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1937:中學國文教育中的新文學
- 劉緒才
- 738字
- 2019-01-04 12:29:33
第二章 身份轉換的教育實踐及新文學的經典化傾向
在知識合法化、經典化的生產過程中,知識經歷聚合、分化,最終才實現了自身的傳播以及知識生產。在這個鏈條中,體現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專家思想的教科書,“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它介入課程的程度,絕不亞于有組織的社會知識體系”,“通過教科書呈現的內容和形式,可以看出現實世界是如何構成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浩如煙海的知識是如何被選擇和組織的”。葉圣陶對此有著明確的認識,他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后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
所以,通過對教科書中新文學選目的編纂、流通、使用的考察可以真切地理解、把握新文學作品是如何進入歷史中的中學國文教育現場,如何實現知識身份轉換的。
按照黎錦熙在《國語運動史綱》中的說法,從1920年至1922年間,僅統計經過了當時的“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直接審定出版并在全國范圍內通用的國語、國文教科書已達400冊之多。但是,囿于時代變遷與政局動蕩,民國國文教材在當下彌足珍貴,很難查詢。這就給本課題的研究帶來了資料上的制約,很難從全貌上仔細考察民國國文教材中新文學選目的情況。本書以民國十六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從黎錦熙在《三十年來中等學校國文選本書目提要》中羅列的重點選目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十種進行個案分析,重點關注不同階段十種中學國文教材中新文學作品的選文情況,希望能夠較為完整地展示新文學進入中學國文教材的過程。同時,通過對不同階段教材選文的縱向比較,以及與同階段選文的橫向比較,總結選文在量與質方面的變化,揭示促使選文在量與質方面出現變化的原因以及對新文學知識生產尤其是經典生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