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史觀與哲學史:普列漢諾夫哲學思想研究
- 李清崑
- 16367字
- 2019-01-04 12:19:22
總論
第一章 普列漢諾夫——俄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1856—1918)作為俄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普列漢諾夫是一個十分復雜的人物,他在政治上的復雜多變和理論上的卓越貢獻,大大地增加了他的復雜性,使人們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爭議頗多。
一 普列漢諾夫政治上復雜多變的一生
普列漢諾夫1856年12月11日出生在俄國沃羅涅什省利佩茨克縣古達洛夫卡村的一個世襲貴族家庭里。他在家鄉(xiāng)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1865年,不滿12歲的普列漢諾夫離開了古達洛夫卡村,進入沃羅涅什陸軍中學二年級學習。那時,他十分向往軍官生涯,甚至幻想將來成為統(tǒng)帥。中學時代的普列漢諾夫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聰慧和天資。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被同學們稱為“活的百科全書”。在沃羅涅什陸軍中學的五年,為他掌握廣闊的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他興趣廣泛,酷愛文學,曾閱讀了不少革命民主主義者的作品,這對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普列漢諾夫在沃羅涅什陸軍中學畢業(yè)后,于1873年8月被送入首都彼得堡康斯坦丁諾夫炮兵學校深造。但由于他受到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加之對枯燥嚴格的軍校生活和軍官階層生活的日益不滿,不久便借故離校。
1874年9月,18歲的普列漢諾夫考入彼得堡礦業(yè)學院。大學生活把他帶進了一個新天地,他除了攻讀自然科學外,還廣泛地研讀哲學、文學、經濟、歷史等方面的書籍,特別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對青年時代普列漢諾夫的思想發(fā)展影響極大。正如他后來回憶自己走過的道路時所說:“我自己的思想發(fā)展是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極大影響下完成的?!?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4年版,第43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
1875年,當普列漢諾夫還是礦業(yè)學院的一名學生時就參加了民粹派的活動。1876年,普列漢諾夫已經成為民粹派的中堅分子并領導和組織了彼得堡第一次工人政治示威。1877年和1878年他因參加民粹派的革命活動曾兩次被捕。1880年1月為躲避沙皇軍警的搜捕,他與民粹派的其他領導人一起逃亡國外,從此便在西歐開始了長期的僑居生活。
1883年是普列漢諾夫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年。正是在這一年,他完成了從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此后,他便以一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歷史舞臺上。
馬克思主義時期的普列漢諾夫對俄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同民粹主義、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特別是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和形形色色錯誤思潮的斗爭中,寫下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這些理論著作博大精深,不僅在俄國,而且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了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普列漢諾夫對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也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創(chuàng)建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且和列寧一起直接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chuàng)建工作。在1903年召開的標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建立的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被推選為主席團主席,和列寧共同領導了這次代表大會的工作,大會閉幕前又被選為黨的總委員會主席。歷史證明,他是“俄國社會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之一”。
自1883年至1903年這整整20年間,是普列漢諾夫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時代。但是,好景不長。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后,他便從自己光輝時代的峰頂?shù)湎聛?,開始了向孟什維克演變的歷程。
從1903年到1914年是普列漢諾夫的孟什維克時期。在這長達11年之久的時間里,他反復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時而傾向于布爾什維克,時而傾向于孟什維克,但總的趨勢是在孟什維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成了孟什維克的思想領袖。
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后,普列漢諾夫返回俄國。1918年6月30日病逝于芬蘭,以悲劇性的結局了卻了自己的一生。
二 普列漢諾夫政治、理論活動階段劃分的四種意見及其比較
普列漢諾夫自1876年作為一個職業(yè)革命家登上歷史舞臺到逝世,其政治活動與理論活動整整經歷了43個年頭。
關于普列漢諾夫一生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的階段劃分,人們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以筆者所見,自20世紀20年代始,國內外學術界大體有四種意見,即老三階段論、新三階段論、四階段論和五階段論。
現(xiàn)將這四種意見簡介如下。
(一)“老三階段論”
這種意見認為普列漢諾夫的活動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從革命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時期(1878—1882);
2.馬克思主義者時期(1883—1914);
3.同孟什維克斷交并和工人運動失去聯(lián)系的時期(1914—1918)。
上述意見最早是由《普列漢諾夫全集》主編梁贊諾夫提出來的。他在1922年11月為《普列漢諾夫全集》第一卷所寫的“編者的說明”中指出:
