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創新是國家強盛的源泉,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比之前數千年創造的物質財富總和還要多,這主要應歸功于科技進步和創新。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推動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再一次證明創新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斷向現代化邁進的主要驅動力,國家創新競爭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是我國迎接新科技革命、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選擇。

一、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挑戰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地球變成一個大村莊,任何一處發生一絲波動,都有可能波及整個村莊。全球化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生存和發展的競爭更加激烈。在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科技創新面臨新的挑戰。

(一)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挑戰: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先機,成為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關鍵舉措

中國科學院現代化研究中心相關研究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將發生于2020—2050年。何傳啟:《中國復興的科學基礎和戰略機遇》,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當今世界正處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搶抓新科技革命機遇、占領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國際競爭已經拉開帷幕。科技創新是科技革命的先導和核心,近年來,電子信息、新生物、新物理、新能源等重要科技領域的創新成果和趨勢,顯現出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征兆,誰搶占了先機,誰就可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領跑者,掌握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和決定權,使本國本民族獲得更大利益。

當前,全球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革,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為振興經濟、獲取發展新優勢,紛紛制定新的國家發展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新興技術吸收和產業發展布局調整,力圖通過推動新一輪科技創新,解決所面臨的能源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人口健康等問題,并通過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提供新的強勁動力。因此,科技創新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和工具,而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中國正處在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搶抓機遇,把握主動,以科技創新的實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掌握國際話語權。當前,我國雖然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科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并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這些都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的步伐。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考察,提升國家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國際競爭力,成為我國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我國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契機。

(二)創新難度日益增高的挑戰:科學和技術及其不同學科間的深度交叉融合,使科技創新成為科技綜合實力的反映與較量

與以往500余年以來的五次科技革命相比,未來的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的難度不斷加大。這五次科技革命包括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誕生了近代物理學,形成近代科學,第二次科學革命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革命,兩次科學革命引發了人類思想觀念的革命性變化和科學變遷。以第一次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二次電力和運輸革命、第三次電子和信息革命為代表的三次技術革命,引發了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和技術變遷。中國錯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收獲也并不理想。

未來的科技革命首先是完整意義上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綜合,并走向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使人類文明進入“再生時代”,人類將可能獲得四種生存形式,即自然人、網絡人、仿生人和再生人。為此,科技創新將集中在四個方面:與自然人相關的創新,與網絡人相關的創新,與仿生人相關的創新,與再生人相關的創新。這些創新大致涉及五大關鍵科技領域:信息轉換器科技、人格信息包科技、仿生科技、創生科技、再生科技。科學技術在這些領域不斷升級換代,交叉融合,創新起點越來越高,創新難度越來越大,對科技綜合實力形成巨大挑戰。

(三)專利封鎖壟斷加劇的挑戰:高新技術創新成果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保護措施日益強化

自21世紀以來,全球已經進入空前的科技創新密集時代。科技創新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一是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的有效應用周期縮短,二是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周期縮短。也就是說,誰擁有更多的創新專利,并能及時將這些創新成果應用于實踐,轉化為優勢產業,誰就占據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進而成為經濟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帶動國家走向富強。高新技術創新成果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為此,對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的壟斷和封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已經上升到保護國家戰略利益和競爭優勢的高度,各種保護措施不斷被強化和實施。

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大調整,縮短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差距,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發達國家對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專利技術的封鎖,使得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嚴峻,為我國引進頂尖技術、消化和運用國際高新技術最新成果帶來新挑戰。

(四)頂尖人才稀缺流失的挑戰:科技人才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杰出的科技人才成為各國爭奪的稀缺資源

科技人才一般具備時代性、專業性、創新性、國際性等特點,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也是人群中的稀缺資源,越是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越是稀缺。創新是科學技術的靈魂,創新性是科技人才的本質特征,創新人才的涌現是科學技術實現創新與突破性發展的基礎。由于科學技術的成果屬于全人類,是全人類的共有財富,為全人類所共享,頂尖科技人才還具有明顯的國際性特征。科技人才的國際交往與流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人才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在國際研發平臺上展現才華,獲得成功,并將其成果服務、造福于整個人類。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使得科技創新要素重組與優化,降低了研發與成果轉化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時,科技人才也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之一,杰出的頂尖科技人才成為各國爭奪的稀缺資源,各國都在為保護本國的杰出科技人才、吸引他國的杰出科技人才而出臺各種政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達國家攫取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嚴峻挑戰,科技人才流失嚴重,競爭愈演愈烈。

(五)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挑戰: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障礙和市場政策環境制約,企業缺乏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

