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貢獻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普列漢諾夫作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奠基了他的歷史地位。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無論對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哲學史、倫理學和美學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這諸多方面,貢獻最大、成果最多、影響最為久遠的,當推他對唯物史觀、哲學史和美學的研究。他在這三個領域里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論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唯物史觀、哲學史和美學的重要文獻。

一 普列漢諾夫對唯物史觀的貢獻

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頭一個重要貢獻,是對唯物史觀的精辟闡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的重要理論著作幾乎沒有不是論述唯物史觀的。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他對唯物史觀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學說、社會結構學說、歷史必然性與人的自由自覺活動學說、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學說以及社會意識學說的研究。他在上述幾個方面,不僅深刻地論證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而且提出了許多獨到而又精深的見解,對于發揮和發展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一)普列漢諾夫系統深入地探討了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論證了唯物史觀的創立,既是對以往歷史理論合理思想的批判繼承,又是歷史觀領域中的革命變革,是繼承性和變革性的有機統一。他的論述是頗具特色的。

他一再強調,馬克思所創立的歷史理論,實際上是以往歷史觀長期發展的產物,它“包括了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并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62頁。。因此,為了深刻理解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就“應當記住,直接先行于馬克思而出現的哲學和社會科學已經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676頁。。他在《唯物主義史論叢》, 《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黑格爾逝世60周年》《唯物主義歷史觀》等論著中,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復辟時期法國歷史學家的歷史理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所作的深入研究,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普列漢諾夫對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研究是圍繞著歷史發展的動力這個根本問題展開的。他指出,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乃是前人稱做歷史哲學而在他看來最好是稱做歷史觀的研究對象。每一時代的歷史觀都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而成為歷史觀發展史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正是在批判地吸取以往歷史觀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充分肯定了以往的歷史理論在探究歷史動因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認為從法國唯物主義者到黑格爾、費爾巴哈,都對歷史的動因進行過探討,也都提出了一些給人以啟迪的頗有價值的見解,這些見解作為思想材料在唯物史觀形成的過程中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肯定了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的“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命題,認為這個命題不僅是他們“許多革新要求的主要理論基礎”同上書,第572頁。,而且包含著唯物史觀的萌芽。他十分重視愛爾維修試圖用人的肉體需要解釋社會發展的努力,認為盡管這個嘗試未能獲得成功,“因為嚴格說來,應當考察的并不是人的需要,而是滿足這些需要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徑”《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63頁。,但是他的嘗試卻“宛如一個給那些愿意繼續法國唯物主義者事業的下世紀的思想家們的遺囑”《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9頁。,提示人們應當到人的觀念、意見之外去尋找社會發展的動力。他對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復辟時期法國歷史學家關于階級斗爭的理解有較高的評價,指出他們“對于階級斗爭在西歐社會現代歷史中的作用,投射了極其明亮的光芒,從而為科學地說明社會現象作了準備”。《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40頁。這些觀點后來成了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理論材料”。同上書,第56頁。他對復辟時期法國歷史學家關于社會財產關系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統治思想的基礎,和只有注意研究公民生活、財產關系才能提供理解歷史事變的鑰匙的思想十分欣賞,說他們的這一見解“同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沒有多大區別”《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557頁。

盡管這樣的評價未免失之過分,但就其著力于揭示上述觀點同唯物史觀之間的思想聯系來說仍是可取的。普列漢諾夫對黑格爾歷史哲學同唯物史觀之間的思想淵源關系的剖析頗有精彩之筆。他對恩格斯關于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在形式上是唯心的而在內容上是現實的論斷,作了深入的論證和發揮。在他看來,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在內容上之所以是現實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社會生活和歷史現象的解釋十分重視財產關系的作用。他指出,當黑格爾用“絕對觀念”去說明歷史時,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在這些無法克服的困難面前,他不得不暫時離開自己的唯心主義觀點而乞援于財產關系,用財產關系去說明問題。這樣,他就“常常不得不從蒙朧不清的唯心主義的峰頂降落到經濟關系的具體的地基上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88頁。。而每當他乞援于財產關系時,財產關系也就確確實實能把他“從唯心主義使他陷入的暗礁處脫離開來”同上。。在此情形下,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哲學便“暗中向我們指出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同上書,第482頁。,而成為他“無意中和不自覺地送給唯物主義的貢物”。《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509頁。

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歷史觀在探討歷史動因問題上所提出的合理思想的同時,普列漢諾夫著重強調:“馬克思恩格斯的前輩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只能當做搜集材料的一種準備工作,雖然這些材料是很豐富而且寶貴的,但是還不是系統化了的,還沒有被一種普遍的思想所闡明。”《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34頁。