“普列漢諾夫的著述活動明顯地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878—1882年,即準備時期。在此期間,普列漢諾夫從革命的民粹主義者變成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第二個時期是1883—1914年。在這一時期,盡管他發(fā)生過種種動搖,但是作為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仍然留在革命隊伍中;第三個時期是1914—1918年,他和孟什維克斷交,并且和工人運動幾乎失去了任何聯(lián)系。”
盡管梁贊諾夫的以上意見主要指的是普列漢諾夫的“著述活動”,但實際上也涉及了他的政治活動。這種意見,在20年代的蘇聯(lián)是頗有影響的。
(二)“新三階段論”
所謂“新三階段論”,并不是新近提出來的,而是相對于“老三階段論”而言。這種意見認為普列漢諾夫一生的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應劃分為:
1.民粹主義者時期(1875—1883);
2.馬克思主義者時期(1883—1903);
3.機會主義者時期(1903—1918)。
此種意見也是蘇聯(lián)學者首先提出來的。羅森塔爾和尤金編的《簡明哲學辭典》“普列漢諾夫”詞條寫道:
普列漢諾夫的“全部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從1875年到1883年他是民粹主義者;從1883年到1903年是馬克思主義者;1903年以后,就開始右傾,變成了孟什維克,變成了孟什維主義的一個首領,背叛了革命的馬克思主義?!?img alt="羅森塔爾、尤金:《簡明哲學辭典》。"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
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普列漢諾夫”詞條大體上也持這種意見。此說自30年代即流行于蘇聯(lián),成為一種極有影響的傳統(tǒng)觀點,對我國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我國學者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所發(fā)表的一些關于普列漢諾夫及其思想研究的論著,多持此說。
“新三階段論”與“老三階段論”相比較,有同也有異。其相同之處是這兩種意見都以1883年為界,把普列漢諾夫區(qū)分為民粹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其相異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老三階段論”側重于普列漢諾夫的“著述活動”即理論活動,“新三階段論”則指的是他的“全部活動”即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第二,前者把普列漢諾夫活動的起始年代定在1878年,后者則定在1875年;第三,前者把普列漢諾夫的第三個階段劃在1914年以后,而且對此階段的性質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后者則把他的第三階段劃在1903年之后,并明確指出在這一階段普列漢諾夫成為孟什維主義的領袖,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三)“四階段論”
這種意見主張把普列漢諾夫的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民粹主義時期(1876—1883);
2.馬克思主義時期(1883—1903);
3.孟什維克主義時期(1903—1914);
4.社會沙文主義時期(1914—1918)。
這種意見在我國最早見于1964年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上、下冊)的“出版者說明”。該“說明”認為:
“普列漢諾夫四十多年來的政治生活是復雜多變的。他的政治思想變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民粹主義時期(1876—1883);馬克思主義時期(1883—1903);孟什維克主義時期(1903—1914);社會沙文主義時期(1914—1918)。”
此后,70年代末蘇聯(lián)出版的約夫楚克、庫爾巴托娃合著的《普列漢諾夫傳》,大體上也持這種意見。該書共分四章,依次敘述了普列漢諾夫在民粹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時期、孟什維克主義時期和社會沙文主義時期這四個階段的政治活動、理論活動及其他活動。自80年代初,隨著我國學術界關于普列漢諾夫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入開展,許多學者傾向于按上述四個階段劃分普列漢諾夫的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李清崑、王秀芳合著的《普列漢諾夫與唯物史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和黃楠森、施德福、宋一秀主編的三卷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均持此說。
“四階段論”不同于“新三階段論”這種傳統(tǒng)看法的主要之點,就在于它把1903年以后的普列漢諾夫又進一步具體地劃分為“孟什維克主義時期”和“社會沙文主義時期”這兩個不同的階段,并且指出:“孟什維克主義時期的普列漢諾夫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最為動搖不定,經常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倒過來倒過去’?!?img alt="《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4年版,第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也就是說,“四階段論”不像“新三階段論”這種長期流行的傳統(tǒng)看法那樣,把1903年以后的普列漢諾夫籠而統(tǒng)之地劃為機會主義者,而是對他在1903年至1918年這長達15年之久的政治活動與理論活動做了較為具體的細致的分析。
(四)五階段論
這種意見認為,普列漢諾夫一生的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應作如下的劃分:
1.民粹主義時期(1875—1883);
2.馬克思主義時期(1883—1903);
3.孟什維克主義時期(1903—1908);
4.反對取消主義時期(1908—1914);
5.社會沙文主義時期(1914—1918)。
上述意見是我國學者高放、高敬增最近幾年提出的新觀點。他們在《普列漢諾夫評傳》中指出,“四階段論”雖然比“三階段論”前進了一步,但這種劃分沒有充分反映出普列漢諾夫一生復雜多變的曲折歷程。該書作者寫道:“與其劃分為四階段,不如劃分為五階段。我們的看法是:第一階段是民粹主義(1875—1883年),第二階段是馬克思主義(1883—1903年),第三階段是孟什維克主義(1903—1908年),第四階段是反對取消主義(1908—1914年),第五階段是社會沙文主義(1914—1918年)?!?img alt="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65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
“五階段論”與“四階段論”的主要區(qū)別是前者把1903年至1914年期間的普列漢諾夫又具體地劃分為“孟什維克主義”和“反對取消主義”這兩個不同的階段。該書作者認為,“反對取消主義”時期的普列漢諾夫是一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一階段應當作為普列漢諾夫一生中的一個獨立階段加以肯定?!爸挥邪哑樟袧h諾夫反對取消主義的斗爭作為他一生中的一個獨立階段劃分出來,才能便于看清他復雜曲折的細致變化,從而對他的功過作出準確公正的評價。”
如果把以上幾種意見作一番比較,那么以筆者之管見,“四階段論”是較為可取的。這是因為:
