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開盛世天朝 唐太宗(2)

2.文官武將: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打天下和治理天下都需要大批人才。唐太宗“唯才是舉,任人唯賢”是對歷史的繼承和發展。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使李氏家族的統治基礎變得更加廣泛,統治力量變得更加強大,為盛世“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這一點使李氏家族的政權從根本上得到了鞏固。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后,需要撥亂反正,面對的是百廢待興的局面,急需大批優秀人才共同治理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以寬闊的胸懷、過人的氣魄和膽識,即位后知人善任,選擇、提拔和破格任用了各類人才為李唐王朝服務。所入選的有識之士,大都發揮了他們的智慧,對唐初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們與唐太宗一同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決策層。李世民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組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唐太宗征戰南北所依靠的骨干力量是他作為秦王時府上的那些舊屬,他登上皇帝寶座后自然還要依靠這些力量以鞏固其政治地位。因此,在上層統治集團中,秦王幕僚占有一定的數量。但如果他還完全依賴秦府原有班底,就不能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勢必會影響新政權的安定和鞏固。為此,處理好各方面的問題,成為李世民能否穩定和鞏固全國最高統治權的關鍵。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中雖然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但東宮和齊王府集團的殘余勢力還分散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山東地區,他們有著較強的勢力,這成為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東宮集團的黨羽及其武裝力量,也有逃散在長安周圍四處活動的。秦王府將領中有些人主張乘勝殺盡,并抄沒他們的家。于是,秦王府中有許多人四處搜尋東宮集團的成員和兵將,爭相捕殺邀功,這使東宮集團的人惶惶不安。李世民在尉遲敬德的提醒下,及時地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采取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屬僚的政策,消除了東宮集團余黨的對抗情緒,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李世民一方面下令禁止秦王府人員濫捕濫殺,一方面以唐高祖的名義下詔大赦天下,稱“兇逆之罪”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兩個人,其余的人一律不予追究。赦令一公布,果然起到了很大的安撫效果。唐太宗李世民公開提出,東宮舊屬是在為主子效命,都是忠義之士,并當眾釋放了散亡在長安附近的東宮兵勇??吹嚼钍烂袢绱藢挻筇幚?,很多人放下武器主動向朝廷投誠,有些人則躲起來不再參與政治活動了,長安附近的隱患隨之迅速消除。玄武門兵變后,東宮集團想謀害唐太宗李世民的有數百人,都被他引置左右為近侍,此舉深得輿論的贊揚。他們中最杰出的人才如王珪、魏徵、韋挺等,后來都成為了唐太宗時期的樞要大臣。由于唐太宗的寬宏大量、真誠信任,魏徵盡心竭力,敢犯龍顏,坦蕩直言,成為貞觀時期最有作為的大臣之一。唐太宗選拔人才“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他的標準就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凡是有才之士,他都不計較資歷地位和親疏恩怨,兼收并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對于自己的舊屬和親信,唐太宗也不濫加任用,而是量才授予官職。原秦王府有些舊屬,對唐太宗的這種以德報怨、化敵為友的做法并不理解。

如何處理武德時朝廷的宰相,特別是支持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大臣,成為唐太宗李世民面臨的又一個難題。李世民親政以后,要實施自己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和使用武德時期的宰相們——唐高祖李淵統治的中樞核心集團,他們協助李淵進行最高的決策,并將其施政方針推行到全國。唐太宗必須對這個集團進行調整和改造,逐步建立起以自己為中心的核心集團。調整中樞核心集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玄武門兵變剛剛結束,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也剛剛平息,如果將舊臣大批裁掉,進行大規模的調整,恐怕會引起政局的動蕩,因此必須采取逐步解決的方法。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時就已敏銳地意識到了中樞機構的重要性,李世民命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洗馬,并任魏徵為詹事主簿。這樣就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太子官屬。這套班子以原來秦王府屬為主要成員,也任用了原東宮集團的人物,如魏徵。當時,唐高祖李淵已經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币簿褪钦f李世民已經掌握了軍國大政的實際權力,那么此時的太子官實際上就成了李世民處理軍國政務的決策集團。組建這個決策層就成為李世民整頓和改造唐高祖李淵中樞核心集團的第一步。身為太子的李世民于七月初加緊了對中樞機構人員的調整。七月六日以太子左庶子高士廉為侍中,右庶子房玄齡為中書令,尚書右仆射蕭瑀為尚書左仆射,太子左庶子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右庶子杜如晦為兵部尚書,罷免楊恭仁相位。七月七日又以太子詹事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右仆射;裴寂仍為尚書左仆射加司空;陳叔達仍為侍中。