在人類思想史上,只有馬克思、恩格斯才運用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對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進行了批判的考察,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一種同前人不同的方法揭示了歷史的根本動因和客觀規律,從而創立了唯物主義的科學歷史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人類認識史上的“最偉大的發現”,由于這個發現,馬克思把唯物主義“提升為一個完整的、首尾一貫的和徹底的世界觀”《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94頁。,使人類“第一次得到了說明人類歷史的唯物主義哲學”《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510頁。,實現了歷史觀領域中的偉大革命變革。為了深刻理解唯物史觀的創立及其偉大意義,就應當知道馬克思以前的歷史觀已經達到了怎樣的高度,得出了哪些積極成果,它們曾經提出過什么任務,解決了哪些問題,暴露了什么矛盾,在何處失足又是怎樣失足的。只有通過以上考察,才能真正認識到以往歷史觀所達到的終點正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理論研究的起點;以往的歷史觀所沒有而且也不可能解決的矛盾,正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致力解決并且已經解決了的矛盾;以往的歷史觀所無法逾越的界限被馬克思和恩格斯徹底突破了,在以往的哲學家所無法進入的真理宮殿面前,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人們提供了打開真理寶庫大門的鑰匙。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唯物史觀的創立及其偉大意義;否則,對它的理解將會是抽象的,空洞的,膚淺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普列漢諾夫對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深入考察,顯示出了它的重要理論價值。

(二)普列漢諾夫深入地具體地闡明了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對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學說作出了新的發揮和發展。

長期以來,普氏的地理環境學說曾被指責為“地理環境決定論”而遭到尖銳批評。這是不公正的。普氏的地理環境理論著重論述了以下四個問題:1.十分強調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馬克思、恩格斯一再闡明的觀點;2.著重論證了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以生產力為中介實現的,這是其地理環境理論的核心;3.闡明了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一個“可變的量”,它的變化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這是具有獨創性而且極為重要的觀點:4.強調人類社會發展有自己獨立于地理環境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它決定于人類社會自身的內在矛盾,而不取決于周圍的地理環境。

普氏對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學說的發揮和發展主要體現在第二、三這兩個方面。

他強調,是否承認地理環境通過生產力對社會發展起作用,是區分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學說同“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主要標志。他認為,“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主要錯誤不在于它用變化較慢或相對不變的地理環境作為解釋變化較快的社會歷史的原因,而在于它“僅僅局限于探究人們周圍的自然界在心理方面或生理方面對人的影響,而完全忽視了自然界對社會生產力狀況并且通過生產力狀況而對人類的全部社會關系以及人類的整個思想上層建筑的影響”《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85頁。

馬克思的地理環境學說則完全不同。“根據馬克思的意見,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發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而生產力發展的頭一項條件就是這種地理環境的特性”。《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70頁。在他看來,地理環境對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它必須以生產力為“中介”。“這就是科學在研究關于自然界對社會人的影響問題時所得到的結論。”《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293頁。

他在闡明地理環境通過生產力對社會發展起作用的同時,還特別強調地理環境的作用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常數”,而是一個變動不居的“變數”,它的變化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學說的重要發揮和發展。他寫道:“社會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出乎尋常地變化多端的。人的生產力在它的發展中每一進步,這個關系就變化一次。因此,地理環境對社會人的影響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階段中產生著不同的結果。”《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70頁。他說,地理環境對社會的影響“是一種可變的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增強了,因而也就使社會同周圍地理環境之間“發生了一種新的關系”《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71頁。

普氏雖然同“地理環境決定論”劃清了原則界限并對它作了深刻批判,但是他的某些觀點也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夸大地理環境作用的傾向。然而,“瑕不掩瑜”,從總體上說,他的地理環境理論不僅不失為馬克思主義的地理環境理論,而且他對馬克思主義地理環境學說的發揮和發展也是屈指可數的。

(三)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闡發十分引人注目。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思想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里提出來的。他的那一大段論述,被人們譽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公式”。普列漢諾夫非常重視馬克思的“經典公式”,認為它“包含著可以稱為‘將作為科學出現的各門未來社會學的導論’的東西”《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403頁。。在他看來,不論《序言》多么簡短,還是應該稱它作“科學社會學的導論”,而這個導論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根據馬克思的“經典公式”的基本思想,普氏提出了關于社會結構的“五項因素公式”: “1.生產力的狀況:2.被生產力所制約的經濟關系;3.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經濟直接所決定的,一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這種心理特性的各種思想體系。”他認為這個公式是十分廣泛的,它對于社會結構中的各項基本因素都給了一個相當的位置。

普氏的“五項因素公式”貫穿著以下兩個基本思想:其一,它強調了整個社會結構的客觀性,自始至終都體現著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則。公式的前兩項說明生產方式是整個社會結構的物質經濟基礎,屬于社會物質生活方面;后三項是社會政治、思想上層建筑,屬于社會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說,整個公式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物質生活過程決定社會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的唯物主義原則。其二,它強調社會結構就其整體來說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活生生的“有完全生命的有機體”,其內部的各種因素不是孤立的、分散的,也不是偶然的、任意的堆積,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正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普氏的公式是對馬克思的“經典公式”的具體化,它從多方面對后者作了發揮和發展。

(四)普列漢諾夫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另一個貢獻是對歷史必然性與人的自由自覺活動學說的發揮和發展。