第一,按四個階段劃分普列漢諾夫的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比較符合他一生的經歷,也能夠反映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復雜多變的特點。只要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普列漢諾夫的歷史,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向孟什維克的演變固然是從1903年開始的,但并不是像有些人過去所說的那樣“一刀切”,即從1903年起一下子變成了孟什維克主義者。事實上,普列漢諾夫向孟什維克主義的演變經過了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經常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倒過來倒過去”,反反復復,動搖不定。“三階段論”以1903年為界非此即彼,不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反對取消主義時期的表現(xiàn)則是他在這個總的動搖過程中向左靠攏的明顯而又突出的表現(xiàn),不一定非把它劃為一個獨立的階段不可。
第二,按“四階段論”劃分普列漢諾夫的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比較符合列寧對他的一貫評價。列寧有不少重要論述都談到了普列漢諾夫在1903年至1914年期間動搖不定的情況。他在《給布魯塞爾國際社會黨執(zhí)行局書記處的信》中寫道:“的確,在我們黨內有一些同志被人們戲稱為‘泥潭派’。他們在黨內斗爭中經常從一方面倒向另外一方面。這一些倒戈分子中的第一個是普列漢諾夫?!?img alt="《列寧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此后,列寧在《論冒險主義》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從1903年以來,普列漢諾夫就在策略和組織的問題上極可笑地動搖著:(1)1903年8月是一個布爾什維克;(2)1903年11月(《火星報》第52號),主張同 ‘機會主義者’孟什維克建立和平;(3)1903年12月是一個孟什維克,而且是一個熱烈的孟什維克;(4)1905年春天,布爾什維克勝利以后,爭取‘敵對的兄弟們’的‘統(tǒng)一’;(5)1905年年底到1906年年中是一個孟什維克;(6)從1906年年中開始,有時離開孟什維克,在1907年倫敦代表大會上斥責孟什維克(切列萬寧已經承認)‘組織上的無政府主義’;(7)1908年同取消派決裂;(8)1914年又重新轉為取消派。”這里,列寧非常具體而又生動地描述了自1903年至1914年期間普列漢諾夫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情景。不僅如此,列寧在《工人運動中的思想斗爭》一文的注解中還專門談到了普列漢諾夫在這一時期,究竟在哪些問題上離開甚至反對過孟什維克。在他看來,1903年之后普列漢諾夫雖然有很多觀點接近或贊成孟什維克,甚至成了孟什維克的思想代表,但又有“好多次脫離了孟什維克主義”。例如:在1903年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代表大會上反對過孟什維克,代表大會之后他在自己主編的《火星報》第46—51號上同孟什維克進行了斗爭;1905年春天他曾脫離了孟什維克;1906年第一屆杜馬解散后又采取了“根本不是孟什維克的立場”;在1907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反對過孟什維克組織上的無政府主義,等等。根據(jù)以上事實,列寧認為普列漢諾夫在這一時期“采取了一種特殊的立場”,
即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立場。
以上我們不厭其詳?shù)卦肆袑幍挠嘘P論述,無非是想說明:其一,列寧實際上把1903—1914年看做是普列漢諾夫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時期,承認這一點,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與了解普列漢諾夫這個歷史人物至關重要;其二,列寧十分重視普列漢諾夫反對取消主義的表現(xiàn)并對此作出了肯定的評價,但他總是把普列漢諾夫的這一表現(xiàn)放到1903—1914年這個特定的時期當中來考察的,從未把它單獨列為普列漢諾夫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的一個獨立的階段。
這里要指出的是,普列漢諾夫自1903—1914年這一“采取了特殊立場”的階段,究竟稱它作“孟什維克主義時期”好,還是稱它作“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時期”好,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這兩種概括各有其長短。說它是“孟什維克主義時期”,是因為普列漢諾夫在這一階段雖然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但就其總的傾向來說是屬于“孟什維克主義”,甚至成了孟什維克的思想領袖;可是,僅從“孟什維克主義時期”這一提法本身來看,還沒有突出他的動搖性和反復性的特點。說它是“動搖于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時期”,倒是體現(xiàn)了普列漢諾夫的動搖性和反復性的特點,但對他在這一時期總的傾向性又缺乏反映和概括。
第三,“四階段論”還部分地解決了“三階段論”長期所面臨的一個困難:既然1903年以后普列漢諾夫已經演變成為孟什維克主義者,為什么他還能夠寫出一些很有分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來?他在政治上的孟什維克主義和理論上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是怎樣統(tǒng)一起來的?對于“三階段論”來說,這的確是一個無法回避而又難以回答的問題。面對這一難題,一些持“三階段論”者往往從貶低普列漢諾夫在1903年以后所發(fā)表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理論價值方面去找出路。例如,過多地否定他在1903年以后反對唯心主義、馬赫主義和造神說、尋神說等重要哲學著作的意義和作用,過分地夸大這些著作中的缺點與錯誤,甚至否定這些著作的理論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的性質。這種傾向,50年代曾在蘇聯(lián)某些學者的有關論著中,特別是在福米娜的《普列漢諾夫的哲學觀點》一書中,表現(xiàn)得相當明顯。按照他們的邏輯,既然1903年以后的普列漢諾夫已經演變成為機會主義者,當然就不可能再有什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著作問世了。殊不知他們的這一觀點又引出了新的麻煩來,即同列寧對普列漢諾夫這一時期的一些理論著作的肯定性評價發(fā)生了矛盾。列寧對普列漢諾夫在1907年完稿1908年發(fā)表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一書有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本書和他的《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fā)展》等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一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歷史唯物主義問題”“有很好的論述”。
