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憑借他那驚世駭俗的言論、不合時宜的俏皮話,那無可挽救的倒霉、迂腐、憤憤不平、抵死反抗以及徹頭徹尾的失敗,造就了一種“不馴服的藝術”,一種有著黑色幽默審美特征的、針對一切以壓迫生命為宗旨的強大政治進行殊死搏斗的藝術。——摘要
歷史上有很多故事,隨著歲月變遷而越來越長;有的卻刪繁就簡,越來越短,短得微不足道。比如大名士孔融的故事,在他的時代也許能說上三天三夜,但后來我們印象里,就只剩下這幾個字:融四歲,能讓梨。而今可能連這也被簡化,變作讀圖時代一幅抽象畫:一個萌小孩與一顆碩大的梨子并峙而立。這不無荒誕的形象,作為存在的唯一證據,在向它的偶然路過者,昭示某種隱秘的含義,以及一段被反復講述卻日漸稀薄的歷史。
【他闖入或被拋入——權力的漩渦】
他貿然闖入,像一頭淘氣的小象,攪亂了彬彬有禮的名士世界,讓歷史現場變得杯盤狼藉。這日,清議士大夫集團的領袖人物——河南尹李膺,正在會客廳中與高貴的賓客們品評時政、褒貶人物。他的闖入,從此揭開了漢末士林的抗爭、流血、士氣澎湃的歷史景象。
他就是那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萌小孩。同時他也是觸犯禮法的冒失鬼,狂詐浮艷的讀書人,不達治務卻譏笑當朝的官員孔北海,斯文隕墜的年代里圣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文舉。
此刻,他是年僅十歲的無名小卒,被門子擋在門外。他理直氣壯地說,我是與你們李家有世交的孔融。李膺名動天下,從不隨便和誰來往。會客廳中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李膺對這個狂妄而狡黠的小孩感到好奇,叫人把孔融放進來。
孔融信誓旦旦地解釋了他的身份。你祖上是李耳先生,我祖上孔仲尼先生,二先生同德比義,互為師友,因此我與你就是累世通家??兹谡Z出驚人,讓李膺不得不承認,他喜歡這個放肆不羈的小子。但據《后漢書》的說,孔融這次拜訪的主要目的是檢驗一下李膺是否浪得虛名。
客廳里有位太中大夫陳煒對這個小孩很不服氣。他嘲諷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完美地回擊他:“聽你所言,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哦。”名士們哄堂大笑,陳煒則一言不發。陳煒因為刁難過孔融后來而被歷史銘記。
名士們會對一個小孩的狂放無禮感到有趣,但當這個小孩長大后依然如此,他們就再也笑不出了。長大后的孔融對人說,父親對于孩子有什么親情?不過是一時性欲發作;母親對于孩子有什么親情,不過是寄寓在一個容器中,生出來就沒關系了。名士們聽到這話要遠遠躲開。
孔融去見李膺,最后博得了“高明必為偉器”的評價。這評價舉足輕重,在清議之風最烈的年代,知識分子要出人頭地,干進求祿,必須得到重要人物的點評,從而獲得被推薦入仕的機會。清議領袖李膺的這句推薦語足以讓孔融一舉成名,更積攢了日后馳騁官場和學界的第一桶金。
然而孔融卻似乎無意做官。他的名聲伴著他的年齡在增長。官府多次征辟,都被他拒絕。這時一個叫張儉的人闖入他的世界,使他第一次直面權力的面孔。他第一次了解到正直的人如何被邪惡的法律驅逐得無處藏身。這年孔融十六歲。他的父親三年前已病逝,兄長孔褒外出辦事,他自作主張地收留了因為彈劾宦官弄權而被朝廷通緝的罪人張儉。
孔融和哥哥孔褒由此被官府緝拿,兄弟二人爭相承擔罪責,連上年邁的孔母,上演了一門爭死的傳奇。輿論對這一案件給予高度關注。直到皇帝的詔書下來,定了孔褒的罪,事情才算告一段落。但此事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卻在不斷蔓延,以李膺等人為首的士林由此與操縱皇權的宦官們的對抗不斷升級,終于在當年(公元163年)釀成一場波瀾壯闊的“黨錮之禍”。
