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普列漢諾夫與唯物史觀

第三章 普列漢諾夫論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

普列漢諾夫在歷史唯物主義領域中的頭一個突出貢獻,是他系統而深入地考察了唯物史觀同以往歷史觀的原則區別和思想聯系,具體地闡明了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他對這一問題的探究是很有深度和頗具特色的,并以其豐碩的理論成果豐富了唯物主義發展史和唯物史觀的內容。貫穿于普列漢諾夫全部研究工作的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尤顯光彩,至今仍給人們以啟迪。

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頁。唯物史觀的創立也不例外。

誠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人類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既有一般唯物主義的傳統,又有辯證法的傳統,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唯心主義則占著完全的統治地位。但是,這種情形并不意味著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歷史觀領域里沒有任何積極的成果,沒有任何與唯物史觀接近的觀點或唯物史觀的思想萌芽。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致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寫道:“如果說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那么梯葉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國所有的歷史編纂學家則表明,人們已經在這方面作過努力,而摩爾根對同一觀點的發現表明,發現這一點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這一觀點必定被發現?!?img alt="同上書,第6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普列漢諾夫系統地發揮了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具體地論證了唯物史觀產生的必然性。他反復強調,馬克思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事實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觀念發展的產物。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包括了以前的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并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普列漢諾夫指出:為了理解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應該記住,直接先行于馬克思而出現的哲學和社會科學已經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676頁。。他在《唯物主義史論叢》《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黑格爾逝世60周年》《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卡·馬克思的哲學觀和社會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序言》《19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維·格·別林斯基》和《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一系列著作中,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觀、復辟時期法國歷史學家的歷史觀和黑格爾的歷史觀所做的系統考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做了廣泛的歷史分析與比較的基礎上。普列漢諾夫指出,唯物史觀的創立,既是對以往歷史觀領域中那些有價值的思想的批判繼承,又是“人類思想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最偉大的革命”《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507頁。。

普列漢諾夫對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考察,就其系統性、具體性和深刻性而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是屈指可數的。這是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寶庫中留下的一份珍貴遺產。

但是,長期以來,普列漢諾夫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評價。這是一件憾事。鑒于此種情況,就更有必要著重地對他在這一問題上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做一番介紹和探討。

一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

普列漢諾夫對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考察,首先追溯到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雖然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并沒有什么直接的理論聯系,但是它同以往以“天意”為歷史發展動力和社會命運主宰的神學歷史觀相比,是很大的進步,同時對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復辟時期法國歷史學家和黑格爾的歷史觀又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普列漢諾夫十分重視對法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研究。他要求哲學家們要像說明和批判法國唯物主義者的自然觀那樣,也對他們的歷史觀作出說明和批判。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是戰斗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德羅、拉·美特利、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他們在沖擊封建專制主義的斗爭中高舉戰斗唯物主義的大旗,對宗教神學和哲學唯心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這場斗爭,成了即將到來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導。

在歷史觀方面,法國唯物主義者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因,曾經做過有益的探討。他們提出了“人是環境的產物”這樣一個無論在當時和后來都頗有影響的重要命題。

法國唯物主義者從徹底的感覺主義出發,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看做是感覺的變形,認為人的一切感覺、表象、觀念和思想都是周圍環境的產物,是周圍環境對他們發生作用的結果。在他們看來,人及其一切觀念都是由周圍環境造成的。所謂環境,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法國唯物主義者所說的造成人的特性和意見的環境,主要指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自然環境。他們認為,人最初是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的。每一個人的智力和情感生來本沒有什么差別,剛剛離開母體的嬰兒,在打開生活門戶之際是毫無感情的,他們在搖籃里決無驕傲、慳吝、妒忌、野心、尊嚴、榮譽之感。那么,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感情、思想、品德、才能等千差萬別甚至相距甚遠呢?他們認為這是由周圍社會環境造成的。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便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思想、情感、才能和品德。

普列漢諾夫對于法國唯物主義者所提出的“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命題極為重視。他不僅認為這一命題包含著作為科學歷史觀萌芽的唯物主義因素,而且指出這一觀點“乃是法國唯物主義者許多革新要求的主要理論基礎”《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3頁。。因為按照法國唯物主義者的觀點,自然界是不會使人變善或變惡的,決定人們善或惡的是周圍的社會環境。既然人依賴于社會環境,人的全部性格和思想都是為社會環境決定的,那么人的缺點也是由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他們由此得出結論:要改變人的缺點,就必須首先改變造成人的缺點的社會環境。具體地說,在法國唯物主義者看來,要想改變當時法國社會中人們身上存在的愚昧、落后、專制、殘暴等違反理性原則的種種缺點,就必須首先改變造成這些缺點的封建專制制度。這樣,法國唯物主義者便從“人是環境的產物”這個命題出發,得出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的革命的結論。

普列漢諾夫指出,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的這個命題,在歷史觀的發展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如果任何人的思想都是為他的周圍環境所決定的,那么人們思想的發展也就必然為社會環境的發展亦即被社會關系的歷史所決定。假若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能從“人是環境的產物”這個觀點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就應該從研究人的觀念的歷史,轉到研究社會環境的歷史、社會關系的歷史,進而轉到研究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方面。但正是在這里,他們停步不前了。“法國唯物主義者接近了這個任務,然而非但沒有能夠解決它,而且甚至沒有能夠正確地提出來?!?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人是環境的產物”,但決定人及其意見的社會環境是什么呢?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主要是法律和執行法律的政治制度。例如,愛爾維修說:“造成各民族的不幸的,并不是人們的卑劣、邪惡和不正,而是他們的法律不完善?!薄胺稍斐梢磺小!边@樣,法律和政治制度就被他們夸大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墒牵玫姆珊驼沃贫扔质菑哪睦飦淼哪??他們認為這取決于人的“理性”。有好的理性就有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這里,人們的理性又被他們看做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但好的理性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他們說是教育的結果。只有教育才能幫助人們克服愚昧、偏見、無知、輕信、驚慌失措等。在法國唯物主義者看來,道德和政治災難的根源是人們的愚昧無知,而愚昧無知又是缺乏教育的結果。他們認為如果民眾是兇惡的,那是因為他們無知;如果他們的政府是愚蠢的,那是因為他們不善于發現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的真正原則;如果民眾進行的革命沒有根除道德的和社會的罪惡,那是因為他們缺乏知識;如果無知、迷惘、偏見等妨礙了人們去發現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真正原則,那顯然是錯誤意見支配了世界。因為不論無知、迷惘和偏見都不過是錯誤的意見。那么,怎樣才能清除無知、迷惘、偏見之類的錯誤意見呢?要依靠教育。他們認為只有進行完善的道德教育,改善人們的理性,國家才能改善自己的政體和法律。愛爾維修把教育看做是社會影響的全部總和,認為人完全依賴于教育。這樣,在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那里,歷史的動力就成了知識和教育,或者如他們自己所說是教育的發展和普及。這就是他們提出的“教育萬能”的主張。而法律、理性、教育等,通通都屬于社會意識亦即人們的“意見”范圍之內,所以不論是法國唯物主義者所主張的法律決定一切,還是理性或教育決定一切,實質上都是“意見”決定一切。于是,在法國唯物主義者那里便提出了一個同“人是環境的產物”完全相反的命題,即“意見支配世界”。這顯然是一個唯心主義的命題。

普列漢諾夫指出,這樣一來,法國唯物主義者就陷入了如下二律背反:一方面說人及其意見是環境的產物(即“人是環境的產物”),另一方面又說環境及其一切屬性又是意見的產物(即“意見支配世界”)。猶如“陸在鯨上,鯨在水上,水在陸上”,法國唯物主義者在他們無法解決的矛盾中轉來轉去,大兜其圈子。而只要這個矛盾得不到解決,就不可能對人類的思想史和社會形態史有正確的了解,也就不可能有社會科學。