“四階段論”則部分地解決了這一矛盾。因為按照“四階段論”,這一時期的普列漢諾夫既然在政治上動搖于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間,那么,在理論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動搖于馬克思主義與孟什維克主義之間,當然,也就既可以寫出一些充滿孟什維克主義觀點的理論著作,又可以寫出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著作來;或者,在同一部著作中既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又有孟什維克主義的觀點;在基本上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著作中夾雜著某些孟什維克主義的理論觀點,在基本上是孟什維克主義中又包含著某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普列漢諾夫在這一時期所表現(xiàn)出來的理論上的動搖性,正是其政治上的動搖性的表現(xiàn)和反映。
當然,在這里我們只是說“四階段論”部分地解決了“三階段論”所面臨的難題,而不是說它徹底地解決了“三階段論”的矛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必須進一步弄清楚哲學與政治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和哲學家的哲學觀點與政治立場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弄清哲學思想發(fā)展的相對獨立性。一個哲學家的理論體系和哲學觀點同他的政治立場、政治傾向之間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別性。一方面看不見它們之間的一致性,忽視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否定哲學家的政治立場、政治傾向對其哲學觀點和思想體系的制約作用,無疑是不對的;但另一方面,看不見或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性,把二者等同起來,以為有什么樣的政治立場、政治傾向就有什么樣的哲學觀點和思想體系,二者完全一致,否定了哲學思想及其發(fā)展的相對獨立性,則會導致簡單化的錯誤。在人類歷史上,理論與實踐、哲學觀點與政治立場、政治傾向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的思想家是不乏其人的。普列漢諾夫就是一例。列寧曾稱這一時期反對俄國馬赫主義并同其代表人物波格丹諾夫進行了筆戰(zhàn)的普列漢諾夫是“馬克思主義者孟什維克”,還說自1903年至1914年“最近十年來”, “普列漢諾夫在理論上是激進主義、在實踐上是機會主義的時期”
。這些論斷都如實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普列漢諾夫在理論和實踐、哲學觀點和政治傾向之間存在著矛盾的一面。
第四,“三階段論”以1903年為界,把普列漢諾夫截然劃分為馬克思主義者與機會主義者,不利于對他的功過是非作出實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評價。事實上,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們對普列漢諾夫的評價之所以存在簡單化、絕對化的傾向,特別是對他1903年以后在哲學方面的貢獻多有貶低,同這種“一刀切”的劃分法是不無關系的?!八碾A段論”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缺陷,因為它不僅把1903年以后的普列漢諾夫具體地劃分為兩個時期,而且又進一步指出自1903年至1914年這長達11年的時間里,他在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間反反復復,動搖多變。當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傾向布爾什維克,甚至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時,他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曾作出過貢獻;反之,當他傾向于孟什維克并成為孟什維克的思想領袖時,則做了許多不利于無產階級革命的事情。這樣的具體分析,顯然避免了簡單化和絕對化的弊病,對于實事求是地評價普列漢諾夫的功過是非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四階段論”將普氏政治理論活動的第四個階段概括為“社會沙文主義時期”是否妥當,頗值得研究。依筆者之管見,概括為“十月革命的反對派時期”倒是較為貼切也較為符合歷史事實。
十月革命前普列漢諾夫就反對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舉行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第三天,普列漢諾夫便在1917年11月10日的《統(tǒng)一報》上發(fā)表了《致彼得格勒工人的公開信》。在這一公開信中,他直截了當?shù)胤穸ㄊ赂锩?,反對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所建立的蘇維埃無產階級專政政權。他寫道:“同志們!由于種種事變,亞·費·克倫斯基的聯(lián)合政府已經垮臺,政權已轉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手中了。毫無疑問,你們當中許多人對這些事變都感到高興。但是,我要坦率地對你們說:這些事變使我痛心。”他說,“我之所以痛心不是因為我不希望工人階級取得勝利”,而是因為“我國工人階級為了自己和國家的利益遠遠不能把全部政權奪到自己手中來,把這樣的政權強加給它,就意味著把它推上最大的歷史災難的道路,這樣的災難同時也會是整個俄國的最大災難”。他認為,“在我國居民中無產階級不是占多數(shù),而是占少數(shù)。然而只有當它占多數(shù)時,它才能成功地實行專政”。他甚至說,“事變的后果現(xiàn)在已經非常悲慘了。如果工人階級的覺悟分子不堅決果斷地反對由一個階級或者——比這更糟的是——由一個黨奪取政權的政策,后果將更加悲慘”。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在普列漢諾夫的公開信發(fā)表數(shù)日之后,曾先后擔任過克倫斯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陸軍部副部長兼彼得格勒軍事總督的薩文科夫,以被推翻的資產階級政府高官身份并代表武裝叛亂首領克拉斯諾夫拜訪普列漢諾夫,請求他支持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武裝叛亂,并許以事情成功后讓他擔任政府首腦時,卻遭到了普列漢諾夫的斷然拒絕。他對薩文科夫說:“我已經獻身無產階級40年了,即使當它沿著錯誤的道路前進的時候,我也不會把它擊斃?!?img alt="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61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普氏的這一態(tài)度,的確是耐人尋味的。
1999年11月30日,俄羅斯《獨立報》發(fā)表了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2000年中共中央編譯局出版的當年第二期《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翻譯刊登了這篇《政治遺囑》,同時還刊登了《遺囑》收藏人尼·尼熱戈羅多夫收藏《遺囑》經過的文章和俄羅斯利佩茨克市普列漢諾夫博物館館長亞·別列然斯基對《遺囑》的鑒定,由普列漢諾夫的侄子謝·格·普列漢諾夫記錄的普列漢諾夫的密友列·格·捷依奇關于普列漢諾夫口授這份《遺囑》經過的回憶,以及《獨立報》主編維·特列季亞科夫為發(fā)表《遺囑》所寫的按語。但這份《遺囑》的真?zhèn)紊写甲C。