十六歲的孔融,就這樣攪入到權力的漩渦之中。從此,作為清議勢力和宦官集團,主持正義者與操持邪惡者,主張名教者與崇尚自然者各方角逐的一枚棋子,被各方力量肆意挪動著。站在變幻無端、血跡斑斑的政治舞臺上,孔融陷入一種無法釋然的精神危機之中。
【孔北海當官】
據說在科舉制發明之前,中國有一種說法,即士大夫非天子所命。也即地方社會通過清議的方式向政府推薦賢能,代表其治理國家。黨錮運動的流血把地方社會選出來的代表幾乎都拋棄了。這意味著這個政府的正當性值得懷疑。失去仕進之路的士人們因困惑而痛苦,由痛苦而狂狷。
作為清議力量的遺存,孔融成為困惑而狂狷的代表。他終究選擇出仕。不做天子的官,不做老百姓的官,而向諸侯求施舍,向大權在握者屈身。可是他獲取一點權力后就接二連三舉報貪腐,死咬不放,以至于上面感到惶恐,勸他別太認真,但他似乎一點都不明白。
大將軍何進的門客建議雇劍客追殺孔融。因為孔融讓他們蒙羞。事情是這樣的:何進痛殺宦官,一舉為士大夫報了仇,為傀儡皇帝解了圍,遂加官晉爵,舉朝道賀,唯獨孔融沒有來??兹诓粊硪簿土T了,他因為自己受過司徒楊賜的恩,就憤然奪走楊賜手中的拜謁帖子,讓楊賜沒得去向何進道賀。
好在孔融有名望。人一旦有了名望就意味著他不是一個人,背后還站著一大群信任他支持他的人。有一位門客這樣向何進分析形勢:殺死孔文舉會導致四方之士引領而去,不如反過來以禮待之,讓天下士人知道大將軍恩澤浩大。
孔融于是又做了何進的官??蓻]幾天他就撒手不干,因為討厭一個叫趙舍的官員。不久,董卓來了,帶著他那虎狼之師一路燒殺搶掠,從西北趕到京師,廢立皇帝,大宴群臣。董卓聽過孔融的大名,他召見孔融,希望這位圣人后裔為自己能長久地掌握大權提點意見。但孔融一直喋喋不休地在談論匡正之言,又反對他廢少帝而立獻帝。
孔融簡直沒有一句話是董卓想聽的。后者只好把他打發到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北???,給他個郡守做,其實是想借叛軍的刀解決他這個麻煩。然而對孔文舉來說,這一次可算是謀了一個實差,他因其治郡有方或得到孔北海的稱號。他把這段經歷看作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大干了一場。
他一方面致力于組建一支雜亂無章的隊伍,日夜操練,且“馳檄飛翰,引謀州郡”,把聲勢搞得比袁紹和曹操更猛,似乎他馬上就能讓亂黨灰飛煙滅。但不久,他的老婆和兒女被袁譚擄去,據說當時他端坐城樓,漫卷詩書,談笑自若,城下箭矢如雨,矛戈相接。明朝人楊維楨特讀史到此,頗有感觸,寫了首打油詩:孔北海,儒亦迂。妻孥已屬青州牧,流矢幾前猶讀書。
另一方面,他設學校、彰儒學,還請來了一批博學鴻儒共謀大業。但據歷史學家司馬光的說法,孔融“好奇取異”,啟用一批“剽輕小才”。作為一位有仁心的治理者,孔融救濟那些飽受戰爭、饑荒和瘟疫之苦的人們,為暴尸荒野的“游士”具棺殮葬。但文論家劉勰這樣評價:“孔融守北海,文教華麗但沒有什么實際的道理”。
確如劉勰所言,孔融的治下凡有一技之善的草民或者未曾謀面的孝子,他都要大力禮遇和推崇。但為了租賦征繳的問題,他在一個早上就殺了五個督郵。對此,《續漢書》的作者司馬彪認為,“孔北海自以為智能優贍,當時豪俊皆不能及,然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也不能治?!弊珜憽逗鬂h紀》的張璠則直接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在郡八年,僅僅自己活命?!?
