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看郭嘉,當學習其洞徹人性、見微知著的能力,學習其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視野,學習其把握關鍵人物和事件發展總體趨勢的智慧。——摘要
郭嘉生活在三國,那時群雄并起,諸侯逐鹿。公元191年的某日,21歲的郭嘉,帶著扭轉乾坤的雄心,去見當時最大的英雄袁紹,在其帳下受到優待,但數十日后,他做出了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決定,辭別袁紹,另棲梧桐。郭嘉的一生,算無遺策,戰無不勝,人以為能溝通鬼神,稱之為鬼才,而其智慧精髓,乃在知人“論勢”。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郭嘉,字奉孝,少年時隱居潁川,靜察天下大勢,結交豪杰才俊,學得一身文武藝,伺機尋個好買家。當時,清議之風盛行,讀書人熱衷觀人謀位,累世公卿出身的袁紹集學術和才略于一身,是最被看好的雇主。事實也表明,經過誅宦官、伐董卓,袁紹擁兵數十萬,帳下謀士如雨、猛將如云,成為逐鹿中原最強的諸侯。
郭嘉去見袁紹,意味著他的人生從待價而沽,一轉進入積極尋求最佳雇主階段。比之躬耕南陽的諸葛孔明,郭嘉顯得更加主動。但這次,他沒有遇到真正的主公。郭嘉發現,袁紹并不是一位可共濟天下的雇主。他對袁紹的謀士們說了主子的壞話:袁紹只想仿效周公禮賢下士,根本不得用人要領,而且袁紹這個人好謀無決,多端寡要,不足以定霸王之業。郭嘉的這一判斷,在當時新奇而罕有茍同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根據袁紹為人處世作風,在其最為鼎盛的時候,預見其必衰之勢,郭嘉第一次展現出的知人“論勢”才能令人驚嘆。
郭嘉離開袁紹六年后才遇見了曹操。六年賦閑,對于一個熱血青年來說,可能是沉淀,也可能是消磨。郭嘉屬于前者。這年,曹操十分器重的謀士戲志才病死,潁川同鄉荀彧推薦郭嘉代之。這次出仕,郭嘉27歲,風華正茂,羽扇綸巾。洗滌了躁動之心的郭嘉,很快成為曹操最為厚愛的隨從秘書。此后在曹營十一年,郭嘉常與曹操行同騎乘,坐共幄席。翻閱青史。郭嘉見曹操,可謂雙方改變命運的大事,史家采用留白技法,只寫二人面談后,一個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一個說“真吾主也”,讓我們去想象,兩個慧眼如炬的人傾蓋如故的交會。
正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言,人才莫盛過于三國。動蕩的三國,是孕育謀臣的溫床。但同時,很多人才或未盡其用,或不得其死。諸如沮授、田豐、陳宮等輩,非才華謀略遜色,卻因明珠暗投而飲恨終身,可謂不知人;又如荀彧兄弟、崔琰等,非智識胸襟狹小,卻因固守漢朝這臺無可修補的破車而屈辱致死,可謂不知歷史大勢。郭嘉知人“論勢”,因勢利導,建功立業,善始善終,成就一代奇佐,可謂千古難得。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郭嘉投奔曹操,步入他人生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郭嘉知人“論勢”的戰略眼光,往往成為曹操決勝的關鍵。其間,十勝十敗說,是郭嘉分析形勢、制定戰略的經典例證。
