可以充分享受到銀行業提供的交易媒介功能,從而節約周轉資金。譬如,大公司往往將其財務部門設在金融中心,在其間的金融市場展開交易,以便使用盡可能少的周轉資金來為大額支付提供資金。與此同時,缺乏資金的一方可以在金融中心的資本市場上進行證券融資,而擁有資金的另一方則可以在此找到大量的流動性投資對象。因此,在金融中心當中最能體現貨幣交易與價值貯藏功能上的規模經濟效應,甚至在貸款、貼現與證券方面的延期支付標準功能上也同樣體現出規模經濟效應來。

隨著金融市場的規模擴張,證券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快,從而誘使別處的投融資者將其供需向本地轉移。融資方在此的受益體現在所付籌資成本更低,或者所獲資金更多方面;投資方的受益,則體現在能夠在此展開多種性質各異的投資活動。而投資方之所以并不排斥此地不算太高的利息收益,無非是因為他們可以將其所作投資在規模龐大的二級市場上去展開交易。

金融中心由于金融機構云集,辛迪加貸款等類似合作項目與業務聯系得以在銀行業內廣泛展開。而聯合票據結算中心一類的清算與結算聯合服務也因此而在金融中心應運而生,從而彰顯出規模經濟的外部效應。在各類金融機構不斷推出大量跨專業的業務合作項目,以及金融機構不斷走向集約經營的條件下,金融相關輔助產業也隨之崛起,為金融中心的各種金融機構提供優質服務。而相鄰的工作場所、相關的專業背景與共同的利益等紐帶,自然而然地將金融中心內的從業人員緊密聯系起來。由于工作的互動等原因,他們之間往往可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大量涌現的研發機構,也可以給金融中心內的所有經營實體提供決策咨詢方面的各類便捷服務。

3.金融中心的網絡效應

金融中心內,金融機構與顧客相互熟悉。而網絡則為信息的流動提供了載體,從而使搜尋與交流信息的成本大為降低,同時也讓相關企業之間能夠低成本地共享各種信息。企業相互之間也因網絡的幫助而深化了聯系與了解,便于征信體系的構建,從而不斷堵塞商務運作當中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各種漏洞,將交易成本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上。金融新產品的推出,需要顧客與金融機構保持廣泛的溝通方能把握其信息與特征,并從中得出金融機構是否可靠的結論。為了將顧客的需求告之金融機構,以便能夠獲得個性化服務,顧客往往需要詳告自己的部分商業細節。這些內容在與金融機構達成默契、產生信任之前,一般是難以共享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與顧客之間的相互配合,對于創新而言也非常有利。尤其是金融機構在技術在行、要求頗高的顧客的要求和啟發下,往往會不期然而然地摩擦出創新的火花。而金融中心之中的各個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競爭激烈,展開金融創新的誘導動因也比其他地方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4.金融中心的創新效應

如前所述,金融中心往往具有高效的創新動力,因而推動金融機構云集的區域無論是技術進步還是技術擴散所帶來的利潤都往往大于別處的該部分額外收益。

金融中心所在地的知識積累,因無數未作編碼處理知識的廣泛涌現而日漸豐富。此地匯聚了豐富的創新資源,薈萃了不可勝數的各類技術人才、專有技術與技術信息。技術創新的節奏與步伐之快,遠非別處所能比擬。因此,金融中心當仁不讓地成為知識與創新并舉的中心地帶。

5.金融中心的技術進步效應

如前所述,金融中心之內技術與知識雙峰并峙,未經編碼的知識俯拾即是,知識容量龐大,創新資源豐厚。同時,此地信息傳播神速、創新高效,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也從技術方面確保了產品性能的質量。金融中心網絡的系統化,極大地增加了技術信息的流速,將技術進步的信息快速向其他企業進行擴散。該區域的整體產品更新換代與革舊布新的步伐,均非別處可以望其項背。

同時,金融中心的市場競爭程度明顯高企,在此經營的金融機構必須全力投入金融產品的開發當中,方能免遭市場淘汰,從而立于不敗之地。在此條件下,金融機構的產品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必然水漲船高,技術進步日新月異。