盡管一千多年來人們津津樂道于孔文舉的風度、面子以及他的一敗涂地,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聲望在當時可以傾動四海。有一次,他的北海兵就要打完了。他不就近向曹操或袁紹借兵(堅信這兩個人以后肯定是亂黨),反而幾經曲折向劉備求救,把劉皇叔搞得受寵若驚,大呼“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有個劉備!”
他的身上的確凝結著一種道統的神圣性。東奔西竄的劉皇叔——漢帝國“理所當然”的繼承者或撥亂反正者,以其身上的正統光環呼應了這一主題。這個故事也昭示我們,孔融并非一個離經叛道者那么簡單,他可能更像是魯迅說的,一個憤憤不平又無計可施的老實人,一位真的衛道士。
【一位真的衛道士之死】
孔融志氣高昂、試圖以一己之力在走馬燈般的亂世維護漢室正統。但范曄在《后漢書》里這樣寫他:“才能少,想法多,最后什么也沒做成?!?
然而他的確很努力。他維護他心目中那個禮教——以“文”化俗,以“德”塑人,以“禮”確定人倫秩序,以“樂”形成精神人格,不求諸制度律法,僅立足于人的自我技術的發展便要成就一個文治蔚然、溫順相親、各就其位的世界。
孔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帝五王以來的君子之道,如今卻被利用、褻瀆,淪為權力的玩偶??兹诒瘒@他所在這個世界:“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布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曹孟德挾天子令諸侯,將漢獻帝安置許昌??兹谝约案嗟氖咳粟呏琥F,不管這“安置”是場權力的游戲,還是重整綱統的契機,他們都說服自己,要充滿希望。
漢獻帝倚重孔融,每逢朝會就請他“引正定議”,也就是拿出漢家名教治天下那一套,重建秩序。但明眼人都知道,無論是漢獻帝還是孔融,都是徒勞無功。有時孔融還要和漢獻帝較量一番。比如天子要給他的使節馬日嘽加禮厚葬。(這位欽差大人在出使地方的時候,遭到袁術的輕侮,羞憤而死。)但孔融認為,欽差蒙羞是嚴重失職,加禮違反春秋大義。他依恃自己的博學,不遺余力地引經據典,反對恢復肉刑,反對禁酒,反對諸侯權力的擴張,并要求擴大天子直轄區。他是那個時代最出類拔萃的反對者。
公元208年,反對者孔融,儼然以衛道者的角色走上斷頭臺。他終于成為一個舊王朝也是一個舊時代的陪葬品。看著死到臨頭的這位衛道士,人們似乎忘了他說過的那些擾亂人倫的話,忘了他的狂詐與浮艷,只記得他是孔文舉,斯文掃地的年代里圣人孔子的二十世孫。
這使得他的死具備了某種殉道的意義——象征著儒家政治神圣性的最后淪喪。如清人王夫之所說的那樣:“孔融死而士氣灰?!彼乃辣戎包h錮運動”之血洗更讓士林驚恐和沮喪。
站在閃爍著光芒的屠刀之下,面對睽睽眾目,孔融引頸就戮在歷史敘述中不再是手起刀落的簡單過程,而成為一個被反復追憶和重構的痛苦儀式。這是無所不能的權力在死亡面前陷入疲軟與無助。它在塵世的統治被另一股更為強大的力量所解除,即死亡。
權力沒能征服孔融。他做到了“臨白刃而正色”。在大文豪蘇軾看來,“慨然有烈丈夫之風”。他的妻兒比他也毫不遜色。衛兵來收捕他們的時候,女兒七歲,兒子九歲,正在對弈,兩小兒保持著臨危不懼的風度。人問他們何以做到這一點。女兒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兒子說,倘若死了能見父母,正是所愿。
人們傷感于這一家之死,同時也迷惑于他們引頸就戮的罪名——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唐突官掖、跌宕放言。這些罪名的放在一個崇尚言論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國度是經不起考究的。但我們的學者似乎更愿意研究他的必死。說他不懂權變,說他書生謀國,說他狂悖無禮,咎由自??;于是乎證明他根本名實不符,還逞強侮慢,終于命喪權奸之手,實在咎由自取。
學者們似乎忽視了這樣的命題,就是你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面對權力的蠻橫和無處不在,一個渺小的人應該如何選擇,如何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存在?