這是一篇如賈誼《過秦論》一樣一氣呵成的宏論,從十個方面——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以及統帥個人的修養、性格、心胸氣量、文韜武略等全方位對比闡述曹操必勝袁紹的理由。在那個提倡繁文縟節的時代,郭嘉看穿了名教形式主義的虛偽,認為提倡體任自然、因地制宜的曹操比袁紹道高一籌;也指出曹操奉天子、令諸侯合乎道義人心,為政寬猛相濟遵循歷史規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人性的角度,把統帥的人性優劣作為戰略考量的一個重要層面,分析兩位霸主各自的特點,令人嘆服。有評論者認為,郭嘉十勝十敗說,不僅包含了可以和孫子兵法等量齊觀的軍事智慧,甚至在探索人性對于軍事的影響方面,無與倫比。
從十勝十敗論可以看出,郭嘉不僅是一位臨事獻策的謀士,更是一位具有全盤考慮、戰略構想的軍事奇才。他的這篇雄論,實際為曹操集團攻略河北進而統一北方提供了戰略規劃。
郭嘉的謀劃之才,千載之后,依然得到回響。在1959年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曾興致勃勃地講了郭嘉出謀劃策、擒殺呂布的故事:那時袁紹占領整個河北和豫北,就是鄭州以北,曹操在許昌,呂布在徐州。郭嘉建議先打呂布。有人說,打呂布,袁紹插下來怎么辦?郭嘉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見事遲,得計遲,不要怕,袁紹一定不會打許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呂布,把呂布搞倒了。假如不先打呂布,呂布跟袁紹聯合起來同時攻擊,曹操就危險了。郭嘉這個計策很成功。同樣是卓越的戰略家的毛澤東同志,對于郭嘉一盤棋的戰略形勢分析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郭嘉此番“論勢”,依然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礎上。郭嘉對袁紹判斷精準,乘其攻打公孫瓚之機,建議曹操襲擊呂布,各個擊破;對呂布,在曹操圍城日久而無獲之際,他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力衰竭便不久敗亡”,勸曹一鼓作氣擒殺呂布,真可謂針針見血;對曹操,郭嘉也可謂了然于胸,二人性情相投,感情非比尋常。在雙方僵持,士氣皆頹,曹操打算撤軍的關鍵時刻,郭嘉敢于力諫,展現出非常的果決和勇氣,這一點,實在是曹操智囊團其他謀士所不及的。在后來的赤壁之戰中,其實荀彧等人也看出了周瑜火攻之計,卻都無力堅持勸諫。這就難怪曹操要悲嘆,倘若郭奉孝還在,必不淪落至此了。
【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官渡之戰,郭嘉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說荀攸、許攸等謀士在這場戰役的戰術層面扮演了關鍵角色,那么郭嘉便是這場戰役戰略把控的總參謀長。官渡對決,曹操大破袁紹,郭嘉的籌劃大放異彩,從此,人們把他和范蠡、陳平放在一起來看待。回顧此戰,郭嘉先前已有勝算。但戰役的實際進行要復雜得多。郭嘉對可能促成戰役勝敗的各方力量進行了權衡,對其主導人物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袁紹一派自不必說,這是主要對手,此外還有劉備、孫策、劉表等厲害角色,他們個個都有改變局勢的實力。
早在公元198年,劉備為呂布所敗,依附曹操,眾人紛紛要求殺備,唯獨郭嘉反對。他雖然早就看出劉備“終不為人下”,又有關羽、張飛為之死戰,“宜早為之所”,卻不主張殺之,而應軟禁,這是因為他看到殺劉備的后果很嚴重,不僅有損于當初起義兵的政治宣言,而且“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很不劃算。
從史家的記述來看,郭嘉一共向曹操兩次談及劉備。起初曹操力排眾議,聽從郭嘉,但后來,曹操還是放走了劉備。劉備剛剛離開曹營,就與曹反目。郭嘉知人“論勢”的本領,得到事實強力的反證。這可能是郭嘉一生中唯一一次進諫未納。而歷史的吊詭正在于此。倘若曹操真依郭嘉,一直軟禁劉備,那歷史的走向,就可能是另一個樣子。