普列漢諾夫在《遺囑》中,多次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建立起來的蘇維埃無產階級專政大加攻擊,詳述了他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緣由,并預言蘇維埃無產階級專政政權在若干年后必將垮臺。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lián)的解體,其蘇維埃無產階級專政政權的垮塌,竟為普氏不幸而言中。
盡管普列漢諾夫的一生復雜多變,但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貢獻卻不容否定。列寧曾把普列漢諾夫的“全部哲學著作”譽為“整個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的優(yōu)秀著作”,并且認為這些著作“應當列為必讀的共產主義教科書”。他還指出:不研究普列漢諾夫的全部哲學著作,“就不能成為一個覺悟的、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普列漢諾夫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卷帙浩繁的鴻篇巨制足以證明他不愧為俄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三 關于普列漢諾夫一生中的兩個重大轉變
普列漢諾夫的一生經歷了兩個大的轉變,即從革命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和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的轉變。
(一)從革命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普列漢諾夫出生的19世紀后半期,是俄國人民災難深重的年代。這時的俄國,由于沙皇政權維護著封建農奴制度,對內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群眾特別是貧苦農民,對外實行侵略擴張,致使國內外矛盾重重,危機四伏,農民暴動席卷全國。1861年,在農民起義的狂潮猛烈沖擊下,沙皇被迫進行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農奴制的廢除,使俄國廣大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是,在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由于必須償付地主大量贖金,被剝奪得一貧如洗。農民耕種的大量好地也被地主借機奪走,加之地租、賦稅苛重,致使農民大批破產。在當時的俄國,到處充滿著對沙皇政權的不滿和反抗。
在舊制度行將崩潰之際,歷史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即俄國向何處去?
19世紀60年代末,在俄國的政治舞臺上出現(xiàn)了一個革命派別——民粹派。這個革命派別的主要成分是知識分子。他們把俄國的希望寄托在農民身上,號召知識分子“到民間去”,發(fā)動農民反抗沙皇統(tǒng)治。早期的民粹派,代表小生產的利益和要求,曾為反抗沙皇專制制度進行了英勇斗爭。但是,民粹派的理論觀點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們否認俄國已經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認為在俄國可以避免資本主義而通過農村公社進入社會主義;否認無產階級的革命作用,認為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在歷史觀方面則否定歷史的客觀規(guī)律,極力夸大個人的作用,把極少數(shù)英雄人物視為人類歷史的主宰。
青年時代的普列漢諾夫,曾經是革命民粹主義的信奉者。1875年普列漢諾夫和民粹派建立了聯(lián)系并參加了它的活動。1876年是普列漢諾夫一生中重要的一年,就在這一年末,俄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改變了他的生活行程,把他推上了一個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1876年12月,普列漢諾夫受“北方革命派小組”的委托,在彼得堡組織和領導了俄國工人的第一次政治示威,并向工人群眾發(fā)表了強烈譴責沙皇制度及其壓迫人民和迫害革命者的罪行的演說,高呼“土地和自由萬歲!”得到了工人群眾的熱烈擁護和支持。但是,這次政治示威遭到了沙皇軍警的鎮(zhèn)壓。普列漢諾夫在工人的保護下擺脫了軍警的追捕,暫避國外。從此,他便走上了一個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7個月以后,普列漢諾夫又秘密回到俄國轉入地下繼續(xù)進行革命斗爭。1878年民粹派發(fā)生分裂。一派為恐怖主義者所把持,他們把希望寄托在搞個人恐怖活動上;另一派則恪守原來的策略,主張繼續(xù)到農民中進行革命活動。兩派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前者為“民意黨”,后者稱“土地平分社”。普列漢諾夫被推舉為“土地平分社”的首領。這一時期他雖已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并在自己撰寫的文章中介紹了馬克思的某些思想,但是卻站在民粹派的立場上把馬克思主義僅僅看做西歐社會學中的一個派別;他在革命實踐中看到了工人階級的重要作用,但仍把它看成是農民革命的同盟軍。他自己就承認,直到70年代末,他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粹派”。1880年,由于“民意黨”人的個人恐怖活動,加劇了沙皇政權對民粹派的鎮(zhèn)壓?!巴恋仄椒稚纭钡挠∷S被沙皇軍警搗毀,其領導人則遭到追捕。在此形勢下,普列漢諾夫和“土地平分社”的其他領導人再次流亡國外。從此,他便遠離他的祖國在西歐僑居達37年之久。
這里,我們著重談談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兩個問題。
1.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標志
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是在僑居西歐的最初幾年實現(xiàn)的。這個轉變的標志有二:
(1)他在1883年創(chuàng)立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這標志著他在政治上和組織上同民粹派的決裂。
1883年9月,普列漢諾夫和“土地平分社”的其他領導人及中堅分子阿克雪里羅德、查蘇利奇、捷依奇、伊格納托夫等人在日內瓦建立了“勞動解放社”。這是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普列漢諾夫是這個組織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他為“勞動解放社”起草了成立聲明——《關于出版〈現(xiàn)代社會主義叢書〉的通告》。這個《通告》宣布:“土地平分社的舊同人現(xiàn)在改變了自己的綱領,就是要同專制制度作斗爭并把俄國工人階級組織成一個具有明確的社會政治綱領的單獨政黨,現(xiàn)在組織成—— ‘勞動解放社’,并同舊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徹底決裂?!薄锻ǜ妗分赋觥皠趧咏夥派纭庇袃身椚蝿眨骸耙?、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學派最重要的著作以及適合不同修養(yǎng)程度的讀者的原著作譯成俄文,用這種辦法傳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二、批判在我們革命者中間占統(tǒng)治地位的學說,并且從科學社會主義和俄國勞動居民的利益的觀點來解釋俄國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img alt="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版,第5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恩格斯和列寧都對“勞動解放社”的創(chuàng)立及其活動有很高的評價。