究竟是環境決定人的觀念、意見呢,還是人的觀念、意見決定環境呢?這是必須進一步回答的問題。法國唯物主義者為了從上述二律背反中解脫出來,便不得不求助于“偉人”“天才”。愛爾維修說:“必須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壞法律?!薄耙恍﹤ゴ蟮木髟谀抢镎賳咎觳牛觳艅t召喚幸福。”這樣,法國唯物主義者又從“意見支配世界”的觀點進而得出了“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主義結論。由此可見,法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領域中最終還是背叛了他們自己在自然觀方面所堅持的唯物主義原則,又回到了被他們自己所批判過的唯心主義立場。這正是舊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集中表現。列寧在分析法國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時指出了它的這種不徹底性,說它“‘上半截’即在社會科學領域內保持著唯心主義,不懂得歷史唯物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頁。普列漢諾夫則說:“唯心主義在18世紀的一切歷史學說中的統治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至連當時的唯物主義者,在他們的歷史觀上也是極純粹的唯心主義者?!?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8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58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法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領域中為什么會陷入上述無法解決的矛盾而走向唯心主義呢?普列漢諾夫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辯證法。他指出,同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一樣,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一個無可爭辯的軟弱的方面,是幾乎完全沒有任何進化觀念;雖然狄德羅等人每每有一些可以為近代偉大的進化論者增光的天才見解,但是這些見解與他們的學說的本質并無聯系,只不過是些例外。他說,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除了少數很不重要的例外之外,都沒有發展觀點,無論是他們對自然界的看法還是對人類歷史的看法,“都有著這個根本的缺點”《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524頁。。正因為他們不懂得辯證法,所以他們無法弄清楚究竟是“意見”或“公共意見”造成“社會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造成“意見”或“公共意見”。對于不懂得辯證法的人來說,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普列漢諾夫的這個見解無疑是正確的,不懂得辯證法的確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一個極大弱點,它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也正表現在這里。然而,普列漢諾夫對于法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所做的分析是不夠全面的,主要表現在他沒有充分注意到法國哲學家在實踐觀點上的錯誤。事實上,法國唯物主義者之所以會在歷史觀方面陷入唯心主義,除了他們不懂得辯證法以外,還由于他們不了解社會實踐的作用。這兩個缺點是聯系在一起的。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人們的社會實踐乃是人們的意見同周圍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橋梁。只有社會實踐才能把人們的意見同周圍環境聯系起來,也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二者才能得到辯證的統一。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由于不懂得社會實踐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因而就必然把人的意見同周圍環境絕對地對立起來,沒法弄清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于社會之上。他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這里,馬克思批評的那種唯物主義學說,就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馬克思的這一著名論斷,深刻地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由于不懂得辯證法和不了解社會實踐的作用而陷入了形而上學機械論和歷史唯心主義。普列漢諾夫在分析法國唯物主義者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原因時,只強調了他們不懂辯證法的一面,而對于他們不了解社會實踐的作用這一錯誤有所忽視,這顯然是一個缺陷。

普列漢諾夫在評價法國唯物主義者關于“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世界”這兩個命題時曾經指出,這兩個命題都有其相對合理的一面。這是因為:一方面,社會環境對于人及其意見確有決定作用。人們的意見為什么在這個時代是這樣的,而在另一個時代又是另一個樣子,為什么相互對立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會有截然相反的意見,這個問題從意見本身是無法說明的,只有用社會環境來解釋。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另一方面,人們的意見又確乎對于人們改造周圍環境的活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它可以支配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也未嘗不可以說“意見支配世界”。法國唯物主義者的錯誤不在于他們看到了環境對于人的意見的決定作用和人的意見對周圍環境的支配作用,而在于他們把這兩個命題絕對地對立起來。當他們論證“人是環境的產物”時,片面地認為環境就是一切,忽視和抹殺了人的意見對環境的作用,忽視和抹殺了人的能動作用;當他們論證“意見支配世界”時,又極端地夸大了意見的作用,宣布社會環境決定于人們的意見,意見是社會環境的變遷的最后動因。這樣一來,他們便深深地陷入了無法克服的矛盾之中。

普列漢諾夫揭露了法國唯物主義者歷史觀中的上述二律背反,但并沒有對它簡單地加以否定,而是公正地指出法國唯物主義者歷史哲學中的這一矛盾,在歷史觀的發展史上曾有過一定的積極影響。普列漢諾夫認為,在人類認識史上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出現。一類矛盾毫無積極意義,而另一類矛盾則不僅不會窒息人們的思想,不僅不阻滯它的發展,反而會推動人們的思想前進。他說這類矛盾對于推動人們思想向前發展,有時表現得那樣有力,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比“最嚴整的理論還要有效”,正如黑格爾所說,“矛盾引導前進”。在普列漢諾夫看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矛盾正是屬于這類矛盾”。《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5—576頁。這就是說,盡管法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方面陷入了唯心主義,但他們所提出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樣一個重要問題,對于后人是頗有啟發的。

在人的意見和社會環境之間,無疑存在著相互作用。但是,對社會生活的科學研究卻不能僅僅停留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上,因為承認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還遠遠不能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因。所以,普列漢諾夫說:為了弄清社會發展的最后動因,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應該要超越于互相作用的觀點之上,如果可能的話,應該發現那決定社會環境發展和意見發展的因素。19世紀社會科學的任務就是在發現這個因素”同上書,第578頁。

普列漢諾夫注意到了在法國唯物主義者當中,有人曾經試圖發現那個既決定社會環境,又決定人的意見的因素。此人就是愛爾維修。愛爾維修認為知識的發展是服從于某種規律的,因而他斷定存在著某種知識所依賴的隱蔽的未知因素,它決定著人類社會和智慧的發展。這種隱蔽的未知因素究竟是什么呢?他說是人類的肉體“需要”。普列漢諾夫指出,愛爾維修的這個“嘗試”沒有獲得成功。因為他并沒有真正找到那個既決定人的意見、智慧,又決定社會環境的因素。同樣是“需要”,人和動物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動物不生產,它們只是占有自然界所生產的各種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肉體需要,而人卻通過勞動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同時,人類的需要又是不斷變化的,這種情形,從需要本身顯然無法得到解釋。所以普列漢諾夫指出:“嚴格說來,應當考察的并不是人的需要,而是滿足這些需要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徑?!?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6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普列漢諾夫所說的滿足人類需要的“手段和途徑”不是別的,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

盡管愛爾維修的上述嘗試歸于失敗,但普列漢諾夫對他在這一問題上所做的“極有興味的至今尚未得到充分估價的嘗試”卻給以應有的肯定。他指出這個嘗試啟迪著后人的思想,它“宛如一個給那些愿意繼續法國唯物主義者事業的下世紀的思想家們的遺囑”《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9頁。。

法國唯物主義者所說的意見支配世界,實際上是指人的理性支配世界。普列漢諾夫指出,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訴諸“理性”,把人的“理性”看做歷史運動的最后原因,但是,正是這個抽象的“理性”,由于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騷亂”而破滅了。法國大革命的現實向人們表明:人類的歷史運動服從于當時他們自己所不知道的但又無法抗拒的某些隱蔽的力量的作用。每當理性的力量同這些隱蔽的力量發生矛盾時,它就被無情地摧毀。在這些力量的面前,理性的靈光黯然失色了。于是,研究與探索這些隱蔽力量,尋找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因,便成了19世紀思想家們的一個重要目標。

二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

繼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考察之后,普列漢諾夫又對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明確指出,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歷史觀領域里提出了一些包含唯物主義思想的見解,這些見解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材料。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障肷鐣髁x學說反映了尚未成熟的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對資本主義制度丑惡現象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反映了他們要求擺脫資本主義制度和向往美好未來的愿望。普列漢諾夫認為,這些偉大的空想主義者都是一些很有天才的人物,“他們向前推進了當時完全站在空想主義觀點上的社會科學”。[俄]普列漢諾夫:《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王蔭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89頁。