【不馴服的藝術】
“世人總是被名聲迷惑,卻不去以名核實,不知道孔融有多么的狂妄和狡詐?!蔽何涞鄄苊系略@樣說。
在孔融“狎侮太祖”的多條罪證中,有一條最著名:當年太祖曹操打敗袁紹后把甄氏賞給曹丕,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我想起當年周武王把妲己賞給了周公的事?!辈懿儆谑呛荏@訝,擇日當面詢問典出何處,孔融說:“如今想來,想當然耳?!?
還有一次“狎侮”不可饒恕。太祖北征烏桓,孔融跑去為三軍壯行,他說:“大將軍遠征海外,別忘了當年肅慎人沒有給周武王進貢楛箭,丁零人還偷了蘇武的牛羊,這次應該一并懲罰了?!边@話的意思是諷刺曹操為了小事大動干戈,窮兵黷武。在孔融的價值觀念中,不管是征伐遠人還是奪人之妻,都會破壞他心中的“禮”。
世人無法理解孔融,孔融也無法理解他所在的世界。他的身上既存在著衛道者的忠誠和守舊,又存在著離經叛道者的懷疑和打破。他懷疑他篤信的東西,找不到光明的出口。他以狂者的形象闖入平庸的世界,身上雜糅著難以把握的不規則性和不可理解的非理性,給他的時代造成了沖擊,也沖擊了他自身。
他不明白也不會明白為何大道凌遲。他所篤信的名教治國(以名核實和以“禮”界定等級秩序)不但沒能帶來秩序,反而導致了名不副實、正邪顛倒的權力世界。儒生們把“服從”隱藏在忠孝的名義之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進而取士官、樹楷模、獎美德,樹立名教樣板以求上行下效,天下大治的理念,最終卻造成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創造力枯竭和個體被群體吞沒的社會。
他只好繼續迷惑而狂狷而孤獨。他常常獨自啜飲,懷念死掉的老朋友蔡邕,甚至不惜制造一種狂迷的百日夢,讓貌似蔡邕的人與他對飲,以慰藉他永失知音之痛。他之所以盛贊禰衡是“顏回復生”,禰衡高呼他是“仲尼不死”,仿佛天下讀書人僅此二人,實際上也是懷念一種純樸簡單的孔顏之樂。他頻頻寫信給曹操,說禰衡是齊麗之觀、非常之寶、寶馬良駒。但禰衡擂鼓罵操,被曹轉手給蠻橫的黃祖,不久就被黃祖殺掉了。清人謝章鋌這樣寫道:“孔融四海,難覓新知?!?
最后的日子里,他過著“門庭若鬧市、樽中酒不空”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安攀枰鈴V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縱酒狂歡的背后預兆即將吹來普遍空虛而痛苦的魏晉之風?!吧娑嗨鶓],長寢萬事畢?!彼摹督^命詩》同樣是晉人式的生存焦慮。他終結了一個時代,又開啟了一個時代,自此,人從群體中現身,嵇康、阮籍、劉伶、陶潛……一個個龍性難馴的個體,開始把目光從原來緊盯著的政治和群體移開,他們談心性、論生死、崇自然,嘗試個體審美化人生,探索權力之外的可能世界。歷史由此邁入“人的覺醒”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融憑借他那驚世駭俗的言論、不合時宜的俏皮話,無可挽救的倒霉、迂腐、憤憤不平、抵死反抗以及徹頭徹尾的失敗,造就了一種“不馴服的藝術”,一種有著黑色幽默審美特征的、針對一切以壓迫生命為宗旨的強力政治進行殊死搏斗的藝術。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具有“危險性、破壞性”的孔融形象終究被沉默的大多數忘記。人們只記得有一個溫順而謙卑的小孩,反復講述且多加繁衍他讓梨的故事。故事中四歲的孔融被這樣詰難:作為弟弟,你說拿小的是“法當取小”,但同時,你也作為哥哥拿了小的,這不是陷弟弟們于不義嗎?孔融這樣回道:“對于弟弟,我還是拿小的,這叫作愛護。”這已不是萌小孩孔融,而是左右逢源、虛偽矛盾的成人技術,是重服從而輕反對、重群體而輕個體、重機變而輕守誠的那個中國,是我們應該拋棄的舊世界。
(原文發表在凱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