恩格斯1885年4月23日給查蘇利奇的信中寫道:“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俄國青年中有一派真誠地、無保留地接受了馬克思的偉大的經濟理論和歷史理論,并堅決地同他們前輩的一切無政府主義的和帶有一點斯拉夫主義的傳統(tǒng)決裂。如果馬克思能夠多活幾年,那他本人也同樣會以此自豪的。這是一個對俄國革命運動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0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列寧則明確指出:“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在19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個僑民團體(‘勞動解放社’)的著作中產生的?!?img alt="《列寧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6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他又說,“勞動解放社”的建立為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建立,是‘勞動解放社’即普列漢諾夫、阿克雪里羅得和他們的朋友們的主要功績?!?img alt="《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
(2)1883年普列漢諾夫第一本馬克思主義著作《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的問世,標志著他在思想上和理論上同民粹派的徹底決裂,同時也標志著他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是普列漢諾夫所寫的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而又深刻地批判俄國民粹主義的著作,也是他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部不朽的著作。列寧對這部著作極為重視,曾把它譽為“俄國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他指出:“世界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共產黨宣言’已經確立了一個從那時起就成了一種起碼常識的真理: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只有轉向政治斗爭,才能脫離萌芽狀態(tài)和幼年時期,才算是階級的運動。俄國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1883年出版的普列漢諾夫的小冊子《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證實這個真理適用于俄國,說明俄國革命運動究竟怎樣會和究竟為什么一定會使社會主義和政治斗爭結合起來,使工人群眾的自發(fā)運動和革命運動結合起來,使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結合起來。”
以上兩個方面的標志都清楚地說明,1883年是普列漢諾夫一生的光輝起點,正是在這一年,他從一個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所以,一般都認為他的第一個轉變是在1883年。
可是,普列漢諾夫自己卻認為他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是在1882年。他認為他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在1883年,而是在1882年。
這兩種說法之間顯然存在著矛盾。
普列漢諾夫為什么強調他自己是在1882年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呢?這是因為,1882年他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并寫了簡短的導言。在這篇導言里他指出:《宣言》及其作者們的其他著作開辟了社會主義文獻和經濟文獻史上的新時代——無情地批判現(xiàn)時勞資關系以及與任何烏托邦不同的、科學地論證社會主義的時代??磥?,普列漢諾夫自己認為接受《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他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主要標志,所以他認定自己的這個轉變是在1882年,而不是在別的什么時間。他的這個意見,不是像過去有些人所無端指責的那樣把自己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時間提前了從而美化了自己,而是有一定根據(jù)和道理的。
不過,筆者認為,1882年普列漢諾夫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俄文并在他所寫的“導言”中肯定了《宣言》開辟了“科學地論證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這只是表明他接受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但還沒有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系統(tǒng)地清算他自己信奉多年并身體力行的民粹主義,也沒有在政治上和組織上與民粹派實行徹底決裂。這個任務是他在1883年由于“勞動解放社”的創(chuàng)立和《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的出版而徹底完成的。因此,把1883年定為他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年頭,是恰當?shù)?,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其實,這個看法完全可以同普列漢諾夫自己的意見統(tǒng)一起來。那就是,可以把1882年翻譯《宣言》并接受它的基本思想看作是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起點和重要表現(xiàn),同時,又把1883年“勞動解放社”的創(chuàng)立和《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的問世看作是這一轉變的徹底完成,從此以后,他便以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姿態(tài)進入了自己一生的光輝歷史階段。
2.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主要原因
促使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俄國革命形勢發(fā)展的推動。