在歷史觀方面,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繼承了法國唯物主義者“意見支配世界”的原則。他們對人類社會歷史的考察,總的說來也是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的?!霸谶@一點上他們和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沒有任何區別?!?img alt="[俄]普列漢諾夫:《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王蔭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但是,普列漢諾夫看到了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對于從法國哲學家那里繼承的歷史理論有時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發現了他們想擺脫其法國前輩們的唯心主義觀點的狹窄圈子和想立足于更現實的基礎上的意圖。普列漢諾夫認為,這是一個明顯的矛盾,反映了他們在歷史觀方面的明顯進步;這個矛盾,在他們關于社會歷史問題的一些論斷中經常表現出來:一些在唯物主義意義上解釋的事實,忽然得到了完全是唯心主義的說明;反之,在一些唯心主義的解釋中又經常夾雜著唯物主義的說法。

在考察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觀時,普列漢諾夫著重解剖了它的杰出代表圣西門的歷史理論。他指出,圣西門的歷史觀在以下三個方面比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有所前進。

(一)圣西門承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客觀規律性可循的。他曾經試圖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社會科學的基礎。在他看來,社會科學可能而且應當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的科學。他把這種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的社會科學稱做“社會物理學”。

怎樣才能建立起這樣的社會科學呢?圣西門認為,要建立這樣的社會科學,必須使它具備科學的基礎,這就應當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是雜亂無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積,而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哲學家、社會科學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揭示這些規律。那么,怎樣才能發現歷史運動的規律呢?他說,要發現歷史的規律就必須了解人類的過去。為此,圣西門研究了自羅馬帝國衰亡以來的西歐歷史。

普列漢諾夫認為,同法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相比,圣西門關于人類歷史具有客觀規律性的觀點是一大進步。他說:“法國啟蒙學者,常常把人類歷史看做是或多或少幸福地造成的偶然性,而圣西門首先在歷史中找尋規律性?!?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9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普列漢諾夫還看到了圣西門的這一觀點對后世產生的重大影響。他說,圣西門肯定社會歷史有客觀規律可循的思想,是“如何新穎和廣大”,以至于使他的學生梯葉里能夠在法國史的研究上幾乎完成了“整個的革命”。

(二)圣西門在歷史研究中接觸到了所有制對社會政治制度的決定作用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他認為政府的形式不是本質,確立所有制才是問題的本質。這種所有制是社會大廈的基石。圣西門說的所有制實際上指的是社會財產關系。

為什么社會財產關系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圣西門說,答案應該到產業發展的需要中去找。他指出,15世紀以前的歐洲,農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貴族占有土地,在經濟上居于支配地位,因而也就掌握著政權。后來,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在經濟上占據了支配的地位,于是,他們就要求把政權從貴族手中奪取過來。普列漢諾夫對圣西門的這一觀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圣西門這種用經濟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的觀點,比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顯然要高明得多。他在《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寫道:“應該指出,圣西門較之他同時代的歷史專家更深地探究了歐洲社會內部發展的動力?!薄凹偃缣萑~里、米涅及基佐都指出了財產關系是整個社會制度的基礎,那么,圣西門首先異常鮮明地照明了新歐洲這些關系的歷史。”《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97頁。普列漢諾夫指出,圣西門這一思想的邏輯發展,本來應該引導他得出生產的規律實質上是最終決定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結論,然而正是在這里,他止步了?!坝行┑胤剿坪踅咏@個思想,可是只是有些地方,只是接近。”同上。然而卻始終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三)圣西門還看到了階級斗爭對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肯定階級斗爭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圣西門認為,15世紀以來的西歐歷史是廠主反對封建貴族的長期斗爭的歷史,而廠主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是兩個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的斗爭,法國大革命不過是這個斗爭的“插曲”。對于圣西門的這個觀點,普列漢諾夫極為欣賞。他說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對于階級斗爭在西歐社會現代歷史中的作用,投射了極其明亮的光芒,從而為科學地說明社會現象作了準備”《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40頁。。圣西門還進一步指出,法國大革命不僅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階級的斗爭,也是無產階級同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恩格斯對此有很高的評價。他說:“這在1802年是極為天才的發現?!?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普列漢諾夫考察了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歷史觀領域中的上述貢獻之后指出,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說明圣西門等人的歷史理論比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已經前進得很遠了。在他們那里,不是什么“意見支配世界”,而是社會利益,更確切地說是階級的利益和這些利益的對立所引起的社會斗爭支配著世界,決定著歷史的進程。同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相比,這當然是相當大的進步。

在充分肯定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歷史觀方面的進步和貢獻的同時,普列漢諾夫明確指出了他們的局限性。他說,由于空想社會主義者沒有擺脫唯心史觀的束縛,因而“他們沒有想進一步研究那些在解釋歷史時的唯物主義因素,這些因素在他們的學說中無疑是很多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303頁。。圣西門等人雖然承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性,也看到了財產關系和階級斗爭對于社會生活和歷史運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他們那里,社會進步的基礎并不是社會物質生產和階級斗爭,而是理性和理性的進步。在圣西門看來,研究人類歷史就是要研究“人類理性進化的整個歷史”。既然理性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那么具有高度理性的人也就必定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的作用。他們確信“社會的命運決定于社會成員對某個改革家提出的社會改組計劃的‘意見’,即決定于他們的看法”同上。。例如圣西門就認為法國居民雖然是一種物質力量,但是他們只有依靠有天才的人才能使社會關系得到改造??障肷鐣髁x者既然把人類社會今后的全部歷史和社會進步歸結為宣傳和實行他們所提出的社會改革計劃,那么他們就必然用唯心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他們不僅不承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決定人們的思想過程,相反,卻把人們的思想過程看做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因。這樣,他們便重復了法國唯物主義者“意見支配世界”的錯誤,深深地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

普列漢諾夫指出,乍一看來,說圣西門的歷史觀是純粹的唯心主義似乎很難理解,因為他的確承認人們的財產關系是社會制度的基礎,認為財產關系制約著政治關系。但是,只要一觸及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其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本質就立即顯露出來了。在圣西門看來,財產關系是由人們的感情、觀念所引起的,它決定于人們的本性。這就是說,空想社會主義者不是以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為依據去說明歷史,而是訴諸人們的感情和理智,一句話,訴諸人性。所以普列漢諾夫說:“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觀點,正如當時所有社會科學的觀點一樣,乃是人性論的觀點。”[俄]普列漢諾夫:《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王蔭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26頁。

他們宣稱他們的哲學是“建立在用新的觀點來理解人類本性的基礎上”的。他們無論在評價現存社會的秩序或設計新社會組織時,都把人的本性當做一成不變的標準。由此可見,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歷史觀方面仍然同法國唯物主義者一樣,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在解剖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觀時,普列漢諾夫提出了一個頗為深刻的見解。他認為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堅定地站在歷史的觀點上的那種本領”。《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536頁。在他看來,空想社會主義的學說雖然在某些方面也閃耀著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然而其辯證發展的思想卻是不徹底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企圖尋找和確立一種永恒的完善的立法和社會制度,正是他們缺乏歷史觀點和辯證思維的突出表現。因為承認一種立法和社會制度是最完善的永恒的,就無疑否定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反過來說,如果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任何事物都會在發展進程中自己否定自己,那么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什么對于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來說是最完善的永恒的社會制度。普列漢諾夫說得好,“辯證的思維排斥了任何烏托邦”《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654頁。。