普氏認為,人的意志自由與歷史必然性的關系問題,乃是歷史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的意志自由不僅不排斥歷史必然性,而且相反,它是以歷史必然性為自己的堅實基礎的。“如果在自由的人的活動基礎上沒有安置著為活動者所理解的必然性,那么任何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可能性就等于零。”《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659—660頁。他指出,那種把個人意志自由同歷史必然性絕對對立起來,以前者否定后者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重大的錯誤”。而且,唯心主義者“在理論上”愈是給自由以更多的地位,則在“實踐”領域中愈是將自由“歸之于無”,因為正是在這里“他們不能掌握那以自由的全部力量武裝著的偶然性”。《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659—660頁。換言之,唯心主義把意志自由推崇為絕對,就必然抹殺歷史必然性,而一旦抹殺了歷史必然性,人們在實踐中就會使自己處于無數偶然性因素的支配之下,這樣一來也就談不到什么意志自由了。

普列漢諾夫還批判了另一種錯誤傾向,即把歷史必然性與人的意志自由絕對對立起來,從而否定人的意志自由和主體作用的傾向。他說:“乍一看來,如果在歷史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必然性,那末,歷史中似乎就沒有人類活動的地位了。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93頁。一些資產階級學者硬說馬克思強調歷史必然性就意味著承認人類屈從于這種必然性。普列漢諾夫駁斥了這一觀點。他指出,沒有比這類指責更荒謬顛倒的了,“在庸人們看來,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勢將把人類變成自動機械,可是事實上,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開辟了通向自由和自覺活動的王國的道路”同上書,第496頁。。他堅決反對把歷史必然性曲解為歷史是“自然而然地”發展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完全歪曲了唯物史觀的實質。他說,事實上,唯物史觀堅持歷史必然性的觀點不僅不會否定人的意志自由而使人們在歷史運動面前無所作為,相反,“正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給人類指出了從必然性的領域引向自由的領域的道路”。《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205頁。在人類認識史上,那種否定人的意志自由和主體作用的唯物主義無疑是存在的,但那不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而是舊唯物主義。

同歷史必然性與人的自由自覺活動問題相聯系,普氏還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作了精辟的闡述。他的論述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始終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同自由與必然、偶然性與必然性這兩對重要范疇緊密結合在一起來考察,并以此作為正確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這就使他對這一問題的論述與眾不同,具有新的理論高度。其二,他對歷史人物的個人作用和社會條件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解剖。他認為,要使杰出人物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杰出人物所具備的才能應比別人更高,并且更適合當時的社會需要;二是當時的社會制度能使杰出人物有“用武之地”,而不是妨礙其本領的施展。顯然,這些特點使得他關于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論述尤顯光彩。

(五)普列漢諾夫對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論述頗有深度,也頗有特色。

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己的內在規律,而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又都是按照這些到處都起作用的共同規律發展的,這就使歷史具有共同性亦即統一性。可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是,沿著共同規律發展的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卻有很大的差別性而表現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使人類歷史具有多樣性。普列漢諾夫考察了形成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的原因。他指出,一個原因是各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條件不同,另一個原因是各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國際社會環境”的不同。但二者相比,“國際間的關系對這種發展也許有更大的影響”《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204頁。。由于這兩個原因,使按照共同規律發展的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各具自己的特點而呈現出了差別性和多樣性。

同歷史發展的同一性和多樣性相聯系,普列漢諾夫還對歷史發展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把歷史發展的原因區分為“一般原因”“特殊原因”和“個別原因”,并且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聯系和各自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所謂歷史發展的“一般原因”,是指決定歷史運動的“生產力發展情形”,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產力水平與狀況,這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和最一般的原因,社會歷史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它決定的。所謂“特殊原因”,是指“某個民族生產力發展進程所處的歷史環境”,亦即某個民族生產力發展進程所處的具體的歷史條件。所謂“個別原因”,則是指“社會活動家個人特點及其他‘偶然性’的作用”。它影響歷史的“個別外貌”。這三種原因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一般原因”支配“特殊原因”,二者結合起來決定著歷史的趨勢和方向;“個別原因”不僅不能根本改變“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的作用,相反,它自身的作用以及它所影響的范圍和方向是由“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所制約的,盡管如此,它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影響歷史的那些個別原因已被別種個別原因所代替,那么這個歷史無疑是會具有別一種外貌的”同上書,第372頁。。普氏的上述分析,對于進一步探討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六)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意識理論的貢獻也非常突出。

恩格斯在晚年,為了反對把唯物主義原則當做“標簽”“套語”和把唯物史觀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曾高度重視社會意識問題的研究。他指出這是一個十分薄弱然而又是無限廣闊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作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在恩格斯之后,普列漢諾夫對社會意識問題的研究傾注了巨大的努力,成績卓著,出眾超群。