19世紀70年代后半期,由于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fā)展,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已經作為一支重要社會力量登上了俄國的政治舞臺。70年代,俄國全國發(fā)生了各種形式的罷工和風潮320多起,產生了第一批工人組織,如“南俄工人協(xié)會”“俄國北方工人協(xié)會”等。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俄國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使革命形勢迅速起了很大的變化。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促使民粹派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果說70年代早期和中期民粹派還是一個革命派別,對反對沙皇制度的斗爭起過一定積極作用的話,那么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時的民粹派,特別是民意黨人,已不再是俄國農民利益的代表者,而成了農村剝削階級即富農利益的代表。它放棄了同沙皇政權的斗爭,轉而與沙皇反動統(tǒng)治妥協(xié),成了一個反動的政治派別。就連以普列漢諾夫為首領的“土地平分社”,也在民粹主義的錯誤理論指導下陷入了絕境。在新的形勢下,一些民粹派分子離開革命的軌道,投入了沙皇政權的懷抱;另外一些人在沙皇反動統(tǒng)治對革命的殘酷鎮(zhèn)壓下悲觀、消沉,成了革命洪流中來去匆匆的過客;而那些有作為的革命者,則在苦難中奮斗,在失敗中反思,力圖探索出一條新的革命道路。普列漢諾夫正是這樣的革命者。
(2)參加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實踐,對于推動他實現(xiàn)從民粹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起了重要的作用。
俄國的民粹主義者有一個“通病”,就是普遍地無視工人階級的革命作用。他們既然錯誤地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不會得到發(fā)展,俄國完全可以通過農村公社進入社會主義,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工人階級是沒有前途的階級,俄國革命應以農民為主力軍,農民才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盡管普列漢諾夫在成為民粹主義者之后上述“通病”在他的身上也同樣存在并發(fā)生作用,但是他比較多的參加了彼得堡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特別是領導和組織了1876年12月的彼得堡工人政治示威,此后又一直在工人中進行革命活動。這對于推動他徹底放棄民粹主義觀點并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對他的強烈而又巨大的影響是推動他實現(xiàn)這一轉變的決定性因素。
普列漢諾夫僑居國外以后,在最初的幾年里,為了總結俄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徹底清算民粹派的錯誤理論,給俄國革命尋找新的出路,曾如饑似渴地閱讀并深入鉆研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重要著作。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讀得越多,理解越深刻,就越能使他看清民粹派的理論和立場的錯誤,堅信馬克思主義的正確。他自己后來回憶這一時期的情景時寫道:“沒有同我們一起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很難想象,我們以怎樣的熱情貪婪地研讀社會民主主義的著作,其中偉大的德國理論家的著作當然占首位。而我們越熟悉社會民主主義著作,對于我們以前觀點的弱點就認識得越明確,對于我們原有的革命經驗就認識得越正確。”由此可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學習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對于他的這一重大轉變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說:“馬克思的理論正像阿莉阿德尼的線一樣,把我們從我們思想所陷入的矛盾的迷宮中引導出來了?!?img alt="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版,第49—5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6960516-rmzUcR0WaOZYLRFfN1hgVZfLQK0WaHNw-0-66c54d7fe76b9c60d9e7ce2e154ccc04">
(二)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的轉變
盡管國內外學術界對普列漢諾夫一生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的階段劃分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是都一致認為自1883年至1903年這整整20年間是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者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普列漢諾夫作為一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工人運動領袖,無論對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還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都作出了很大貢獻,留下了不朽的業(yè)績。
在這一時期,普列漢諾夫最為突出的貢獻是在同民粹主義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的斗爭中系統(tǒng)而又深入地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重要的發(fā)揮和發(fā)展?!渡鐣髁x與政治斗爭》《我們的意見分歧》《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fā)展》《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黑格爾逝世60周年》《論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史論叢》《階級斗爭學說的最初階段》《論“經濟因素”》《對我們的批判者的批判》《沒有地址的信》等,都是他在這一時期留給后人的傳世之作,不僅在當時發(fā)揮了巨大的理論作用,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價值。列寧曾把普列漢諾夫譽為“最通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主義者”,說他“精通馬克思主義”
, “精通唯物主義”
。列寧還指出:“在1883—1903年的20年間”,普列漢諾夫“寫了很多卓越的著作,特別是反對機會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和民粹主義者的著作”。
列寧把《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稱做“俄國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
,說《我們的意見分歧》是俄國“第一本社會民主主義著作”
,他對《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fā)展》更是倍加贊賞,認為這部著作“對辯證唯物主義作了極其完美的有價值的闡述”
, “培養(yǎng)了一整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
。但是,自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后,普列漢諾夫便開始了向孟什維克的演變。