金融中心由于聚集大量的金融相關輔助產業,新產品的科研深度與廣度均獨領風騷,科技成果轉變成為生產力的威力也十分強大,產品性能的升級也自然快于其他地方。

6.金融中心的自我強化效應

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使其外部效應日趨明顯,范圍效應與規模效應逐漸增強,惠及越來越多的相關經營實體。在此過程當中,金融中心的網絡規模也日漸做大,專業化分工的檔次不斷攀升,各經營實體間業務交往趨于頻繁與緊密。隨著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以金融為首的相關經營實體猶如滾雪球一樣越聚越多。他們之間出于拓展市場、強化競爭力等目的,必然會加強相互之間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此類活動不僅拉近了相互之間的社會距離,也于無形當中強化了網絡效應。

在金融中心的建立與健全過程當中,創新中心也隨之相伴成長。毫無疑問,創新活動對促進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僅為金融中心的知識儲藏添磚加瓦,而且還反過來進一步加快金融中心的創新步伐。金融中心還對創業風險具有一定的壓制作用,使創新的收益相對高企,創新系統運轉高效。總之,無論是外部效應、網絡效應還是創新效應與技術進步效應,它們不僅具有自我強化的功能,而且還互相作用與互動。譬如,外部效應推動技術的創新與傳播,而技術信息的傳播與互動也會產生新的創新活動。在金融中心不斷建立健全的前提下,生產能力聚集程度走向深化、創新資源亦不斷整合,更加體現出創新本身的外部性。因而,金融中心不斷生成聚集效應的強化機制,使產品與服務的定價趨低,投資收益趨高,從而呈現出極化現象。在此現象吸引下,中心內部新張機構大量出現,供應鏈越來越集約。在不斷的規模擴張之中,金融中心必然步入良性循環的演進道路。

7.金融中心的擴散效應

一般來說,金融中心所在地金融業的增速往往快于工業產值與GDP的增速,而且在前后左右的交叉鏈條上能夠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創新活動大量地呈現在特定區域的主導產業之中,而主導產業的聚居地往往形成該區域的增長極,由它來發揮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從而拉動該區域甚至腹地的經濟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往往是由一個或多個區域性的實力地帶率先發展來帶動的,因為經濟增長體現在區域與區域之間具有非均衡性。一旦金融中心浮出水面,其強大的動力能夠責無旁貸地把經濟增長視為自己這一新增長點之己任A. D. Hirschma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IT Press, 1958.。通過不斷的集約而壯大自身的實力,同時也作用于其他地區。即向周邊區域開設金融分支網點,或者向外部加大投資力度等方式,從而有利于周邊金融與經濟的開發。另一方面,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由于運作效率高,周邊類似機構在競爭當中處于下風,導致區域之間金融差異擴大與非均衡性。然而,如果處于完全市場背景當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前述的擴散效應也可以逐漸抹平區域金融的差距。

8.金融中心的金融知識外溢效應

金融中心鋪就的各種形式的網絡,無論正式與否,均體現了現代金融產業的特征,成為當代金融產業發展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而知識的外溢與聚集技術學習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即建設金融中心誘發的聚集技術學習促進了知識的外溢;反過來,知識的外溢又推動了聚集技術學習,使金融中心的打造步伐邁得更快。

一般來說,金融中心范圍內知識外溢往往通過以下途徑影響金融機構的技術學習:

(1)金融知識外溢推動中心內金融機構的技術學習。實際上,學習無疑會產生成本,但這一成本的高低需要與金融機構因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的強弱相比較而判斷其得失。正是因為金融知識的外溢會產生公共外部性效益,金融中心當中的金融機構得以投入少量資源而享有大量金融技術信息,所以聚集技術學習便因此而大為受益。

(2)金融知識外溢有助于風險防范。金融中心當中,由于存在金融業集中經營的規模效應與集中經營的競爭效應,應該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減少市場失靈與官方干預失靈,從而有利于降低因技術與市場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在金融知識外溢減少學習成本與經營風險的同時,金融中心當中的各個經營實體得以比較迅速地相互學習各自的應變方法,增強自己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3)金融知識外溢催生中心內部非編碼知識的不斷生成,從而有利于金融中心的整體競爭力。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之間,由于組織文化、知識嵌入載體以及組織慣例等方面與眾不同,致使業內所特有的非編碼知識一般不為局外人所知。而業內的專業術語、專業知識、專業組織、專業慣例與文化,水到渠成地通過“在經營中學習”與“在學習中經營”的知識傳遞與流動方式,將大量非編碼知識外溢出來,并且直接影響到金融中心當中金融機構的整體競爭力。因此,促進中心內部各類金融機構投入聚集技術學習當中,去把握相互之間各具特色的非編碼知識。反過來,金融中心當中的此類知識又受此鞭策并大量涌現,為金融中心的可持續競爭力起到固本強基的作用。