普氏認為,對唯物史觀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解釋意識形態”。他寫道:“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奮勉地慎重地來研究在一切領域內和一切地方的人類精神發展的歷史”,誰要是想證明自己是馬克思的信徒,“誰就不能只是簡單地重復這句話: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存在決定意識;相反的,他應當竭力弄清楚,這種存在決定意識事實上是怎樣發生的”[俄]普列漢諾夫:《論西歐文學》,呂熒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12頁。。在他看來,這是一項“最有趣和誘人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754頁。任務。普氏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意識理論的主要貢獻是:1.他對社會意識的結構、層次作了深入考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意識兩種形式說。他不僅把社會意識區分為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這兩個層次,而且對它們的各自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作了進一步的探討。2.他對社會心理的研究成就尤為突出,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心理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他不僅把社會心理列為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而且指出了社會心理在思想體系與政治制度、社會經濟關系之間的“中介”“橋梁”作用。一方面論證了在社會意識范圍內,社會心理是思想體系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社會經濟關系與政治制度對社會心理的決定作用,闡明了社會心理的根源。3.他從多方面深刻地闡述了社會意識自身的發展規律,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特別是深入論證了社會意識的反作用。他強調,只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還不是全部的歷史唯物主義。必須補充一句:意識一經在存在的基礎上產生,就反過來促進存在的進一步發展”《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346頁。。顯然,他是把社會意識的反作用當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看待的。普氏特別重視革命理論的偉大作用,他在1883年完成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著作《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中就明確地提出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名副其實的革命運動”《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98頁。這一著名論斷。19年后,即1902年,列寧在《怎么辦?》中,幾乎逐字逐句地重復了普氏的這一名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

(七)普列漢諾夫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作了精辟論述。他的《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堪稱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他的突出貢獻就在于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同自由與必然、偶然性與必然性等范疇緊密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并深入剖析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與社會條件的關系及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作用及“偉大”概念的相對性。這些論述,至今仍給我們以重要啟迪。

二 普列漢諾夫對哲學史的貢獻

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是熟練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運用于哲學史的研究,這就使得他的一系列哲學史論著高屋建瓴,氣勢非凡。他特別致力于哲學史方法論的研究,成績卓著,造詣極高,他關于哲學史方法論的許多論述至今仍閃耀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

普氏對哲學史方法論的主要貢獻如下:

(一)他十分強調堅持和貫徹唯物主義的原則和方法,堅持用人類歷史特別是經濟發展史去說明哲學史,而不是相反。

他在《唯物主義史論叢》一書中寫道:“從我個人榮幸地置身的那個學派的立場看來,‘觀念現象不過是被移置于人類頭腦中并在人類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現象而已’。如果愿意從這個立場去研究觀念的歷史,就必須下一番功夫去說明一個時代的觀念怎么樣以及以何種方式為它的社會情況所造成,亦即歸根到底怎么樣為它的經濟關系所造成。”他認為,“作出這樣一個說明,是一種巨大而有意義的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將會使觀念形態的歷史面貌煥然一新”《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32頁。。他一貫重視在哲學史研究中貫徹這一唯物主義的原則和方法。

普氏在堅持用唯物主義的原則和方法研究哲學史時,堅決反對把這一原則和方法簡單化。他一再強調,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經濟因素的決定意義,只是在“最后意義上”即“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才能表現出來,因此,絕不可用經濟發展史去“剪裁”哲學史。

(二)在哲學史研究中,他堅持用歷史去說明人性而不是用人性去說明歷史和哲學史的原則與方法。

在馬克思以前,許多哲學家對歷史的說明常常從人性論的觀點出發。普列漢諾夫指出馬克思的偉大功績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種與前人截然不同的方法從相反的方面去說明問題。他不是把人性看做歷史發展的動因,而是把它視為永遠發展著的歷史運動的結果。馬克思指出:“不管是人們的‘內在本性’,或者是人們的對這種本性的‘意識’,即他們的‘理性’,向來都是歷史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7頁。馬克思發現了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他找到了歷史的動因,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不是用人性去說明歷史的變遷,而是指出,事情完全相反,正是“歷史運動使人的本性具有這種或那種形態”。[俄]普列漢諾夫:《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王蔭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23頁。這樣,馬克思就“結束了這一切迷惘,這一切虛構,這一切矛盾”。《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63頁。

(三)歷史主義的方法是普列漢諾夫在哲學史研究中一貫重視的一個方法論原則。

他總是把每一個時代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既充分肯定其貢獻,又指出其局限性,甚至還深入剖析了那些在歷史上很有影響的哲學思想體系中所包含的錯誤和失足的教訓。一般地說,他不脫離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評價某一哲學體系,從不苛求于前人。例如,他在評價法國唯物主義時指出:這派唯物主義者和當時的官方思想家進行了熱烈的爭辯,駁斥了其關于人的觀念具有先天性的錯誤論斷,盡管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他們的某些論點不能令人滿意,甚至還有錯誤,然而他們卻有“不可爭辯的寶貴的功績,即他們是從他們同時代的科學觀點上徹底思考了的,而這是能夠和應該要求于思想家的一切”。《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1頁。

他十分欣賞黑格爾提出的不要把先天的虛構硬加到歷史上的原則,認為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他指出,黑格爾強調“應當如實地來考察歷史”而不要對歷史作“先天的虛構”,這是完全正確的,但遺憾的是黑格爾本人在許多方面違背了這一原則和方法。這是因為黑格爾是一個“絕對唯心主義者”,在他那里絕對觀念的邏輯發展是自然界和社會歷史的動因。因此,每當經驗材料不適合他的哲學虛構時,他便扮演“削足適履”的角色,即“為了理論而曲解事實”。《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789頁。