無論是對創新型國家還是創新型企業,科技創新都已成為經濟增長和成功的基石。國家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科技創新競爭力。一些發達國家實施企業自主創新戰略,面對市場經濟的不斷挑戰和機遇,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具有比較充分的創新動力和清晰的研發目標,在投融資政策與手段、人才激勵、風險評估、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成果轉化、市場運作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成熟的創新制度和機制,保證了國家自主創新戰略與水平具有較強的彈性和持續性。

對比之下,我國企業缺乏推進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除我國現行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存在科技資源配置“重高校輕企業、重專家輕市場”等不足外,稅費高、融資難等問題,使得一些企業對于風險較大、沒有近期競爭優勢的創新技術、高端產業沒有興趣,樂于追求風險小、收益大、成本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壟斷優勢。2011年,湯姆森路透集團發布報告,評選出全球100大最具創新力公司,雖然我國專利申請數量領先全球,但由于專利質量及影響力不足,我國公司無一上榜。在這份名單中,美國公司占了40%,亞洲占31%,歐洲占29%。《湯姆森路透評出全球100大最具創新力公司》,網易科技頻道,2011年11月16日。同時,我國科技企業商業模式滯后。如2010年深圳高交會和2012年北京科博會都展示了我國在云計算、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大批高技術成果,但同時開發出完整商業運行模式的企業卻屈指可數。汪克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應著力解決三個問題》,《中國科學報》2012年8月18日。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思路與模式遠遠沒有實現。

二、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國內機遇

科技進步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挑戰既是對過去的質疑,更是對未來的前瞻,永遠與創新并存,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一,第六次科技革命為我國科技創新帶來新的機遇。從科學領域看,在外部技術變革和自身重大問題和挑戰的推動下,一些重要科學問題的研究孕育著未來的重大突破;從技術領域看,在現代化強力需求的拉動和科學的支持下,將促進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因此,第六次科技革命將會成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綜合。以“再生”科學為主導的新一次科技革命,需要諸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才能完成。這意味著在結合前五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基礎上,基礎科學知識與尖端科學技術的創新研究,都要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來臨,不僅使得我國需要彌補前四次科技革命所缺失的部分,還要不斷加強第五次科技革命未能完成的創新與革命。

通過新中國成立后將近70年的積累,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為科技創新奠定了基礎,足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新的動力,第六次科技革命又將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時間機遇。為此,只有超前布局,搶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制高點和先機,才有可能贏得主動,加速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第二,全球性資源環境危機人口爆炸帶來的機遇。人類經過300余年的工業化進程,在獲得巨大發展和福祉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危機甚至威脅,除建立補償機制遏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浪費和環境污染、人口爆炸外,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和環境保護能力是解決危機、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途徑。自然資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與節能減排、農牧業增產增質、環境污染防治、生態恢復與平衡、人口結構優化與健康……都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途徑、技術和平臺,這一切都給科技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三,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的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科技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有所作為。從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出發,國家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大戰略選擇,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為科技創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就要重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原始創新。原始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占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制高點,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建設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大有可為。

第四,我國文化科技產業大發展帶來的機遇。文化科技產業是指將現代高新科技和文化產業相融合,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的文化產業發展新理念,是一條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發展的新道路。發展文化科技產業的關鍵是堅持自主創新和自有知識產權,為產品和項目升級換代、推陳出新提供有力支撐,進而推進產業升級。數字動漫、影視制作、主題演藝、游戲軟件等是文化科技產業的主要形式,是以科技創新為依托、借助高新科技優勢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不斷為科技創新帶來機遇。

第五,發展民生科技帶來的機遇。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服務民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科技成果、共創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民生科技強調的是以“民”為本,把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轉化到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環境等關系最為密切的活動中,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直接服務民生、造福百姓。溫暖舒適的衣物、安全營養的食品、節能環保的住房、方便快捷的交通、優質高效的醫療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

民生科技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我國科技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的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民生科技始終處于次要發展地位,這既造成我國民生科技落后的現狀,也為民生科技發展留下巨大空間。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而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民生科技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工作關注的重點,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民生科技也已經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為科技創新帶來新的機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三明市| 嘉善县| 沂南县| 揭阳市| 建宁县| 石家庄市| 沧州市| 万安县| 平潭县| 吉木乃县| 安宁市| 随州市| 嘉义市| 永兴县| 积石山| 榕江县| 荆门市| 定州市| 龙胜| 林甸县| 株洲县| 桃园市| 寻甸| 呼伦贝尔市| 亚东县| 沈阳市| 奉化市| 武陟县| 瓮安县| 田东县| 色达县| 灵台县| 尼勒克县| 东安县| 双城市| 依兰县| 双江| 明星| 五峰|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