盡管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然而如上所述,他們卻提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思想,在歷史觀的發展史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普列漢諾夫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歷史功績和積極影響。他指出圣西門歷史哲學中的上述積極因素和有價值的思想,對復辟時代歷史學家特別是梯葉里有很大的影響。圣西門把自己的歷史觀點傳給了他的義子梯葉里,并對這位卓越的法國歷史學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無論是梯葉里還是米涅、基佐以及這一派所有的歷史學家,“他們所抱的歷史觀點都正是圣西門首先有系統地加以宣傳的那些歷史觀點”。這些歷史觀點后來成了馬克思制定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要材料”《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615—616頁。。這就清楚地說明,如同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主義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理論來源一樣,他們歷史觀中的合理思想也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理論來源。

三 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的歷史哲學與唯物史觀

對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歷史觀的深入考察,是普列漢諾夫論述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復辟時代的法國歷史學家,是指1815年拿破侖百日政變失敗、波旁王朝復辟到1830年七月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這個時期的法國歷史學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梯葉里、米涅和基佐。

普列漢諾夫認為,在歷史觀方面,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繼承了法國唯物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許多重要觀點,同時又在某些方面較他們的前輩有所前進。

(一)他們在歷史研究中看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普列漢諾夫認為這是一個極為重大的結果,值得把它記在心中。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把歷史的動因歸結于個人自覺的活動。這種歷史哲學“只知道個人、偉大人物,——群眾、人民對它說來幾乎是不存在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736頁。。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所“毅然反對的正是這種觀點”同上書,第352頁。。他們尖銳地批評了以往的歷史學家“總是頑強地不承認人民群眾有首創精神”的錯誤,主張歷史學家在歷史的研究中應當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普列漢諾夫認為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的這一觀點是法國唯物主義者歷史觀點的“反題”。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為什么能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給以重視呢?普列漢諾夫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復辟時代歷史學家接受了法國大革命的強烈影響。梯葉里、基佐、米涅雖然沒有親身參加到這個大革命的洪流中去,但他們在復辟時代人們記憶猶新的驚天動地的法國大革命中,看到了人民群眾所顯示出來的巨大作用。這種作用向歷史學家們表明,不能設想歷史是一些偉大人物一手造成的,革命是人民群眾的事情。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在法國大革命的強烈影響下,“歷史學家不再研究偉大人物的一舉一動,而開始希望研究人民的歷史”。《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736頁。這是他們在歷史觀上的一個重大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普列漢諾夫也看到了在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的心目中,人民群眾主要指的是資產階級。他們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熱烈贊助過資產階級對世俗貴族及宗教貴族進行的斗爭,同樣也贊助過資產階級打破新興無產階級要求的企圖”。同上書,第353頁。這正是他們的階級局限性在歷史觀上的反映。

(二)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對于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很重視。其基本觀點與空想社會主義者大致相同,但又有所前進,主要表現在他們試圖探究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

如上所述,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墒?,廣大群眾為什么要創造歷史呢?換句話說,當群眾從事創造歷史的活動時,他們所抱的目的是什么呢?梯葉里回答說: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他說,你想知道是誰創立了某種制度,是誰發起了某一社會事業嗎?你就應當弄清楚實際上是誰需要這種制度和事業。也就是說,群眾是根據自己的利益行事的,利益是一切社會制度和事業的源泉。普列漢諾夫很重視這一觀點。他指出,按照這種意見,人們就不難理解當某種制度違反群眾利益的時候,群眾就會起來反對這個制度,而敵視人民群眾的制度總是對特權階級有利的,所以反對這一制度的斗爭也就成了反對特權階級的斗爭。

在梯葉里的筆下,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被當做第三等級反對貴族的斗爭來描寫的。米涅的《法國革命史》,更清楚地表明了他對法國階級斗爭的歷史意義有多么明確的認識。他認為各個政黨之間的斗爭不過是表現了各階級之間利益的矛盾。這里,他們已經接觸到了經濟利益的對立是階級斗爭的根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階級斗爭與經濟利益的關系。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是從社會各階級的“現實的利益”的觀點上去考察階級斗爭的,這一觀點在他們的歷史哲學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普列漢諾夫進一步指出,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們不僅看到了敵對階級經濟利益的斗爭決定著社會政治領域的歷史進程,而且指出這一斗爭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面。例如梯葉里在論述17世紀英國的宗教斗爭時就認為英國人的宗教信仰決定于他們的經濟地位,一般地說站在臣民行列里的人大都是長老會派,而站在對立陣營中的封建貴族和國王則是主教和教皇的擁護者。可見,較之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已經前進得很遠了。從前法國唯物主義者斷言“意見支配世界”,法國歷史學家則認為,“意見”,甚至在宗教方面,都受著階級斗爭的規定和制約。

(三)法國歷史學家還看到了財產關系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統治思想的深刻基礎。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了“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命題。但社會環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社會環境變化發展的規律又是怎樣的呢?他們未能作出正確的回答。這就給復辟時期法國歷史學家提出了一個任務:對于決定人及其意見的社會環境進行探討。普列漢諾夫非常重視他們的研究成果,認為他們得出了一個對于歷史科學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結論,即社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根源于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又是為所有權的狀況決定的。

普列漢諾夫指出,如果說從前的許多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是以政治制度來解釋歷史的,那么復辟時代的法國歷史學家則以公民生活、財產關系來解釋政治制度?;艟褪沁@樣做的。在他看來,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后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一切民族那里,公民生活是和土地關系密切聯系著的。因此,對于他們的土地關系的研究,就應該先于對公民生活的研究也就是說,為了理解這些民族的社會政治制度,必須研究其社會生活中不同階層的相互關系。而為了了解這些不同的社會階層,就應該知道其土地關系的性質。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對社會環境作分析時,看到了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社會風習與政治制度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并不滿足于這種相互作用的觀點。他們認為,一個國家、民族的風習與政治制度之間無疑是相互影響的,但二者歸根到底都為第三個更為深刻的因素所決定。這個因素就是人們的公民生活,人們的財產關系。在他們看來,歷史學家只有注意研究這種公民生活、財產關系,才能提供理解歷史事變的鑰匙。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見解。普列漢諾夫對法國歷史學家的這一思想的評價極高。他甚至說法國歷史學家的這一觀點“同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沒有多大區別”《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547頁。。這樣的評價雖未免失之過分,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法國歷史學家的歷史觀同他們的前輩相比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已經注意考察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所長期糾纏不清的問題。

可是,社會財產關系,所有制狀況又是由什么決定的?換言之,財產關系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這是擺在法國歷史學家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普列漢諾夫指出,這個問題如能得到正確解決,就可以找到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因,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正是在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面前,法國歷史學家無能為力了。他們不了解生產關系是社會財產關系的基礎,財產關系則是生產關系的法律表現,更不了解決定生產關系的是生產力的狀況。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關于財產關系的來源這一問題,作為一個嚴格地和確切地提出的科學問題,在基佐的頭腦中甚至還沒有發生。”《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88頁。

普列漢諾夫指出,面對財產關系的起源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法國歷史學家不得不求援于“征服”,即用“征服”來解釋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他們認為財產關系是由“征服”引起的,它的基礎是“征服”。由于征服,一個民族占有了另一個民族的財產,一些居民占有了另一些居民的財產,于是便產生了財產關系上的不平等??墒牵S著他們這種對財產關系起源的解釋,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征服”是由什么決定的?法國歷史學家回答說:“征服”決定于人們的“實際利益”。那么,人們的“實際利益”又決定于什么呢?他們回答說:決定于財產關系。這樣,法國歷史學家就一方面說財產關系起源于“征服”,另一方面又說“征服”是為了一定的“實際利益”,而這種“實際利益”竟又是由財產關系決定的。結果還是在兜圈子:用征服來解釋財產關系,又用財產關系去說明征服。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法國歷史學家企圖用征服去解釋財產關系,不僅無法正確說明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還引出了另外的麻煩,這就是為什么征服的社會結果恰恰是這樣的而不是別樣的呢?如果說這是由彼此沖突的各個民族社會制度的差別決定的,那等于什么也沒有說,因為仍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東西決定其社會制度;如果說這是由從前的某個征服來決定的,這無疑是用征服來解釋征服,其結果還是陷入了循環論證的圈子。這說明,對于征服所產生的社會結果,亦即為什么在一定時期內的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所建立的所有制,恰恰是這樣的而不是另一種樣子,是無法從征服本身得到解釋的;在征服的背后,還有更為深刻的原因。普列漢諾夫說,在這個問題面前,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研究必將得出一個結論:在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中有一個未知的原因,“它不僅不為征服所制約而且它本身制約著征服的后果,甚至常常也許永遠制約著征服本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89頁。