(4)金融知識外溢有助于中心實體將外部知識內部化。金融中心當中的金融機構借助于技術學習,而掌握各種散布于實體之外,而又在中心之中的知識。正是因為知識外溢,中心從業人員得以對各自獨特的知識進行雙向的學習,從而不斷地結合自己的知識,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實現技術學習學以致用的目的。

(5)金融知識外溢推升中心內部經濟實體經營管理水平。技術知識與管理知識的外溢是金融知識外溢的兩個方面,經濟實體提升管理能力,必須通過學習這一不二法門。其中既涵蓋了實體在經營當中學習與在學習當中經營的內容,也包括了向管理咨詢機構、相關機構,甚至競爭對手展開學習的意思。這一過程充滿了試錯的艱辛,往往需交額度不等的學費。然而在金融中心管理知識外溢的有利條件下,層出不窮的管理新理念與新方法大都能夠快速地為各個經濟實體所感知與效法,在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減少管理革新的風險。

9.金融中心的示范效應

在政策托舉之下創建金融中心,往往是區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大利器。因此,打造金融中心無異于政府對該區域大舉投入的一種信號,從而對市場發揮引導性的牽引作用,以阻止或減緩該區域生產要素的外流。這樣一來,通過打造金融中心,不僅可以改善資本流動性等技術問題,同時還可提高投資人的信心,改善其投資預期。在中心打造而成之后,其自我強化與循環特征所產生的慣性效應必然誘發一種路徑依賴性,使得大量資金源源不斷地向該區域匯聚,對區域經濟的騰飛形成助推。

總之,金融中心技術學習受金融知識外溢效應的推動,并且減少了學習知識的成本。金融中心的創新主體是各個金融機構,它們相互之間,以及它們與相關機構之間的知識傳遞與流動,體現了金融中心的創新本質。正是在金融中心當中經營的經濟實體和與實體及其他企業之間的各種關系構成的關系網上,流動與傳遞著各類明示與默示的信息與知識,便利金融中心各個經濟實體之間的共同學習。這種學習并不一定體現在經濟實體所組織的內部學習上,相反,它具有超越靜態學習這一檔次更高的協同性,從而體現出某種意義上的動態創新性。客觀上,它有利于從業人員在更高層次的知識平臺上去展開創新活動。

三 區域金融中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由于穩定性上金融功能強于金融機構,且金融機構形式也隨金融功能的變化而變化(Zvi Bodie & Rober C. Merton, 1995)。因此,從金融功能角度來分析金融與經濟發展,似可找準金融中心在經濟發展當中的位置,挖掘出金融中心從產生到發展的本質與意義。

1.金融中心儲蓄匯聚功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金融中心是資金的集散地,有利于將零散的儲蓄匯集起來形成資本,并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推動經濟發展。這樣的運作,還可以借助和推出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使投資者得以對具有效率規模的企業發行的分散化證券進行投資,加快資產流動性。如果分散的儲蓄不能有效匯集起來,投資者便需要采取對企業整體買賣的方式來進行交易。這種笨拙而低效的情況,在當代經濟發展到相當高級的階段簡直不可想象。因此,金融中心通過匯集分散儲蓄的方式,既分散了風險,加快了流動性,使之與企業規模相得益彰,同時也合理配置了資源。

一般來說,將零散儲蓄集中起來會涉及交易成本和減少不對稱信息的成本問題。這是因為,首先,將散布四方的涓涓儲蓄細流匯聚成可供投資的滾滾江河一定會產生相關的交易成本;其次,分散的儲戶要交出對自己手里資金的控制權,必須產生使之放心而避免信息不對稱的成本。因此,金融中心由于具有優越的儲蓄匯聚和減少相關成本的功能,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便如虎添翼。在匯聚儲蓄并將其轉化為投資方面效果顯著外,其過程本身也促成了資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

2.金融中心信息披露功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市場主體的經營狀況千差萬別,既令投資方在自己感興趣的投資對象身上采集與整理信息無從下手,又讓他們不敢輕易根據稀少而又不確的信息而敲定投資決策。因此,最富投資效益的項目會因獲取信息的難度與成本而得不到金融支持。在此條件之下,金融中介機構便應運而生,以替代投資方自己去收集相關信息、學習評估技術而節約不少相關成本。金融中心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金融中介采集信息的成本,加速了資源的合理配置。