普氏非常重視對各個時代的哲學家及其思想體系作歷史的比較,在廣泛的比較中作出應有的歷史評價,從而揭示哲學思想演進的歷史線索。

(四)重視階級分析方法是普列漢諾夫哲學史方法論的一個重要方面。

普氏歷來認為,要想真正了解哲學、藝術等意識形態的歷史,就必須弄清楚“社會生活機制”,而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這種機制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只有考察了這個推動力,只有注意了階級斗爭和研究了它的多種多樣的變化,我們才能夠稍微滿意地弄清楚文明社會的精神的歷史”《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496頁。。這是因為,“‘社會思想的進程’本身反映著社會各階級和它們相互斗爭的歷史”。同上。

普氏雖很重視階級斗爭對哲學發展的影響,但又指出這種影響的表現并非在任何時期都是一樣的,它有時表現得十分明顯,有時則表現得不夠明顯。一般地說,當階級斗爭比較尖銳、激烈時,它對哲學思想的影響就較為明顯,較為突出;反之,則不夠明顯,不夠突出。

在考察階級斗爭同哲學的關系時,普氏反對那種把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簡單化、庸俗化的做法,尤其反對那種把庸俗社會學的觀點“強加于現代辯證唯物主義之父的頭上”的錯誤做法。一些人認為,馬克思總是把統治階級的思想代表看做在任何時候都會自覺地迎合本階級的利益。普氏駁斥了這種意見,他指出,當馬克思說,特定的理論適合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某一時期時,他絕不想如此說:在這個時期內統治階級的每一思想代表自覺地將自己的觀點去迎合自己的多么富裕和多么寬大的恩人的利益。

(五)普氏十分重視對哲學同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的考察,并把它作為哲學史方法論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普氏是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探究哲學思想及其演變與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論述,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學說,而且為哲學史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他認為,要想了解一個國家的哲學思想發展史和其他思想發展史,“只知道它的經濟是不夠的,必須知道如何從經濟進而研究社會心理;對于社會心理若沒有精細地研究與了解,思想體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根本就不可能”。因此,“社會心理學異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歷史中都必須顧及到它,而在文學、藝術、哲學等等學科的歷史中,如果沒有它,就一步也動不得”。

關于哲學和社會心理的關系,普氏著重強調了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社會意識范圍內,社會心理是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哲學思想則是對一定社會心理的反映。

必須指出,普氏是在社會意識的范圍內強調社會心理對哲學思想具有根源性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離開這個前提把社會心理說成是哲學思想的根源就會導致歷史唯心主義。

其二,社會心理是哲學思想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

普氏一方面強調社會心理是哲學思想的根源,另一方面又強調它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他指出,社會心理“是社會關系的結果”,更確切地說,社會心理“必然地適應于人們的生活式樣,適應于他們獲得食料的方式。社會的心理永遠順從它的經濟的目的,永遠適合于它,永遠為它所決定”。《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715頁。作為哲學思想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的社會心理,其中介作用大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對哲學思想的決定作用要通過社會心理這個中間環節;二是哲學思想反映社會存在要以社會心理為橋梁;三是哲學思想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也要通過社會心理這一“中介”。

既然社會心理是哲學思想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那么在哲學史研究工作中就必須把它放入視野之內,而不容忽視。要善于通過社會心理把握哲學和社會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之間的聯系,否則就難以對哲學發展史作出科學解釋。普列漢諾夫的這些見解對哲學史研究工作極為重要,可惜長期以來人們未曾給以應有的重視。

三 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貢獻

普列漢諾夫的第三個突出貢獻,是系統地發揮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學和藝術理論,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藝術理論這個領域里,梅林、拉法格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普列漢諾夫無論就其研究成果之豐碩還是思想之深刻和影響之久遠來說,都大大超過了他們。普列漢諾夫的美學和藝術理論曾經造就了一代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包括盧那察爾斯基、弗里契等蘇聯早期的著名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都受過普氏美學思想的直接影響。許多國家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文藝理論家在形成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和藝術觀的過程中,大都曾得益于普氏的美學論著。

普氏的美學研究涉及的范圍很廣,在許多方面都有新的開拓。

(一)他在建立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研究藝術觀與歷史觀的關系,并力圖將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運用于美學和文藝學的研究,把美學和文藝學奠定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他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所取得的卓著成就,使他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發展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普氏認為,藝術觀從來都是從屬于一定歷史觀的,任何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不管他們是否自覺,他們對美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總是受一定的社會歷史觀支配和制約的。在他看來,文學藝術既然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那么,人們在研究文學藝術及其演進時,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使社會發展的潛伏力量”。《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77頁。

只要人們一旦認識到藝術史和社會環境史是密切結合的,并且認識到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每一重大變化都會引起人們觀念的相應變化,“就會立刻承認,必須首先辨明那些造成人的關系中的重大變化的原因,然后才能正確地建立藝術演進的規律”。《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81頁。