就在曹操悔恨不聽郭嘉的當口,孫策在江東坐大,成為阻礙與袁紹決戰最大的隱患。這讓曹操和他的智囊團頗為頭疼。倘若孫策背后捅刀子,那么曹軍將處于腹背受敵的險境。就在進退兩難的緊要關頭,郭嘉作出匪夷所思的判斷,他再一次從分析對方的人性開始,指出孫策為人剛猛輕率,不善于做防備工作,又談到孫策剛剛吞并江東,樹敵較多,不要說他脫不了身,就算能來,也很難凝心聚力,倘若遇上刺客伏擊,那他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不久,孫策竟真被一個叫許貢的刺客暗殺。歷史可能在這個時候顯得過于巧合,但郭嘉知人“論勢”的本領,對于穩定軍心、抓住戰機、扭轉戰局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排除孫策這個隱患,曹操依然沒有忘了劉備。欲打劉備一個措手不及,但問題還是擔心背后受襲。郭嘉又一次成為出奇制勝的關鍵。此時的袁紹,早已被郭嘉看透,曹軍迅速擊潰劉備,擒獲關羽,而袁紹始終未出一兵一卒援救。然而,袁紹的末路也近了。官渡一戰,曹操集團以少勝多,打了大勝仗,袁紹敗走,不久死去。袁紹的問題,很快變成了袁紹兒子們的問題。那么,郭嘉是否對袁紹的兒子們也了如指掌呢?是否能再一次從識人出發,看清事物發展的走向呢?
【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
大破袁紹,郭嘉的謀略人生走到了巔峰。袁紹死后,二子相爭,也早被郭嘉看在眼里。郭嘉抓住袁紹兼愛二子而未定儲君的癥結,又了解到這兩個兒子都不成器,更有郭圖、逢紀等謀臣從中作梗,一旦袁紹薨逝,遲早兄弟鬩墻。如果逼得緊,他們可能聯合起來,放一放,他們必然自潰。因此,他向曹操建議,不如先佯征南方的劉表,以觀其變。曹操應郭嘉之謀,果然坐收漁翁之利,輕而易舉瓦解了袁紹集團的殘余勢力。
如果說,收拾袁譚、袁尚二兄弟充分展現了郭嘉政治眼光的銳利和運籌帷幄的奇妙的話,那么舉全國之力千里奇襲強悍的烏桓,則把郭嘉作為天才軍事家的超人膽魄和堅定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戰,郭嘉分析了烏桓仗著遙遠而無備,“座談客”劉表不足畏懼,且劉表設防劉備,力量受到牽制,無論是他還是劉備,都不敢北襲許昌等有利因素,又指出胡人受恩于袁紹,與袁尚勾結必生大亂,因而不得不北伐的理由。此戰,為漢語詞典添加了“兵貴神速”的成語,為郭嘉贏得了最后的“神算”殊榮,但也耗盡了這位天才最后的光和熱。說來奇詭,郭嘉隨軍病死的這一年,正值諸葛亮出山。兩顆最耀眼的明星,未能相照。
回顧郭嘉一生諸次“神算”,我們不難發現,這位天才對每一個對手的人性都了然于心且抓住要害。無論是優柔寡斷的袁紹,還是不為人下的劉備,抑或有勇無謀的呂布,輕佻冒進的孫策,才小量狹的劉表,他都能發現并緊抓其致命弱點,做大文章,出大手筆,行大推衍,見大趨勢。人非圣賢,誰能沒有缺點和弱項。一個兵家高手或許熟稔兵不厭詐,貌似無懈可擊,但總歸有其死穴,正如一個再強大的人,也常常不能戰勝自己的弱點。郭嘉正是有這樣透穿人性的眼光,加上全盤考慮的戰略思維以及以史為鑒、活學活用的歷史智慧,才屢屢立于不敗之地。
今天,我們再看郭嘉,當學習其洞徹人性、見微知著的能力,學習其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視野,學習其把握關鍵人物和事件發展總體趨勢的智慧。換句話說,觀大人,見大勢,成大事,這或許就是郭嘉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遺產。
(原文發表在《秘書工作》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