唐太宗時期的宰相構成通過對中樞機構人員進行調整后,形成了有別于唐高祖時期的特色,貞觀時期的宰相班子與武德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高祖李淵的門第觀念很重,他看不起布衣出身的朝臣,深為自己的貴族出身而得意。因此,唐高祖時期中樞層的人員基本上都出身于關隴貴族。比如裴寂、裴矩、蕭瑀、封德彝、楊恭仁、陳叔達、竇威、竇抗、宇文士及等,只有劉文靜一人出身庶族。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也有門第觀念,但他在青少年時期便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又經歷過長期的戰爭,這使他接觸并熟悉了下層社會且善于與各種人物交往,于是在他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各個階層的人才。這些杰出人才,既有士族出身的也有庶族出身的,如房玄齡、魏徵等為庶族出身,長孫無忌、杜如晦等為士族出身。李世民所營造的這樣一個中樞班子,能夠廣泛地團結地主階級等各個階層,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

唐太宗本著“唯才是舉”的原則,只要有才干為其所用者,他都兼收并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使他們在治理國家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張玄素原出身于流外小官刑曹令史,被唐太宗任為太子左庶子等要職。張亮出身農家,貞觀時官至刑部尚書,參與朝政。唐朝初年,承襲魏晉以來崇武輕儒的風氣,官吏大都由武將充任。這些人雖是有功之臣,卻缺乏處理政務的能力。唐太宗李世民認為,要實現天下大治,就必須選拔大批真正懂得治政方法的人才,充實各級政權機構。因此,他處處留心訪求有才之士,一旦發現就會破格提拔重用。而對那些推薦人才不積極的大臣,則加以嚴厲批評。唐太宗用人在地域方面基本上克服了“關中思想”。本來,唐太宗出身于關隴軍事貴族,不能不受西魏以來“關中本位”思想的影響,但整個貞觀時期居相位者25人,不是關隴出身的共18人,占總數7/10還要多。其中,山東的寒族地主出身的人占多數,如魏徵、戴胄、侯君集、馬周、張亮、李世勛等,他們多數卷入過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在山東有廣泛的社會聯系,對這一地區復雜的社會問題有較深刻的認識,政治上富于革新精神,敢于當面指出和糾正唐太宗的錯誤。江南地區的寒族地主,如劉洎、褚遂良等,也是敢于直諫廷諍的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坐擁天下,作為一個優秀的帝王,他深諳用人之道。他知道,想要管理好國家,安撫好百姓,不是要親自去做各種各樣具體的事情,而是要將合適的人選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使他發揮作用。這便是領導者之道,李世民正是把握了這一點,才有了被后人稱道的“貞觀之治”的出現。

3.吏制改革:集思廣益,避免專權

唐太宗借鑒歷史,對吏制進行改革,他采取了集思廣益的方法,不但避免了權臣專權的現象,而且有利于加強皇權,更有利于鞏固和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

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時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政治制度進行了改革。唐朝建立之后,唐高祖李淵便在隋制的基礎上使各項制度得到發展,到了貞觀時期,政治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在中央和地方的機構改革方面,更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改善了國家機器的職能,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皇權。

唐承隋制,中央實行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制。尚書省主管行政,長官稱尚書令,總領百官,儀刑端揆;下統六尚書,凡庶務,都聚在一起商議決定,設左、右仆射一人,是尚書令的副職。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省不是決策機構,但擁有很大的決策權。中書省掌軍國政令,輔佐皇帝而執大政;長官稱中書令,下設中書侍郎,是中書令的副職。門下省,掌管出納王命,總典吏職,輔佐皇帝而統大政;長官為侍中,門下侍郎,是侍中的副職。唐朝初年尚書令、侍中、中書令同為宰相。在這其中又以尚書令的地位最高,權力也最大。唐太宗時期,三省長官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時唐太宗起用一些資歷較淺、品位較低的官員來參與朝政,不常設,人數也不做限制,名目也沒有統一,也沒有形成制度。此后,以其他官職任宰相的名稱逐漸趨于一致。貞觀八年(634年),任尚書仆射的李靖因病辭職,唐太宗下詔令命李靖病情如果稍有好轉,就兩三日到“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隔兩三日去中書門下執行宰相職權,參與朝政決策。“平章事”的名字從這里就叫開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又詔令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中書令、侍中官居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說與中書令侍中一樣參與朝政?!巴贰敝惨虼硕虚_了。之后,“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便成為用其他官職任宰相的固定名稱了。唐太宗采取這樣的措施委任朝官有三點好處:第一,原有三省長官的人數有限,以各種名目增多了參政決策的人數以后,在議政時可以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第二,任用一些品位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一起決策,這些人地位低,勢力弱,便于駕馭和控制,既有利于任,也有利于罷;第三,參與決策的人員增加,使宰相之間互相牽制、互相制約,這樣就可以避免產生權臣專權的現象,有利于加強皇權。