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美學發展史上,一些杰出的美學家和藝術理論家雖曾提出過一些頗有價值的見解,對美學思想的歷史發展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恰恰由于他們在社會歷史觀上的迷誤,使他們始終未能建立起真正科學的美學體系。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是這樣,康德、黑格爾是這樣,19世紀法國的丹納也莫不如此。

普氏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美學思想歷史發展的深入考察,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必須把‘歷史的美學’建立在一個科學的社會史觀上面”。同上。

這個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就是唯物史觀。正如他在《沒有地址的信》中所說,“美學科學的理論只有依據唯物史觀,才能向前邁進”《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344頁。。美學、藝術理論演進的歷史清楚地表明,它們愈是接近唯物史觀,就愈能獲得牢固的理論基礎,從而也就愈具有理論的生命力。

普氏的“五項因素公式”既是他研究唯物史觀的總綱,也是他研究美學和藝術問題的總綱。他運用這一公式的基本思想解決了美學和藝術理論領域中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藝術發展的最終原因和影響藝術發展的多種因素問題。他在《維·格·別林斯基的文學觀點》中指出:“文學、藝術、哲學等等表現著社會心理,而社會心理的性質是由構成該社會的人們所處的那些相互關系的特性決定的。這些關系歸根到底依存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重大的步驟引起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改變,因而也引起社會心理的改變。社會心理所發生的變化,一定也多少鮮明地既影響到文學,也影響到藝術,又影響到哲學等等。”同上書,第245頁。

這里,他著重論述了藝術演進的最終原因,即社會生產力,同時也指出了藝術發展與其最終原因之間的一系列中間環節——社會心理、社會政治關系、社會經濟關系等。在談到影響藝術發展的多種因素問題時,他寫道:“社會關系的改變使各種不同的‘因素’行動起來,而哪一個因素當時對文學、藝術等等的影響更為強烈,這決定于許多同社會經濟完全沒有直接關系的次要的和更次要的原因。經濟對藝術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一般是極少看得出來的。最常發生影響的是其他的因素,即政治、哲學等等。有時候其中一種因素的影響比其他因素的影響更為顯著。”《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245頁。

在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解釋藝術時,普氏著重批評了當時頗有影響的三種觀點,即藝術觀中的生物學觀點、地理環境決定論觀點、人性論觀點。

他針對19世紀下半葉一些學者紛紛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觀點研究藝術現象時指出,唯物史觀所研究的領域,恰恰開始于達爾文主義者研究領域的終結。所以,藝術的研究必須“從生物學轉到社會學”上來,只有用唯物史觀的觀點才能科學回答藝術的起源及其規律。針對藝術觀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觀點,普氏強調,自然環境不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地理環境只是間接地影響藝術的發展的”,決定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是生產力和在生產力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針對藝術觀中的人性論特別是人種論觀點,他指出,人性、人種對于藝術發展有一定影響,但它不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知道有石器時代的藝術和鐵器時代的藝術;可是我們并不知道有什么白種人、黃種人等不同種族的藝術”《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276頁。

普氏一再強調:“我毫不含糊地說,我對于藝術,就像對于一切社會現象一樣,是從唯物史觀的觀點來觀察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309頁。這是貫穿普氏美學思想和藝術理論研究始終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也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藝術理論的一個最為突出的貢獻。正是這個特點,使他在美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中,沿著馬克思指出的方向大大地超過了他的前輩。

(二)他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第一個系統而又深入地闡明了藝術與審美的起源,這是他運用唯物史觀研究美學和藝術理論最有成就的一個方面。

他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證了藝術與審美起源于勞動的觀點。

1.人類最初從事藝術活動的沖動產生于勞動。他指出,游戲作為藝術的萌芽,最初往往產生于原始人想把狩獵活動中引起的快樂再度體驗一番的沖動。因此,總是先有狩獵活動,人同動物先發生一定的關系,然后才會產生描繪這些動物的形象和動作的舞蹈與繪畫。2.勞動不僅在時間上先于藝術的生產,而且決定著原始藝術的內容和性質。他認為,狩獵民族的繪畫所表現的主題不外兩種:一是對狩獵活動場面和過程的簡單描述,二是對動物的形象和動作的模仿,而且往往是對那些與原始民族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幾種動物的模仿。這些民族生活在鮮花遍地的地方,但在其原始藝術中卻從不見有關于植物的描繪。這正說明原始狩獵活動決定著狩獵部落原始藝術的內容。3.原始人從事藝術活動的能力和審美感是在生產勞動中培養、鍛煉和發展起來的。他認為,“需要是很好的教師”,原始狩獵民族的藝術需要有“忠實地描繪自然的才能”,要求有對動物形態和動作的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模仿這些動作與形態的“手的靈巧”,而原始狩獵活動正是培養和鍛煉了獵手們從事藝術活動的感官和能力。4.人們從實用活動向審美活動的過渡,其根本原因也應到生產勞動中去尋找。他認為,有用物品的生產先于藝術生產,從前者向后者的轉化,模仿快感固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為什么描繪動物和狩獵活動的快感只有原始狩獵民族才能強烈地感受到,而在原始農業民族那里卻表現得很少呢?這只能從生產活動的差別上去解釋。因此,從根本上說,從有用物品的生產向藝術活動的轉化的契機只能到生產勞動中去尋找,而不能單純從快感中去尋找。同時,他還指出,藝術的最后形成和它對生產活動的直接依賴性的消失,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促成社會分工的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

