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時代社區黨建工作概述(4)
- 社區黨組織建設工作實務(2018版)
- 《社區黨組織建設工作實務》編寫組
- 3063字
- 2018-05-31 15:54:22
五、提升社區黨組織治理能力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社區黨組織作為實現基層社區自治的核心力量,必須在充分調動社區群眾及各方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功能的轉變與創新。在以實現社區居民自治為目標的多元社區治理的現實結構中,要通過協商、溝通、整合與協作等權力運行來實現對社區的領導。當前,對于社區黨組織而言,面臨著來自于復雜治理環境的各種挑戰。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加強其治理能力。
(1)正確處理社區黨組織與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是優化社區治理結構的關鍵,也是實現社區自治的深層次體現。黨在社區的領導方式與傳統政府管理體制中的行政領導方式不同,社區黨組織不能對社區事務進行直接干預或者決策,一方面要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另一方面要支持和保證居民委員會依法自治,通過居民委員會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本功能發揮,動員社區力量解決社區問題,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針對當前社區自治組織建設的社區成員出現的政治冷漠的薄弱環節,可以通過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制度履行對社區事務的基本職能。社區成員代表大會是社區自治組織,也是社區成員進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選舉和民主決策的權力載體。社區黨組織將黨的方針路線政策通過法定的程序,依托社區成員代表大會轉變成社區廣大居民和社區單位的共同意志,不僅體現了社區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同時確立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在社區中的最高決策層的地位,進一步落實了在基層社區中“議行分設”的管理模式,實現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的功能定位,進而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建社區。
(2)以民主協商為重要手段,整合社區資源,實現社區共治。民主協商能夠有效地回應社區中多元文化社會認知差異的某些核心問題,尤其在強調對公共利益的責任、促進理解政治話語和辨別政治意愿,以及支持和重視大眾需求與利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區中相關利益主體,當參與社區建設涉及與社區居民重大的利益決策時,社區黨組織發揮資源整合的作用,搭建與多元利益主體交匯的民主協商平臺,并且建立科學的協商程序協調各組織之間利益。一方面通過區域化民主協商平臺的搭建,加強社區中不同性質單位的聯系,體現社區黨組織倡導的共治理念;另一方面通過不同階層的民主、討論、協商、匯集等形式進行利益表達,實現以社區群眾的公共利益為導向,將決策建立在各利益階層的相互妥協和共同獲益上。
(3)以擴大社區參與為導向,提高廣大居民的社區參與能力。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是當前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基礎。社區黨組織要動員社區居民和社區自治組織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培育他們的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感。社區黨組織應該創新管理的思路,探索黨建工作的新方法,重新設置黨群結合的基層社會工作的目標和機制。通過黨群結合的基層社會工作方式,從廣大社區成員的利益出發,給予更多的精神關懷、人文關懷、政治關懷和利益關懷,轉變傳統的行政領導的理念,為廣大社區群眾服務,凝聚社區團結的力量。此外,社區黨組織還要注意培養社區居民民主意識,鼓勵他們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支持和參與到社區自治的工作中,保證黨在基層中一致的民主政治方向。
(4)社區黨組織自身體系的完善。在社區實務中,部分社區黨組織沒有發揮基本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與其自身組織建設有很大關系,尤其是與自身組織結構不完善有關。首先,社區黨組織可以通過設置黨建聯席會議,將不同級別的駐區單位的黨組織整合起來,針對社區事務開展協商議事程序,形成以社區黨委為核心,以各駐區單位黨組織為依托,以居民生活區黨小組為基礎,融合社區其他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形成縱橫交錯的組織體系。尤其在居民聚集區,組建黨支部或者黨小組等居民黨組織,增加居民區的黨員的組織歸屬感。針對社區中流動黨員的管理,按照“流入地與流出地黨組織協同管理”的原則,建立社區流動黨員的跟蹤機制,對流動黨員實行規范化管理。此外,還要注重通過多渠道選拔優秀的社區黨組織領導干部隊伍,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和激發社區黨組織工作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僅可以起到對社區群眾的表率作用,而且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有助于促進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素養等方面能力的完善。
六、推進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共建互補
推進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共建互補是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核心環節。目前,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共建互補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共建互補主動意識、能動意識仍顯不足。主要表現是:參與熱情不足、參與率不夠高、參與情況不平衡等。參與內容多局限于衛生清潔、治安聯防、文體娛樂等非政治性的活動,而涉及社區選舉、社區公共事務決策、公共服務項目選擇等內容的政治性參與較少,駐區單位為社區居民所提供的各種直接、具體和人性化的公共服務還沒有完全到位。
(2)領導體系、責任機制仍然不夠健全完善。主要表現是:由于街道黨工委日常工作任務往往依靠駐區行政單位支持,不便過多去發號施令,造成街道黨工委的引領和支撐能力不足,協調參與渠道不暢通,再者駐區單位參與不參與一個樣,參與程度好壞一個樣,有的單位礙于面子,勉強參與,遇事回避,有的單位重形式輕實質,草率應付,存在“時多時少、時有時無”的問題。社區居委會存在自我邊緣化和工作“行政化”的問題,與居民和駐區單位接觸較少、聯系不密切,影響了共建互補工作的深入開展。
(3)內容與方式仍顯單一。主要表現是:內容不夠豐富,方式比較單一,長效性不足。一些單位仍停留在訪貧問苦、文體娛樂等層面,而在精神、文化、健康等方面的服務較少。一些單位多采取送錢送物、結對聯系等傳統方式,而協商對話、參與決策、調解矛盾、創意“眾籌”、“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用得較少,靈活性不夠,影響了服務的實際效果。一些單位滿足于“一時一事”的共建工作,沒有形成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
推進共建互補,第一責任是街道社區黨組織,第一要務是發揮好黨組織的領導統籌作用。街道社區黨組織要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增強主體意識和主導意識,自覺站前臺、唱主角,主動出擊、主動上門、真促實抓,積極作為、創造工作,努力搭建共建互補平臺,為共建項目搭橋引線,引導駐區單位黨組織積極參與和支持共建互補工作,防止“剃頭擔子一頭熱”。
(1)駐區單位要牢固樹立共建互補自覺意識。駐區單位要從大局出發,不斷強化共建互補的“主動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增強歸屬感,實現由“局外人”到“自家人”的角色轉變,對共建互補實現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要自覺參與進來、深入下去,積極為共建互補出點子、想辦法、出實招,在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社會治理、推動城市發展方面做到對策共商、難題共解、責任共擔。
(2)健全完善共建互補工作體制機制。推進共建互補,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是打破行政隸屬壁壘,推動黨建體制由條塊分割向條塊結合轉變,這就需要在領導體制、工作機制等方面積極進行探索創新。
(3)找準利益共同點和互動結合點。共建互補能不能開展得起來,關鍵是能否找準利益結合點、提高利益關聯度,使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在相互受益、共同發展中增強共建互助的內在動力,增強共建互補的成效。
(4)創新共建互補工作的形式內容。要適應時代變化,采取更加靈活新穎的方式,通過結對共建、聯點扶建、派駐幫建、項目帶建等方式,積極探索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的組織共建互補、活動共同開展和黨建資源共享的新途徑新渠道,不斷拓展共建互補的深度和廣度,推動黨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