3.金融中心便利交換功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金融中心具有完備的金融體系,非常便利金融業的專業化運作,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并由此深化專業分工。因為單筆金融交易產生的成本,可以通過金融中心的批量交易來攤薄,所以專業化水平在金融中心的這一機制下會得以提升,從而形成市場交易促進生產率、生產率又推動金融市場發展的一種良性循環。畢竟,在金融中心打造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均收入越高則在現有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分攤的固定成本就越少。在此意義上,經濟增長對金融中心的發展具有推動的作用。

4.金融中心的公司治理功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金融中心由于將金融市場、金融契約與金融中介機構匯集起來,從而大大減少了獲取有利于公司治理信息與事后監督經理人等方面的成本。金融中心內的金融機構往往會作出種種金融安排,促使管理階層在優化股東利益的原則下開展運作。在治理機制得以改善的情況下,公司所有權可以與經營權相分離,推動專業化分工走向深化。而金融機構的證券分散化程度高企,則儲戶既無監督金融機構的必要,金融機構也可以向儲戶依據存款利率而如約付息。于是,借助于減少監督成本的方式,證券分散化程度高的金融機構促進了高效投資。

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與各種公司長期往來,彼此了解,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下降。這對于減少外部融資限制,優化資源配置,無疑也是一大利好。從長遠來看,金融中心促成的良性金融安排既能夠改善公司治理,同時還優化了資源配置,從而推動資本的高速增值。

在金融中心的證券市場上,由于股票進行公開交易,企業信息得以有效披露,便于將股東的管理權和股價相銜接,從而有利于協調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利益。再有,一個充分發育的證券市場無疑會使企業的并購活動如魚得水。經營不善的企業一旦被接管,原有的管理階層便會不復存在,股市以接管來取代的方式優化了公司治理。而這種隨時可能被接管的機制,牢牢地將股東利益與管理激勵拴在一起。可見,金融中心將金融領域的經營主體與業務匯聚起來進行集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公司治理,并且提升了經濟增長水平。

5.金融中心的風險管理功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金融中心匯聚大量的金融業經營主體與業務,從而有利于減少信息與交易成本,方便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集中、互換與規避相關的風險。

譬如,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和不對稱信息,流動性風險便不可排除。而金融市場的各種交易方式與平臺,使資產流動性大增,交易成本銳減,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具體而言,一旦銀行儲戶需在流動性差而收益性強與流動性強而收益性差的投資項目之間進行選擇時,風險厭惡型的儲戶往往在流動性差的項目產生最大收益之前就急于出手。在此氛圍下,往往是那些流動性強而收益性差的投資項目會廣受追捧,造成整體經濟福利難以最大化的后果。

實際上,金融中心鋪就的市場平臺,可以讓不愿承受風險的儲戶把自己手里流動性差的資產收益權讓渡于人,而讓愿意承接風險的交易者來獲得原始股權持有人手中的資本。由此可見,股票市場以方便交易的方式,將流動性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促使那些原本流動性差而收益性強的項目,在股市交易費用走低的條件下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投資。在外部資金不斷注入這些流動性差的項目時,股票市場的流動性也水漲船高,對經濟的發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此外,金融中心對產生于單個項目、企業、行業、區域、國別上的風險也有不同程度的減緩作用。這是因為金融中心匯集的銀行業、基金業與證券業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來集中、互換與分散風險,以變更資源配置與儲蓄率等手段來作用于長期經濟發展。再有,風險管理不僅和資本積累密不可分,而且還與技術革新干系重大。譬如,對風險性顯而易見的創新項目進行投資,可以通過分散其證券融資持有比例來達到減少風險的目的。此舉大大利好于那些對經濟發展極其有利的創新行為。可見,金融中心鋪就的金融體系平臺,以分散風險的方式推動了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

圖3-1 金融中心對經濟增長的促進過程

資料來源: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0)》,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四平市| 随州市| 阜宁县| 襄城县| 南召县| 苏尼特左旗| 德兴市| 家居| 海淀区| 渝北区| 景德镇市| 杨浦区| 托克托县| 三台县| 福安市| 南投县| 枣强县| 两当县| 万安县| 军事| 九龙坡区| 高陵县| 仙游县| 乃东县| 巴林右旗| 灌南县| 萨迦县| 合川市| 罗平县| 阿拉善右旗| 衡东县| 兴山县| 邯郸县| 中西区| 房产| 宁蒗| 巢湖市| 连城县| 固原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