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籌之巔:互聯網浪潮下的創業和金融
- 盛佳 楊倩 楊東 黃朝科
- 2957字
- 2019-01-04 15:54:03
第二章 眾籌在中國
中國眾籌的機遇與挑戰
文/盛佳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則是當之無愧的眾籌元年,2015年則是眾籌爆發年。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國內已有303家眾籌平臺,其中107家主要以獎勵式眾籌為主的平臺,成功籌款金額約為80億;以股權眾籌為主的平臺共130家,籌資總額至少在50億元以上。(其中,包含約80家平臺為綜合眾籌平臺。)
在監管層面,股權眾籌也在2014年取得了較大的突破。證監會在這一年密集調研股權眾籌,曾在6月視察網信金融集團及旗下眾籌網,又在12月出臺《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并于2015年1月公布了第一批入選證券業協會會員的股權眾籌平臺。國務院也在2015年提出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眾籌模式,尤其是股權眾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眾籌模式的發展機遇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 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早在十七世紀,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將希臘史詩巨作《伊利亞特》翻譯成英文,利用征訂的方式出版書籍。1884年,美國為安置自由女神像,在6個月內籌到了超過10萬美元的資金。在舊時代便已見雛形的“眾籌”,又因互聯網的發展而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
眾籌優勢:高效、廣泛的新型金融模式
眾籌作為新型的金融模式,以其獨有的魅力受到了更多普通人的追捧,為新的創意、事件、活動提供了更廣泛的融資來源,也為天使投資人、VC、PE們提供了更加準確的參考源:來自市場的檢驗,是眾籌發起人必須要突破的關卡。
首先,眾籌打破了傳統資本的撥款周期,擴大了融資的地理范圍,項目的投資者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平均距離超過3000英里。早期階段的公司可使用眾籌探索產品的可行性,并盡可能去尋找低成本和低進入的壁壘。
第二,眾籌合并了社交網絡與創業融資,優秀的眾籌網站已經成為投資人挖掘融資交易并互相聯絡的社交平臺。
第三,為項目支持方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同一時間可查看大量的眾籌項目。
第四,媒體和網絡為項目的運營提供了公眾輿論監督。
全球眾籌發展機遇:3年380%的高幅增速
根據Massolution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個人和機構通過所謂“眾籌”平臺給予或者借貸的總金額達到1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6%。2013年這一數字是61億美元,2015年這一數額增至344億美元。眾籌利用了以公眾為基礎的決策和創新優勢,把資金用于項目或商業投資。利用社交網絡、社會概況以及網絡通信的病毒性質,在過去的5年間,個人及公司以債券、股票和捐獻的方式為各項目籌集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全球最大的眾籌平臺Kickstarter在2016年3月突破了22億美元的籌資額,這筆資金來自224個國家的1050萬名不同的投資者。
根據Massolution數據顯示,全球眾籌融資產業規模從2009年的36.1億元飆升至2012年的173億元,3年增長380%,但是2012年亞洲地區僅占1.2%。根據數據及艾瑞統計預測模型核算,預計在2016全球眾籌交易額能達到1989.6億元。

國內眾籌發展機遇:10年內將達500億規模
除了在發達國家的良好發展勢頭,發展中國家將是未來眾籌的發力板塊。根據世界銀行2013年的報告,預計到2025年,發展中國家眾籌將達960億美元規模,其中500億在中國;在中國金融體系銀行獨大的局面中,眾籌模式可以支持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改善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