面對著財產關系的來源這樣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都會如基佐一樣,以或多或少機智地引用‘人的天性’來擺脫困難”。同上書,第590頁。

他們認為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征服欲”“統治欲”。這種天生的征服欲、統治欲,便是產生人類社會生活中征服現象的根源。但是如果人的天性是變化的,那就首先應當說明它變化的原因;如果人的天性是不變的,它就不能解釋歷史的變化,因為用不變的東西去說明變化的事物是行不通的。這樣一來,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企圖用人的天性即人性去解釋財產關系的起源,非但無法擺脫他們面臨的困難,反而在兜了一個大圈子之后,又回到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意見支配世界”的唯心主義出發點。所以,普列漢諾夫說:“把‘人的天性’,看做一切法權、道德、政治、經濟領域內 ‘棘手事件’的最高裁判者的觀點,19世紀的著作家完全是從上世紀的啟蒙學者那里繼承來的?!?img alt="同上書,第590—59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綜上可見,法國歷史學家雖然力圖用“實際利益”“經濟狀況”“財產關系”來說明政治制度、階級斗爭、宗教斗爭等社會現象,然而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都沒有真正解決“經濟狀況”即“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而只要這一問題得不到科學的說明,對于社會歷史的研究就仍然沒有真正的科學基礎。

對法國歷史學家的歷史觀作了上述透徹的剖析之后,普列漢諾夫得出了如下結論:從本質上說,復辟時代的法國歷史學家們的歷史觀仍然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但是同前輩相比,他們又前進了一大步。在歷史哲學領域里,他們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思想,特別是看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試圖揭示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和重視財產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等,這些思想都包含著唯物史觀的萌芽。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科學唯物史觀時,曾經利用過“復辟時代的法國歷史學家所積累的理論材料”《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56頁。。

四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與唯物史觀

對于馬克思以前的歷史觀,普列漢諾夫評價最高的當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他對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在人類思想史上的重大貢獻和局限性,特別是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對唯物史觀創立的重要影響所作的深刻剖析,是他關于唯物史觀理論來源論述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哲學,是徹底的唯心主義的一元論。黑格爾認為“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歸根到底亦即“絕對精神”是一切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觀點、倫理觀點、道德狀況等的決定者,是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力。這表明,黑格爾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但是,黑格爾在歷史哲學領域中提出了許多合理思想和精辟見解。這些思想和見解不僅對于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于唯物史觀的創立有著重要的價值。

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黑格爾是“第一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系的人,盡管他的歷史哲學中的許多東西現在在我們看來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輩,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對歷史作總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觀點的宏偉,就是在今天也還值得欽佩?!?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恩格斯把黑格爾的歷史觀譽為“宏偉的”“劃時代的歷史觀”,并且指出“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的理論前提”同上。。列寧在《哲學筆記》中也多次指出黑格爾的某些關于社會歷史問題的見解,“接近歷史唯物主義”《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頁。, “已經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48頁。。普列漢諾夫完全贊同并系統地發揮了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具體地論證了黑格爾的歷史觀對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立所產生的不可低估的理論影響。

普列漢諾夫說,黑格爾每次敘述到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偉大民族時,都顯示出了他的知識的全面性和深入的洞察力,作出了真正光輝而有教益的論述。黑格爾的這些論述,會使你“幾乎忘記了你是在同一個唯心主義者打交道”,而“甘愿承認他確實是‘按照歷史的真象去對待歷史’”,承認他“嚴格遵守他自己的規則:‘堅守歷史主義的、經驗的基地’”《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78頁。。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他無意中和不自覺地送給唯物主義的貢物”《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509頁。

那么,黑格爾歷史哲學的主要貢獻是什么呢?它對唯物史觀創立的影響又表現在哪里呢?

普列漢諾夫指出,黑格爾歷史哲學的首要貢獻和它對唯物史觀創立的最大影響,是他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待歷史。黑格爾在歷史哲學、法哲學、宗教哲學、哲學史、美學等所有這些不同的歷史領域中,都力求找出貫穿其中的“發展線索”。黑格爾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首先決定于他對一切社會科學的現象是從生成的過程的觀點、即從這些現象的發生和消滅的觀點去觀察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71頁。

普列漢諾夫將黑格爾的歷史觀同他的前輩們的歷史觀作了一番比較之后向人們指出:18世紀唯物主義在歷史觀方面的一個無可爭辯的軟弱的方面,如同它對待自然界一樣,是幾乎完全沒有任何進化的觀點即發展的觀點。每當這些哲學家遇到自然界和歷史的發展問題時,便暴露出了他們“驚人的薄弱”;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觀中雖然包含著某些辯證法思想,但是由于他們追求一種對于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都是最好的社會制度,而暴露了他們“沒有堅定地站在歷史觀點上的那種本領”;黑格爾則不同,他在歷史觀領域中堅持了運動和發展的觀點,是一個用發展觀點去考察一切社會現象的辯證論者。這正是黑格爾的歷史觀比前人高明之處。

從發展的觀點出發,黑格爾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服從于一定的規律的;歷史人物的表面動機和真實動機都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在這些動機的背后,還有應當而且必須加以探究的動力。在黑格爾以前,許多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往往以偶然性來解釋社會歷史現象,說明社會歷史的發展,因而把社會歷史看做是許許多多偶然現象的堆砌。如前所述,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雖然提出了“人是環境的產物”這一包含著唯物主義因素的命題,然而他們在對社會環境作解釋時又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意見支配世界?!彼麄冋J為人的意識的活動乃是一種自由的活動,它排斥任何必然性。這樣一來,在他們的心目中,社會歷史便成了被無數偶然現象所支配的雜亂無章的混合體,同法國唯物主義者的觀點相反,黑格爾不是把人的“意見”“理性”“動機”視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把社會歷史的發展看做無數偶然現象的堆砌,而是著力于透過人的“意見”“理性”“動機”,去尋找紛紜繁雜的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發現歷史運動的規律性。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從前的“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們’把人類歷史只看成或多或少的賢明有德的人和多數很不賢明很不道德的人的有意識的行為。辯證唯心主義是在初看之下只表現無秩序的偶然現象、只表現一場個人情感和個人意圖的無止境的斗爭的地方,理解到有一種必然性存在”《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43頁。。在黑格爾看來,歷史發展的動力和規律,不在人們的“意見”“理性”“動機”之中,也不在“人性”之中,而在它們之外。他不僅力求揭示歷史運動的規律性,并且到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力量中去找尋對歷史運動的解釋。普列漢諾夫認為,黑格爾的這些思想是極其深刻的。它無疑是歷史觀領域中的一個巨大進步,無論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是從黑格爾學派中產生了一些思想家和研究者,“他們給宗教、美學、法權、政治經濟學、歷史、哲學等等的研究以完全新的面貌”,在所有這些領域中,“沒有一個杰出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發展上及對自己科學的新觀點上不是獲益于黑格爾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643頁。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之所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根本之點就在于此。

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這一重大的積極成果,對于唯物史觀的創立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恩格斯曾經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在現代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上的特別應用,只有借助于辯證法才有可能。”《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6頁。普列漢諾夫也說過:“對歷史作唯物主義的解釋,要以辯證的思維方法為前提?!鞭q證的方法是科學唯物主義從德國哲學的遺產中獲得的一項“最主要的科學工具”《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94頁。。