1.普列漢諾夫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演變的起始
普列漢諾夫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的演變,一般都認為是自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后開始的。這次代表大會于1903年7月30日在布魯塞爾召開,8月23日在倫敦結束,歷時25天。在這次代表大會期間和會后的頭幾個月,普列漢諾夫本來是站在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一邊和孟什維克的錯誤作斗爭的,所以列寧說他“1903年8月是一個布爾什維克”,在代表大會以后的8—10月他主編的《火星報》第46—51號期間也“同孟什維克進行了斗爭”。但是不久他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他極力抹殺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原則分歧,鼓吹黨內的無原則團結,要求布爾什維克向孟什維克讓步。他不顧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勸告,在《火星報》第52號上發(fā)表了《不該這么辦》一文,硬說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之間在建黨理論、組織原則等方面的重大原則分歧“是很不重要的”,完全不值得為這些分歧“爭吵不休”,在原則斗爭面前鼓吹要“溫和待人,善于讓步”,指責布爾什維克堅持原則立場是“固執(zhí)己見”,甚至公然主張對破壞黨的紀律的行為要“閉著一只眼睛”。
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說明了普列漢諾夫的調和主義立場。列寧指出《不該這么辦》是普列漢諾夫的“劃時代的文章”
,說這篇文章的基本思想就是主張對修正主義者和無政府個人主義者實行讓步,它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馬爾托夫分子鉆進《火星報》編輯部的“唯一的入場券”
。所謂“劃時代”,就是指從發(fā)表這篇文章之日起,普列漢諾夫,就結束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者時代,而步入了向孟什維克演變的時代。顯然,列寧把這篇文章視為普列漢諾夫向孟什維克演變的開端。此后不久,普列漢諾夫便從一個孟什維克的同情者進一步變成了孟什維克。
不難看出,《不該這么辦》一文的發(fā)表,是普列漢諾夫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演變的一個起點。如果說《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的面世是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標志,那么,《不該這么辦》則是他從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向孟什維克演變的界碑。
2.普列漢諾夫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演變的特點
普列漢諾夫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演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曾在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間長期搖擺不定,反反復復,但總的傾向是在孟什維克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于最后不能自拔。
自1903年起,普列漢諾夫就在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間“倒過來倒過去”,長達11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最大的反復表現(xiàn)在對待1905年革命和取消派的態(tài)度上。前者充分地暴露了他的孟什維克主義觀點,后者則表明他在一段較長的時間里又曾向布爾什維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靠攏過。
1905年俄國爆發(fā)了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普列漢諾夫在一系列的問題上暴露了他的孟什維克主義立場。
在對待資產階級的問題上,他從俄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出發(fā),主張無產階級應當與資產階級“并肩前進”, “分進合擊”, “互相親善和彼此協(xié)調”,共同領導革命,實際上是放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在對待農民的問題上,他低估了農民的革命作用,甚至錯誤地認為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如果不同資產階級結成聯(lián)盟而同農民結成聯(lián)盟,就會嚇跑資產階級使革命聲勢減弱。
在對待武裝起義問題上,他出爾反爾,在起義前還號召,工人學會掌握武器,但起義失敗后又公然譴責布爾什維克發(fā)動武裝起義,說什么起義的失敗證明,“本來就用不著拿起武器”。列寧痛斥了普列漢諾夫的論調,指出“正好相反,本來應該更堅決、更果敢和更主動地拿起武器”。
和對待1905年革命的態(tài)度相反,普列漢諾夫對待取消派則采取了正確的立場。
1905年革命失敗后,反革命白色恐怖日益嚴重,革命處于低潮,無產階級政黨和革命事業(yè)面臨生死存亡關頭。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孟什維克的領導人竟然提出取消黨的秘密工作,放棄革命斗爭,把全力放在爭取黨的合法存在和立憲改良上。這無疑是主張取消無產階級革命,取消無產階級政黨,故被稱做“取消派”。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同“取消派”進行了堅決斗爭,這場斗爭得到了以普列漢諾夫為首的孟什維克“護黨派”的支持。普列漢諾夫是在1908年同孟什維克取消派決裂的,隨后他退出了為取消派所控制的《社會民主黨人呼聲報》編輯部,并發(fā)表了一系列從政治上和理論上揭露與批判取消派的文章,指出取消派按其實質來說是同社會民主主義完全敵對的,因此,要么擁護取消派,要么同取消派進行斗爭,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此后,他同布爾什維克結成了護黨聯(lián)盟,參加了反對取消派的斗爭。
列寧對此有很高的評價,他指出:在1910年的整整一年中,“真正同心協(xié)力一起進行黨的工作的只有布爾什維克和普列漢諾夫派,他們無論在中央機關報和‘工人報’中,或者在哥本哈根和俄國的合法報刊機關中,都是如此”。
在反對取消派的同時,普列漢諾夫陸續(xù)寫了一些反對唯心主義、馬赫主義和造神說的論著,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1908)、《戰(zhàn)斗唯物主義》(1908—1910)、《論俄國的所謂宗教探尋》(1909)等,這些著作仍然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其中有的還得到了列寧的好評。
綜上可見,普列漢諾夫從馬克思主義者向孟什維克演變,的確是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反反復復、曲曲折折的過程。掌握這個特點,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他這個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對于研究他的著述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