普氏關于藝術起源于勞動的觀點是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說的,指的是藝術產生的終極原因。他從不否認促使藝術產生的其他原因;相反,他認為在藝術的起源中,原始戰爭、性愛、原始宗教——圖騰崇拜,以及實用性因素等,都起過一定的作用。他在列舉了大量事例說明原始戰爭、性愛、圖騰崇拜以及實用性因素對藝術起源的作用之后,接著就指出,研究藝術的起源,既要考察原始戰爭、性愛、圖騰崇拜及實用性因素的作用,又要進一步探究這些因素是怎樣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為生產勞動所制約的,要透過這些因素進而揭示藝術歸根到底起源于生產勞動。普氏的上述論述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藝術起源的理論的系統化和進一步發展。

(三)普氏關于美感的特征也有許多精彩的論述。其基本觀點是:1.從人與對象的關系來看,審美特征是主觀的非功利性與客觀的功利性的統一;2.從心理過程來看,審美的特點是直覺性與非直覺性的統一。

康德對美感的特征曾作過系統的闡述。他認為,審美快感不同于感官快感和道德上的贊許引起的快感,其特點在于它不涉及利害關系,是唯一的一種不計較利害關系的自由快感。普氏反對康德把審美判斷的無功利性無限夸大和絕對化以至否定審美對象與人之間存在著客觀功利性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他認為“康德的定義(美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而喜愛的東西)——是不正確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409頁。。但是,他又指出,從人對審美對象的主觀態度上說,審美判斷確實是非功利的,“興味判斷毫無疑問是以作為這種判斷的個人沒有任何功利的想法為前提”,就此而言,他又認為康德關于“審美判斷無利害”的觀點是不錯的,應該為之“留下一席地位”同上。

有人曾批評普氏的上述意見表明他同康德的“審美無功利”論沒有劃清界限,這種批評是難以成立的。在他看來,審美的非功利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還有另一方面,即審美的功利性。他認為,對于審美來說,“功利性畢竟是存在的;它畢竟是審美享受的基礎,如果沒有它,對象看起來就不會是美的”同上書,第497頁。。按照他的理解,審美的非功利性只是指人們在審美時主觀上沒有有意識的功利觀念,即不“以有意識的實用觀點來看待事物”。但這并不意味著審美對象對人不存在客觀的功利關系,只是人們沒有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功利性罷了。普氏指出,不是任何有用的東西在人看來都是美的,“但毫無疑問,只有對他們有用的東西,就是說,在他們向自然界或別的社會的人進行的生存斗爭中具有意義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才是美的”。同上。

這正是普氏區別于康德的“審美無功利”論之關鍵所在。不難看出,在美感問題上,普氏既不是一個庸俗的功利主義者,也不是一個超功利主義者,而是一個堅持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統一論者。他在馬克思的實踐觀的基礎上闡明了美感的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辯證統一,這恰恰是普氏思想的深刻之處。

普氏對審美活動的直覺性與非直覺性的統一的論述也頗有深度。如果說他把主觀上的非功利性與客觀上的功利性的統一看做是美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區別于非審美感的特點,那么在他看來,直覺性則是美感在人的主觀心理方面區別于非審美感的特點。

普氏對審美的直覺性特點概括為:(1)它是一種不同于邏輯思維的能力;(2)主要特點是“直接性”;(3)還具有非自覺、無意識的特點,因而屬于“本能”的領域。

普氏強調審美具有直覺性的特點,絕不意味著他贊同審美的非理性主義,把審美的直觀等同于動物的感性直觀,而是在肯定審美的屬人性、社會性的前提下來探討審美活動區別于一般認識和理智活動的心理特點。這個特點就是:人在審美活動中采取直觀的形式,理性不脫離感性并直接融合于感性之中。

普氏對審美特點的探討極有價值,其突出貢獻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引入美感問題的研究,從而找到了美感的主觀上的非功利性與客觀上的功利性相統一、直覺性與非直覺性相統一的基礎,并從理論基礎上對在美學史上極有影響的康德關于審美特征的學說作了深入的批判性的考察和實事求是的評價。這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四)普氏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對藝術的本質與特征作了深入探討,他的許多論述至今對于我們研究這一問題仍有重要的價值。

普氏對藝術的本質的看法,凝結在他關于藝術的定義里。他寫道:“藝術開始于一個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他在周圍現實的影響下所體驗過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給予它們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現。不用說,在極大多數場合下,一個人這樣做,目的是在于把他反復思索和反復感覺的東西傳達給別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308頁。

這里,普氏首先強調了“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 “是人與人之間精神交往的一種手段”同上。。因此,對藝術的本質與規律的探索就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關系,僅就藝術本身去進行。