然而,黑格爾畢竟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辯證論者。他雖然承認歷史是辯證發展的,但并沒有從歷史運動的內部去找尋歷史發展的動力,而是在歷史之外,即在“世界精神”“民族精神”歸根到底在“絕對觀念”中找到了所謂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又把它“輸入”到歷史中去。所以從本質上說,他的歷史觀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一般地說,黑格爾并不否定“理性”這一概念,但他所講的“理性”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所講的“理性”是不同的。普列漢諾夫在考察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時看到了這個區別。他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一書中指出:按照黑格爾這位偉大思想家的觀點,歷史不過是普遍精神在時間中的發展。在他看來,歷史哲學就是依照理性來考察歷史。它按照事實本身的樣子來看待事實,它加給事實的唯一思想就是“理性支配世界”。普列漢諾夫說,這無疑會使人們想起認為意見或理性支配世界的18世紀法國哲學家。但是黑格爾對這個思想的理解卻完全不同?!霸诤诟駹柨磥?,支配歷史過程的理性是不自覺的理性,——不外是支配歷史運動的規律的總合。至于說到18世紀法國哲學家認為是歷史運動動力的人的思想、意見,黑格爾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把它們看做是生活方式,換言之,社會制度決定的?!?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74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在黑格爾看來,支配人類歷史的“理性”,既不是個別人頭腦中的“理性”,也不是什么“公共意見”,而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之外和歷史運動之外的某種客觀的“理性”,他把這種支配歷史的理性稱做規律。普列漢諾夫進一步指出,黑格爾所說的支配歷史運動的客觀存在的理性或規律,就是他的“絕對觀念”。他說:“在黑格爾看來,絕對觀念的發展是整個世界發展的基礎。最后說來,他對全部人類歷史也是用這一觀念的發展來解釋的。但是這一絕對觀念又是什么呢?這一點費爾巴哈就曾很好地指出:——這只是思維之人格化的過程。原來,一般的世界發展,尤其是歷史的發展,可以由人類思維的規律來解釋,換言之,歷史可以由邏輯來解釋?!?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43—4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也就是說,在黑格爾那里,“絕對觀念”無非是人類思維過程的抽象。既然如此,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絕對觀念”的邏輯特性就成了歷史運動的根本原因。用觀念的發展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用邏輯解釋歷史,這就是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之所在。這樣,黑格爾就“扔掉歷史的基礎,并自愿地使自己根本不可能找到歷史運動的真正原因”《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08頁。。普列漢諾夫形象地指出,這就無異于從前門趕出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所推崇的“理性”,而又悄悄地從后門把它請了進來,只不過給它換上了德國哲學的肅穆端莊的服裝。

盡管如此,黑格爾關于人類社會辯證發展的思想和在人的頭腦之外去找尋社會發展動力和規律的思想,對于唯物史觀的創立還是有一定意義的。黑格爾歷史哲學的教訓也給人們以啟迪,它說明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既不能從人的頭腦中去尋找,也不能從什么“絕對觀念”中去尋找,而必須從歷史自身的矛盾運動中去尋找。普列漢諾夫說:“歷史的運動,只有當它不用邏輯,而用社會關系的發展,主要是經濟關系的發展來加以解釋的時候,才變成可以理解的。”“為了給科學地解釋社會——歷史過程鋪好一條正確的直路,研究工作者們必須與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訣別,而轉變到唯物主義的觀點上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這樣做的?!?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4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黑格爾在歷史觀方面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力圖用社會財產關系去解釋社會現象,說明歷史過程。在這一點上,他同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的觀點有某些共同之處,但又有所前進。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曾經把社會歷史的動力歸結為人的“意見”或“公共意見”。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復辟時代的法國歷史學家不滿意這樣的解釋,主張用人們的財產關系、經濟狀況說明歷史的發展。但是,不論是法國唯物主義者還是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家,他們都在人的“意見”與“環境”或“財產關系”與“人的天性”之間兜圈子,都停留在“意見”與“環境”、“財產關系”與“人的天性”之間的“相互作用”上。黑格爾不滿意僅僅用“相互作用”的觀點去看問題。他認為,要想真正認識社會生活和了解歷史。就必須超出“相互作用”的觀點,找出那個既決定人的意見又決定社會環境、既決定“財產關系”又決定“人的本性”的“第三者”。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辯證唯心主義越過了形而上學家不能越過的這道界限。它把相互作用關系的兩方面不看成‘直接給予’的,而看成‘一個第三者’、更高者的兩個環節,這個更高的第三者就是‘概念’?!?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4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在黑格爾那里,這個“第三者”或“更高者”就是“概念”,即“絕對觀念”或曰“絕對精神”。他認為“絕對精神”的邏輯運動產生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人類社會歷史的各個發展階段不過是“絕對精神”邏輯運動的體現。這當然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義觀點。

可是,當黑格爾用“絕對精神”去解釋和說明歷史理所當然地遇到困難時,他便不得不暫時背離自己的唯心主義觀點,試圖以“財產關系”去解釋某些社會現象和說明歷史。普列漢諾夫指出,黑格爾雖然肯定地認為絕對觀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后動力,但是“好像連他自己對于那種據說由概念灌注在人類歷史上的光明,也是不很滿意的。他感覺到不得不降落到穩固的基地上,來仔細研究社會關系”《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51頁。。他又說,當黑格爾用絕對觀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時候,“似乎又感到這空洞的‘動因’軟弱無力,于是出乎意外地又轉向現實的社會關系,從其中尋找對某一歷史現象的答案”。《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792—793頁。普列漢諾夫的這些論斷,深刻地揭露了黑格爾歷史哲學中所包含的矛盾:當黑格爾一般地說明歷史發展的動力時,他總是搬出“絕對精神”這個法寶;而當他面對具體的社會現象,需要對它作出說明和解釋的時候,便不得不從“絕對精神”這神話般的虛無縹緲的境界降到社會關系、財產關系的現實基地上來。矛盾!但是事實。

例如,關于某一國家的憲法和道德風習,究竟是憲法依賴于道德風習呢,還是道德風習依賴于憲法呢?黑格爾認為道德風習無疑會影響憲法,憲法也無疑會影響道德風習,但只承認二者的相互作用,什么問題也沒有解決。必須看到二者都是某個“第三者”即某種特殊力量的結果。這種特殊力量,既決定影響憲法的道德風習,又決定影響道德風習的憲法。那么這個“第三者”究竟是什么呢?黑格爾說是“市民社會”即社會制度,它是各民族社會生活各種現象的基礎。黑格爾在對社會生活的某些現象作解釋時,非常重視“市民社會”的作用。他在分析斯巴達衰落的原因時指出是財產狀況的極端不平等。他在對國家作解釋時指出,國家作為政治組織是由財產的不平等和窮人反對富人的斗爭而產生的。他還說家庭的產生也同原始民族的經濟發展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他認為古希臘城市內部各黨派之間的斗爭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古希臘社會經濟矛盾的表現,如此等等。不難看出,在這里,黑格爾是力圖用社會制度、財產關系去說明歷史事變的原因和解釋歷史過程的。所以,普列漢諾夫指出: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上的“不變的手法”是“開始幾句援引絕對理念的屬性的模糊的話”,接著展開的便是對他所論述的特定民族“財產關系性質和發展的”令人心服的分析。《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666頁。他說:黑格爾“常常不得不從蒙朧不清的唯心主義的峰頂降落到經濟關系的具體的基地上來”同上書,第488頁。。每當他用唯心主義觀點去解釋社會歷史碰到無法克服的困難時,他便不得不乞援于社會關系,而每當他求助于經濟關系的時候,經濟關系就能使他從被唯心主義拖入的暗礁處脫離開來。在這種情形下,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哲學,“卻向我們暗中指出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82頁。或者說“一位最偉大的唯心主義者似乎抱定目的要為唯物主義掃清道路”同上書,第483頁。。黑格爾是十分蔑視唯物主義哲學的。他常常說“唯心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真理”。但是事實證明,凡是在唯心主義無能為力的時候和地方,他便不得不求助于唯物主義。普列漢諾夫說,這就無異于承認唯心主義的貧乏,默認了“唯物主義乃是唯心主義的真理”。

