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研究: 以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為例
- 黎平海
- 2564字
- 2018-11-08 19:42:52
第二節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演變脈絡
從歷史視角觀之,國際金融中心從產生到發展,業已跨越了兩個來世紀的歷程。其流變,往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 一戰爆發前后
此時期以倫敦為典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兩個多世紀之前,大英帝國因其開展工業革命而實力大增,其外貿急劇膨脹,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因而號稱“日不落帝國”。當時的國際結算近一半使用其本幣——英鎊來進行,因而英鎊獨步天下,當仁不讓地坐上了當時國際貨幣的頭把交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的海外投資額已高達40億鎊左右,約為當時西方總投資額的一半。英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當中理所當然地享有了一統天下的優越地位,而倫敦也順勢戴上了世界頭號國際金融中心的桂冠。
倫敦作為英國的首善之都,歷來均是大英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金融以及外貿等方面的中樞。其GDP幾乎與當時英國的兩成相若,而其中四成以上的GDP和三成以上的就業與商業以及金融服務業密不可分。
早在1991年,聚集在倫敦的各種銀行就已經高達五百多家,銀行類金融機構雄居世界上的國際大都市之冠,而其中外資銀行就不下470家之多,倫敦坐擁的資本總額高達一千多億英鎊。倫敦的外匯成交總額年均約為三萬億英鎊,全球外匯市場無不惟其馬首是瞻。
與此同時,倫敦還是位居世界首位的歐洲美元市場。OPEC成員國的石油美元在此的交易額有時一天竟高達五百多億美元,約占世界歐洲美元成交量的四成。英國國內的13家清算銀行、60多家商業銀行以及中央銀行也都位于倫敦。
截至一戰爆發之前,倫敦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保險中心,擁有的保險公司多達800多家,其中有170多家為海外保險公司分部。
倫敦的股票交易所也當仁不讓地傲立于世界股票交易所四強之列。
二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在此期間的國際金融中心由紐約、倫敦雙峰并峙。一戰結束后,大英帝國風光不再,不僅政治、軍事、經濟勢力呈強弩之末態勢,經濟危機也令其焦頭爛額。當年炙手可熱的英鎊在外貿、金融等交易當中的主導優勢已一落千丈,而倫敦在國際金融市場當中的統治地位也開始江河日下。
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在全球樹立起生產大國的龍頭地位,紐約城市形象逐漸出落得魅力十足。在英國步入下坡路的大勢之中,美國抓緊時機擴展自身的經濟實力,當仁不讓地將世界經濟中心的桂冠從大西洋對岸摘了過來。在經濟實力急劇膨脹的背景下,美國恢復了一戰前盛行的金本位制度,讓美元與黃金維持在穩定的比價關系上,從而為美元世界貨幣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廣為運用于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等領域。而紐約作為美國的最大港口都市,也氣勢若虹地一躍而成為地位顯赫的國際金融中心,后來居上的風頭一時無兩,并且逐漸蓋過了老牌的國際金融中心倫敦。
紐約作為美國的第一大商業港口和交通樞紐,既是工業與金融業中心,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深水港之一與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截至2000年,在紐約注冊的外資銀行多達237家,約占在美注冊的外資銀行總數的87.8%;總資產約為8350.24億美元,約占在美注冊的外資銀行總資產的66.3%。在1971—2001年的幾十年間,外資銀行以3.5%的年增速在紐約開設代表處。美國公司的五百強當中,約有1/3以上在紐約曼哈頓設立了總部。
紐約作為世界最重要的匯市,其匯市交易量每年約為全球總量的16%。紐約證券市場交易量在全球位居榜首,金融衍生產品成交量約為全球總量的14%,外債發行約為全球市場總量的34%。世界最大規模的證券交易所也設在紐約,按2001年年底市值計算,高達13.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而紐約的納斯達克市值則位居世界第二。
三 二戰戰后之初至20世紀60年代
在此期間的國際金融中心以紐約為翹楚,倫敦退居亞軍,而瑞士的蘇黎世則逐漸興起。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因二戰而徹底改觀。美國在戰后之初置西方經濟于自己股掌之中,一躍而為世界第一債權國。美元的中心地位也因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國際條約而如虎添翼,國際貿易約九成的交易額用美元來進行結算,從而形成美元可以暢通無阻地和各種貨幣展開自由兌換的格局。從此,美元全面取英鎊而代之,演變成至關重要的國際結算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紐約云集了巨額的國際借貸和資本籌措資金,從而成為國際頭號資本供應中心。在美國獨步天下的強大經濟支撐下,紐約當仁不讓地取代倫敦,將全球最大國際金融中心的桂冠戴在了自己頭上。
在大洋彼岸的歐洲,瑞士因為在二戰中嚴守中立立場而幸免于戰禍,加之又地處歐陸中部,不僅寧靜和平,而且環境優美,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難所。蘇黎世在整個歐洲飽受戰亂之苦時,責無旁貸地肩負起西歐資金交易的重擔,從而逐漸坐上西方社會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三把交椅。
四 20世紀60年代至今
在此期間的國際金融中心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格局。美國的國際收支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不斷出現巨額虧空,從而誘發美元信用動搖的后果,并催生了歐洲美元、亞洲美元等市場,促進歐洲貨幣市場的產生與發育。此類嶄新的國際金融市場格局,沖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行政監管,免受當地金融法規與政府規制的管束,在貨幣發行國外從事貨幣的存貸業務,形成面目一新的離岸市場。在此潮流當中,倫敦作為天字第一號的歐洲美元市場,實現了信貸交易全球化。在離岸金融業務高歌猛進的發展進程當中,金融中心的國際化受到極大的推動。
70年代,在不少國家逐步開放資本賬戶和不斷推進金融創新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和大量跨境融資活動也風生水起。在推動傳統、自發的現存國際金融中心高速擴張的同時,也促使了一大批由官方推動的新興金融中心的嶄露頭角,譬如曼徹斯特、芝加哥、舊金山、新加坡城、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等;與此同時,東京、大阪、中國香港等地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也在逐漸崛起。到90年代,以曼谷、馬尼拉、吉隆坡等地為代表的一些亞洲城市也開始重視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畫卷就此一步一步地展現在全球背景之上。其中又以東京、中國香港、迪拜、新加坡城、曼徹斯特、芝加哥、舊金山、大阪等地以其不俗的表現吸引國際社會的眼球。
縱觀主要全球性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即國家與地區的歷史因素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形成并鞏固著金融中心拔地而起的堅實基礎。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經濟的絕對優勢將倫敦逼退至金融中心老二交椅上。70年代之后,政府之力恰似一只有形之手逐漸開始伸向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之中。毫無疑問,這種局面的出現和金融中心在當代經濟中發揮的影響、作用與功能均日益強大具有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