那么,藝術是一種什么社會現象呢?普氏認為,從社會結構來看,它是在經濟基礎之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社會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普氏還進一步指出,藝術不是一般的社會意識形態,而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他看來,社會意識形態有兩個層次,其中法權、政治、道德觀點是“第一級的,所謂低級的意識形態”;而藝術、哲學等則屬于“高級的意識形態”《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720頁。。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與經濟基礎的聯系較為直接、密切,后者則同經濟基礎距離較遠,它們同經濟基礎的聯系要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

普氏認為,在“高級的社會意識形態”中,藝術又有自己的顯著特點。他在關于藝術的定義中至少強調了以下兩點:一是藝術所表現的是作家和藝術家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所體驗過的感情與思想。在他看來,僅僅說藝術是生活的反映是不夠的,還必須看到藝術所表現的是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即內心生活。其二,在表現人的感情與思想的方式上,藝術既不同于哲學,也不同于宗教。哲學家是以“三段論法”“邏輯證明”的方法進行思考和論證自己的思想的,宗教是以“虛幻的形式”反映社會生活,而藝術家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即“以形象”來思索和體現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因此,普氏認為,凡是舍棄了形象而用抽象的形式來表現思想、情感的地方,就沒有藝術創作的痕跡。

普氏的藝術定義揭示了藝術的本質,其優點在于:1.它不同于那種把藝術僅僅看做自我心靈表現的唯心主義表現論的觀點,因為它把藝術家所表現的思想情感看做周圍現實生活影響的結果,從本質上說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2.它也不同于那種簡單的反映論,因為它指出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通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理解和由此而激起的情感的折射,應該說藝術既是生活的再現,也是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表現;3.它強調了藝術既要表現情感,也要表現思想,強調了情感與思想的統一和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顯示了其全面性。

(五)普氏在探索藝術及其演進規律時十分重視研究藝術與社會心理的關系,他的有關論述是其美學理論中頗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在藝術與社會心理的關系問題上,普列漢諾夫著重強調了社會心理是藝術的直接來源,藝術則是社會心理的反映。這里所說的“根源關系”和“反映關系”,不是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根源關系”與“反映關系”,而是指在社會意識范圍內藝術對社會心理的依賴關系。

普氏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了藝術對社會心理的依賴關系。其一,社會心理對于文學藝術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誠然,文藝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都是個性化的,然而優秀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是“因為它是整個社會階級或者至少是整個社會階層的心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87頁。的反映。普氏贊揚巴爾扎克是深刻的現實主義者,說他的作品是研究復辟時期和路易·菲利普時期法國的社會心理不可缺少的史料。其二,文藝作品題材的選擇,也受特定時代、特定階級或階層社會心理的強烈制約。他通過對17、18世紀法國戲劇和繪畫題材上的變化與社會心理變化之間的關系的深刻分析,生動地揭示了社會心理對文藝題材選擇方面的強烈制約作用。其三,社會心理對于藝術時代風格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他以法國路易十四、十五時代到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心理的演變,具體說明了這一時期法國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從而揭示了藝術風格對社會心理的依賴關系。

普氏實際上把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心理看做藝術的一個普遍規律,并且強調研究文學藝術必須重視對社會心理的深入考察。但是,他在強調文學藝術對社會心理的依賴關系時又特別指出,不應把這種關系簡單化,不應認為文學藝術家的創作都是自覺地去迎合某一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或者其作品都能贏得它所反映的那個階級或階層的全部理解和同情;實際情況遠不是那么簡單。在他看來,一定階級和“表現這一階級的志向和趣味的思想家間的不和諧,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98頁。例如,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19世紀資產階級心理的反映,然而它在法國資產階級中間并沒有得到“普遍的同情”,當時法國資產階級在很多方面并不理解他們的作家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努力;而法國浪漫主義者本身雖然是資產階級的思想代表,在許多方面卻對“愚鈍的有產者”表示了某種憤慨和不滿,有時甚至還公開加以抨擊。

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普氏首次對藝術與社會心理的關系作了深刻的闡明。他一方面指明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又強調了藝術與社會生活特別是社會物質生活與社會政治生活之間存在著社會心理這一不可忽視的中間環節,這就進一步揭示了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具體途徑,從而大大豐富了對藝術演進規律的研究。

此外,普氏對藝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文學藝術發展中的繼承性、文學藝術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階級斗爭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和文藝批評等問題,也都作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見解。他的論述對于藝術和美學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對于馬克思主義藝術和美學理論的建設,至今仍有重要的價值。

***

以上是關于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個主要貢獻的概述。在肯定普氏上述貢獻的同時,必須指出,他的哲學思想也還保留了舊唯物主義的痕跡,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了不徹底性,尤其是在那些與現實政治斗爭實踐聯系較為密切的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郎溪县| 汾西县| 高陵县| 察哈| 汶上县| 阳山县| 汶上县| 蕉岭县| 银川市| 万载县| 改则县| 额济纳旗| 冕宁县| 青铜峡市| 安溪县| 武山县| 中阳县| 来安县| 大足县| 普格县| 筠连县| 巫溪县| 柘城县| 马尔康县| 云南省| 江油市| 沅江市| 台江县| 顺平县| 高碑店市| 乐东| 白河县| 九寨沟县| 建瓯市| 专栏| 昌都县| 林甸县| 五台县| 浦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