隨著唐太宗這一任官措施的實施,尚書以及左、右仆射的獨尊地位自貞觀末年起便開始動搖。為了達到兼聽博采的目的,充分發揮各級官員的作用,唐太宗還改革了許多制度。他詔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省值班,以便自己隨時召見;軍國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都要先由宰相討論議決,然后由皇帝批準執行;在一般政事的處理上,要求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要充分發揮互相檢查的作用;凡軍國大事,負責起草文告的中書舍人要各抒己見,詔旨寫成后,要經中書侍郎、中書令審查,再送交門下省審定,有不合適的地方都要據理力爭,不能馬虎從事。這些措施避免了權臣專權和皇帝獨斷現象的發生,保證了各項政策法令制定的正確和恰當,有利于李氏家族統治地位的穩固。

唐太宗用人既注重才能,也十分重視德行。特別是地方官的選拔,尤其重視德才兼備。他認為這些人是親民之官,掌握著百姓的安樂。唐太宗下詔規定,縣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官推薦,刺史則由他自己親自選任。為做好選任刺史的工作,唐太宗把全國各州刺史的姓名寫在臥室內的屏風上,隨時記下他們的善惡事跡,以備遷和賞罰。同時還規定,地方官每年年終要進京匯報一次工作,由吏部負責考評,依據政績來論定品級、決定升降。

唐太宗通過對吏制的改革,使朝政清明,國事順利,這些都有利于政令上傳下達的貫徹執行。吏制清廉,百姓安居樂業,李唐江山出現了為后世所稱道的盛世景象。

4.修《氏族志》:綜觀天下,唯李氏獨尊

為鞏固中央集權,加強統治,李世民竭力為提高自己及其家族的社會地位而動腦筋,煞費苦心地去修了一部《氏族志》!

李唐王朝的建立依靠關隴貴族為骨干力量,同時也得到了山東士族、江南士族和部分庶族地主力量的支持。貞觀初年,隨著對各地大規模軍事征服的結束,國家統一局面的形成以及政治統治逐步走上正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穩定統治秩序,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唐太宗采取修訂《氏族志》的措施,以加強其統治力度及提高朝中新貴的社會地位?!妒献逯尽返男抻喎结槻痪心嘤谝酝鶜v朝的貴族特權,而是“崇重今朝冠冕”。這樣一來,原有士族地主作為貴族在政治上受到了打擊,而庶族出身位及高官的人,則可以譜中有名,并能夠與過去的高門著姓在譜中平起平坐,由此,帶來了士、庶階層力量對比的新變化。這種政治上的重大變革,引起了門第觀念的變化。唐律規定五品之家,可以終身免除徭役,五品以上官員才享有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所以原有的門閥貴族要想取得種種特權,都要通過科舉制度入仕這條道路。

氏族就是士族,即通常意義上的貴族。唐朝初年,社會上所認定的士族都是南北朝時期遺留下來的舊士族。東漢時期豪強大地主隨著經濟勢力的發展,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逐漸加強,被稱作士族。東漢后期,門第成為做官的先決條件,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從國家法律上確立了士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世襲特權,這標志著門閥制度的形成和鞏固。隨著這個集團的形成,地主階級內部的財產及權力的再次分配,都以門第為主要標準。門閥士族地主以外的地主稱為庶族、寒門,士族與寒門之間不僅政治地位不同,社會地位也是非常懸殊的。他們之間不僅不通婚,生活習俗也有嚴格限制。士族為了保護自己的特權,防止門第混淆,特別重視譜學。這樣一來,譜學便成為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的附屬品和反光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关县| 平山县| 青冈县| 布拖县| 东莞市| 安乡县| 广宗县| 手游| 蓬安县| 乌拉特后旗| 巴彦淖尔市| 额敏县| 荣成市| 长寿区| 巴里| 合阳县| 湟中县| 安远县| 济阳县| 元朗区| 徐汇区| 茶陵县| 恭城| 岳西县| 陆丰市| 昌宁县| 务川| 灵璧县| 凭祥市| 平塘县| 乌鲁木齐县| 龙游县| 江川县| 鹰潭市| 濮阳县| 郸城县| 沾化县| 上虞市| 武义县| 偏关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