普列漢諾夫認為,黑格爾用財產關系說明歷史的思想,已經包含著唯物史觀的萌芽或接近了唯物史觀。他的這些合理思想為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材料。

黑格爾雖然力圖用財產關系去說明社會現象和歷史過程,然而他仍未解決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而且,一碰到這個問題,他就像普列漢諾夫所說的那樣,不得不違背自己曾經闡明的那些正確觀點,“把觀念的邏輯特性說成是歷史運動的根本原因”。黑格爾認為財產關系決定于某種“更高級的”東西,而這種“更高級的”東西應該到民族精神的本性中去尋求。正是在這里亦即在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上,進一步暴露了他的歷史哲學的唯心主義本質。普列漢諾夫指出:“黑格爾對于整個世界歷史的觀點是浸透著最精巧的唯心主義的?!?img alt="同上書,第47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這是一個切中要害的論斷。

黑格爾雖然提出了尋找歷史運動的真正動力的任務,但由于他在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上走進了唯心主義的死胡同,這個任務他自己終始未能完成。在他那里,人類社會運動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一個未被揭開的謎??墒?,黑格爾既然向人們提出了到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力量中去尋找歷史運動的解釋,就給社會科學提出了一個重要任務,即按照規律去解釋歷史。這個任務如能完成,就能對歷史運動作出科學的說明。這個揭示歷史運動的原因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偉大任務,便歷史地落到了唯物史觀的創始人馬克思的肩上。

列寧在評價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時寫道:“一般說來,歷史哲學所提供的東西非常之少——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正是在這里,正是在這個領域中,在這門科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邁了最大的一步。而黑格爾在這里則已經老朽不堪,成了古董?!?img alt="《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如前所述,恩格斯曾經把黑格爾的歷史觀譽為“宏偉的”“劃時代的歷史觀”,明確指出這一歷史觀是唯物史觀的“直接的理論前提”。這里,列寧則認為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所提供的東西“非常之少”,而且“老朽不堪,成了古董”。表面看來,恩格斯和列寧的論斷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其實并不矛盾。問題在于怎樣理解。相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來說,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所提供的東西的確“非常之少”,而且“老朽不堪,成了古董”;但是與他的前輩甚至同時代的歷史哲學相比,黑格爾的歷史觀卻不愧為“宏偉的”“劃時代的歷史觀”,也不失為唯物史觀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到黑格爾的歷史觀,都對歷史運動的根本原因進行過有益的探討,也都提出過一些給人以啟迪的有價值的思想。這些思想在歷史觀的發展史上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對于人類尋求社會歷史的正確解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不論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還是黑格爾,都未能對社會歷史作出科學的解釋。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前輩們在這些方面的工作,只能當做搜集材料的一種準備工作,雖然這些材料是很豐富而且寶貴的,但是還不是系統化了的,還沒有被一種普遍的思想所闡明。”《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34頁。

而且,他們最終都毫無例外地把歷史運動的最終原因,或者歸之于人的“意見”“人的本性”,或者歸之于“絕對觀念”。他們都無法也不可能對財產關系如社會制度的起源問題作出科學解釋,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找到歷史運動的原因,因而也就無法走出歷史唯心主義的迷宮。

五 唯物史觀的創立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第一次把歷史觀發展成為一個科學的形態。他創立了嶄新的科學的歷史理論——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為正確認識社會生活和歷史現象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唯物史觀的創立,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工人運動的產物,又是歷史理論長期發展的結果。普列漢諾夫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唯物史觀,“事實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觀念的發展的合法產物。馬克思的理論包括了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并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比它們在盛行一時的時代所擁有的基礎要堅固得多。因此,馬克思的理論,用我們已經引證過的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最發展的、最豐富的、最具體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162頁。

馬克思繼承了以往人類思想史上歷史哲學的優秀成果,運用徹底的唯物主義原則,對上述思想家在歷史觀領域里所達到的思想高度和提供的理論材料進行了批判的研究,吸取了他們的合理思想,拋棄了其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糟粕,接受了他們失足的經驗教訓,用一種同前人根本不同的方法徹底解決了以前歷史哲學中所無法解決的矛盾,創立了科學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普列漢諾夫在《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說,馬克思的偉大科學功績,就在于他同以往的哲學家、歷史學家不同,完全從相反的方向去解決問題。他不是用人的“意見”“天性”“絕對觀念”之類的精神因素去說明歷史,而是把人的“意見”“天性”之類看做是歷史運動的結果。

馬克思發現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這個基本點出發,他找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科學地揭示了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恩格斯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頁。馬克思對社會生活作了以上的科學考察之后,得出了一個最重要的科學結論:“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這樣,馬克思便把歷史觀奠定在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之上。

馬克思在歷史觀領域中之所以能夠得出前人所無法得出的科學結論,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對社會現象的研究采用了一種同前人不同的方法。他的基本方法是: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社會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只有把全部社會關系區分為思想的社會關系和物質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把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并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才能揭示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對社會生活作出科學的解釋。普列漢諾夫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中寫道:“馬克思的基本思想可以歸結如下:(一)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所存在的其他一切關系。(二)生產關系本身又決定于生產力的狀況?!?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74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這個概括同列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對馬克思的基本思想所作的科學概括是完全一致的。

從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以前的歷史觀所作的考察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往那些有作為的思想家,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到黑格爾,他們至多不過是接觸到了社會財產關系決定人們的其他社會關系,接近了把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的思想,但是他們卻沒有弄清楚社會財產關系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根本不懂得生產關系決定于生產力,因而他們無法科學地解釋財產關系的起源問題,難以揭示歷史運動的真正原因和客觀規律。而且,只要一涉及這個問題,他們的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本質就毫無例外地暴露出來。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才把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原理徹底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他們不僅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分清了什么是物質的社會關系,什么是思想的社會關系,二者誰是第一性的,誰是第二性的,誰是本原的,誰是派生的,誰是決定性的,誰是被決定性的,從而確立了“物質的社會關系”決定“思想的社會關系”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且進一步揭示了物質的社會關系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源——社會生產力。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揭開了財產關系的起源之謎,找到了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因,科學地回答了以往的歷史哲學所無法回答的問題,給了人類社會生活以科學的解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普列漢諾夫指出:唯物史觀與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和黑格爾的歷史觀的“全部差別”,就在于馬克思以前人們對財產關系的起源完全沒有弄清楚,而馬克思則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說:“在馬克思以前社會科學上的人物曾從人性的概念出發;由于這,人類發展的最重要的問題沒有能夠得到解決。馬克思的學說給了這件事以完全不同的面貌。馬克思說,當人為著保持自己的生存而作用于他之外的自然時,他改變了自己本身的天性。因之,科學地解釋歷史發展的事業應該從相反的一端開始:應該弄清楚,這個人對外界自然生產作用的過程是怎樣完成的。按其對科學的重要性來說,這個發現可以勇敢地和哥白尼的發現以及一般的最偉大的最有效果的科學發現平立?!?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70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唯物史觀的創立,把歷史科學和其他一切社會科學奠定在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之上。從此,唯心主義便從它“最后的避難所”中被驅逐了出去。唯物史觀的創立,使人類第一次得到了說明人類歷史的唯物主義哲學,從此,“唯物主義哲學被提升為一個完整的、首尾一貫的和徹底的世界觀”同上書,第509頁。。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普列漢諾夫對于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考察是相當深入和頗有貢獻的。他的貢獻是:

(一)他發揮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對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問題進行了具體而深入地探討,作出了系統的闡明和論證,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