自2011年開始,國內引入眾籌模式開始,各個眾籌網站發展迅速。綜合眾籌平臺眾籌網的獎勵式眾籌平臺累計投資人超過100萬人,在科技、娛樂、出版、農業、藝術、公益、房產等多個領域的項目共籌得資金140億元。其股權眾籌平臺成功融資51.9億元。截至目前,已有大大小小300多個中文眾籌網站,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不斷挖掘探索。
國內眾籌發展的挑戰
從發展程度來看,相對國外市場眾籌的發展,國內各個眾籌模式網站還處于初期,未來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國內眾籌網站眾多,發展情況參差不齊,不斷有互聯網巨頭加入進來,但也不乏一些網站鎩羽而歸的情況。
就目前的眾籌運轉模式來看,股權眾籌平臺的數量已經開始超越獎勵式眾籌平臺。除了目前市場呈現的網站同質化程度高、融資規模不大、法律風險等外部因素,市場的起步,對眾籌項目發起方、支持方以及平臺的建設均提出更高的要求。
眾籌項目發起方:經驗不足、盲目樂觀
首先,創業者及項目發起者大多經驗不足。項目發起方對產品的質量、投放市場的方式、產品的宣傳推廣方面均缺乏獨立運作的能力。在現有情況下,眾籌網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用于項目發起人的培訓與項目的宣傳推廣,幫助發起方推動目標實現。
另一方面,項目發起方對預期始終保持樂觀。這種樂觀不僅體現在對項目是否成功的預判上,也體現在最終是否能夠完成項目并提供回報的預期。但實際上,超過60%的項目無法完成融資。而根據201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Kickstarter上科技與設計領域的項目中有75%的項目不能在眾籌成功后按時完成。因此,在項目過程中,稚嫩的市場和信用體系需要平臺方加強眾籌過程中的管理和監控力度。
第三,項目版權問題。目前國內立法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參與者意識,還處于一個亟待大力發展的階段,創意項目的投放無法真正規避迅速被抄襲的問題,也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例如一個“眾籌咖啡沖泡過濾系統”的項目,最初想在90天內獲得5000元的資助,但很可能在項目發布并籌資的過程中,創新和特色就已經被其他成熟商家借鑒,并更快地推出同樣的產品。
眾籌項目支持方:習慣賣家角色而非投資者
文化、環境、經濟、國民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國民的收入水平,對眾籌的認知程度等,都對眾籌困境有較大影響。由于獎勵式眾籌項目的回報不是真金白銀,而股權眾籌項目雖然回報豐厚但又存在較大風險,而我國整體收入水平較低,因此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國內用戶更習慣于買家角色而非投資者。他們對物質產品,如早交貨或折扣價格更感興趣,而鮮少對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提供支持。多數項目支持方其實缺乏判斷項目的能力,對眾籌模式有可能出現的無明顯利益回報的模式,缺乏興趣,眾籌模式在這樣的投資環境里實際成功的難度較大。
眾籌項目平臺方:面臨多重挑戰
在國內眾籌市場的稚嫩期,項目平臺方遭遇的困難與挑戰相對更多。
首先,是市場的敏銳度和多種行業經驗要求。在市場不成熟、支持方的辨識能力尚不充分的階段,平臺方需要具備對不同領域項目的篩查及市場敏感度。比如開展科技眾籌,需要對新發明的捕捉;娛樂眾籌,離不開大量的文藝界資源及推動;股權眾籌,需要大量金融和投資知識等等。總之,平臺方既要保證平臺項目的吸引力,又要使得項目本身具備眾籌價值和一定的市場認可度。
第二,是對項目方的風險控制。作為平臺方需要不斷對平臺系統進行優化;對眾籌的項目發起人進行嚴格的審核,盡量確保發起人信息的真實性。另外一方面,項目執行的管理也是挑戰,項目發起方如何保證產品的質量及支持方的權益,均是一個在不斷完善和摸索的過程。
第三,承擔更大的行業推動責任。國內的眾籌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需要保護行業的發展,鼓勵多樣化的眾籌經營;另外一方面需要眾籌平臺方不斷培育市場,帶動更多人接受和認同這種新理念,同時不斷培養對項目發起方、項目支持方的眾籌意識。
盡管挑戰重重,但作為新型金融模式,國內眾籌的發展方式和理念與國民進步、經濟環境進步、法律法規進步的步調一致。不斷提升的全民素質、日趨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社會對創新的包容度的不斷提升,都為國內眾籌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宏觀環境支撐。剩下的眾籌模式的完善及行業的進步,則需要行業中每一個主體,包括項目方、支持方、平臺方的共同努力。雖然發展的道路有些曲折,但前景卻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