關于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曾有一些精辟的論述。這些論述,為人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指出了方向。然而,無論馬克思還是恩格斯,都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自己的思想,對這一問題作出系統的闡明。普列漢諾夫系統地發揮了他們的思想,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到黑格爾的歷史觀,一直到馬克思的歷史觀,都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一步一步地揭示和論證了唯物史觀是怎樣從萌芽到創立的歷史過程。他的系統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使他們關于唯物史觀同以往歷史觀的思想聯系特別是關于唯物史觀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的論述,有血有肉,更加豐滿,更加深刻。

(二)普列漢諾夫具體而深入地論證了唯物史觀的創立是歷史觀領域中的批判繼承和革命變革的辯證統一。

普列漢諾夫不僅系統地考察了唯物史觀與以往歷史觀之間的思想聯系,具體地揭示了唯物史觀的創立是對以往歷史觀中那些有價值的思想的批判繼承,而且深刻地論證了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革命變革。他明確指出: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最偉大的發現”,這一發現在社會科學中引起的革命“可以和哥白尼在天文學中所完成的革命媲美”。[俄]普列漢諾夫:《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王蔭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22頁。

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的革命變革。任何否認或忽視這個變革的偉大意義的觀點都是錯誤的。然而,承認這個偉大的變革,并不等于能正確深刻地理解這個變革,要想讓人們正確深刻地理解這一變革,就必須下一番功夫,對唯物史觀同以往歷史觀的關系,作深入的考察。否則,對這一變革的理解將是空洞的、抽象的和膚淺的。這就是說,為了深刻理解唯物史觀的創立及其偉大歷史意義,就應當知道以前的歷史觀已經達到了怎樣的高度,得出了什么積極結果。對于這些結果的考察,可以使人們了解到以往的思想家在歷史觀方面曾經提出過什么任務,解決了什么問題,暴露了哪些矛盾,而他們又是在什么地方失足和怎樣失足的。以往的哲學家們在歷史哲學上達到的終點,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理論研究的起點;他們沒有解決而且也不可能解決的矛盾,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解決并且作出了正確解決的矛盾。他們無法逾越的界限,被馬克思和恩格斯徹底突破了。在他們無法進入的真理宮殿的面前,馬克思和恩格斯給人們提供了打開真理大門的鑰匙。只有了解了這些,人們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觀的創立在歷史觀和整個社會科學領域中所引起的革命變革具有多么偉大的意義。正是在這里,普列漢諾夫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他把唯物史觀對以往歷史觀的繼承性和革命變革的論述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對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唯物史觀的創立及其意義是極有啟發的。

(三)普列漢諾夫在論述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時,始終貫穿著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這就使得他對這一問題的考察具有普遍的方法論的意義。

普列漢諾夫在理論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視方法論的問題。他反復強調,方法論問題乃是哲學體系的“靈魂”。對于哲學體系的研究,應當特別珍視的不是些單純的結果,不是某些個別問題的結論,而是貫穿其中的方法。在普列漢諾夫看來,一般地說,結論只有暫時的相對的意義。而且,假若把結論變成一種故步自封的東西,就不僅不再成為理論繼續發展的前提,反而成了理論發展的障礙。但哲學家所采用的方法卻是他們“用來發現真理的工具”,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他在給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所寫的注釋中指出:“在分析任何理論著作時,只考慮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敘述的方法是不夠的。在這里,還絕對必須考慮某個第三種的東西,這就是研究的方法?!?img alt="[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20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這是因為研究的方法相對于得出的研究結論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之所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并不在于研究者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得到其中的任何一個結論,而在于研究方法往往制約著某一哲學的整個體系。“結果里面如有錯誤,在進一步應用正確的方法的時候一定會被發現和被糾正,至于錯誤的方法則相反,只是在罕有的個別場合可以得到與某一個個別真理不相矛盾的結果?!?img alt="《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184—1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891B1/1079720640378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43.png?sign=1747015293-w9hHn1c113dXlczuMKCcJ06k8cXTIFJn-0-318d4c0811671b58ceb6487d04cb5213">

普列漢諾夫在自己的理論研究工作中,既重視研究馬克思以前的那些有作為有影響的哲學家們的方法論,更重視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方法論,同時著力于運用正確的研究方法考察各種問題。這是他的理論研究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考察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時,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對馬克思以前歷史哲學的發展歷程作了透徹的分析。他對每一時代歷史哲學的解剖,都采取歷史主義的方法,即把它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下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既充分地肯定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合理思想及其在人類思想史上的貢獻,又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揭露了它的唯心主義的本質,同時還具體地剖析了這些在歷史上有相當影響的哲學體系中所包含的錯誤和哲學家們失足的教訓。他從不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去評價某種歷史觀,從不苛求前人,否定一切。例如他在評價法國唯物主義時就指出:“不必說,法國唯物主義者還不知道現在每個小學生都知道的許多東西……可是法國唯物主義者有一個不可爭辯的寶貴的功績,即他們是從他們同時代的科學的觀點上徹底地思想了的。”《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571頁。

普列漢諾夫的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還表現在他非常重視對各個時代的歷史哲學作歷史的比較,在廣泛的歷史比較中對它們作出應有的評價。他對黑格爾歷史哲學在歷史觀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對唯物史觀創立的偉大意義的論述,都是在進行了廣泛的歷史比較之后提出來的。由于他十分重視歷史比較的方法,所以對以往歷史哲學的評價就能夠得出比較中肯的結論。由于他的這些評價是建立在廣泛的歷史比較基礎之上的,所以也必然具有相當大的說服力。普列漢諾夫在運用歷史主義方法的同時,還運用了邏輯的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并把這兩種方法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他把歷史觀的中心問題歸結為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環繞著這個中心問題,他清晰地描繪了歷史觀的發展史。在普列漢諾夫看來,以往的歷史哲學對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都曾進行過探討,提出過各式各樣的答案。每一種答案都力圖揭示歷史運動的最后動因,企圖對這一問題作出正確回答。其中不少思想家雖然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合理的思想,但是在馬克思以前,沒有一種歷史哲學在本質上不是唯心主義的,沒有一種歷史哲學在它自己理論體系的范圍之內不包含著無法克服的矛盾??墒?,這些矛盾并非窒息人們思想的消極的東西。它總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給后人以啟迪。一般地說,凡是后來的有作為的哲學家,總是力求解決前人所無法解決的矛盾,而且,不論這些矛盾在他們那里是否能夠得到解決,都會在歷史條件所容許的范圍內或多或少地有所貢獻,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在歷史觀的發展史上,每當后來者解決了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矛盾之后,他們又會碰到新的問題,陷入新的矛盾,這些矛盾又啟發著后來者,成為下一階段哲學家們注意的目標,從而推動著歷史哲學向新的階段邁進。這樣,每一時代的歷史哲學便構成了歷史觀的漫長行程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從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如此發展下去,便形成了一部歷史哲學的發展史。

普列漢諾夫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把邏輯的方法與歷史的方法統一起來,從神學的歷史觀、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歷史觀、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觀、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的歷史觀,到黑格爾的歷史觀,對每一時代歷史哲學中所包含的矛盾都作了透徹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矛盾是怎樣產生和如何解決,以及它們怎樣推動歷史哲學不斷向前發展的。這就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歷史哲學發展史的清晰畫面,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唯物史觀的創立,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以往歷史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曲水县| 南川市| 安国市| 钦州市| 迁安市| 淅川县| 安义县| 崇州市| 成安县| 彭泽县| 视频| 新平| 台南市| 锦州市| 杭锦后旗| 西乡县| 合肥市| 海南省| 佳木斯市| 天水市| 通榆县| 阿拉善盟| 江门市| 德保县| 漳州市| 灌云县| 资源县| 武宣县| 赣榆县| 顺义区| 彩票| 井陉县| 彭阳县| 光泽县| 宣化县| 井研县| 新沂市| 得荣县| 乐陵市|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