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朱家王朝的締造者 太祖朱元璋(2)

  • 正說大明十六帝
  • 劉亞玲編著
  • 4468字
  • 2018-05-25 16:09:36

3.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封建社會朝代的滅亡,主要是統治者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從而爆發農民起義,從內部瓦解了統治基礎。朱元璋出身于農民,對農民既了解,又同情。他登上皇帝寶座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正是朱氏家族得民心,能夠坐穩江山的根本原因。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唯一出身貧民的皇帝,朱元璋對農民階層的苦難生活有很深刻的體會和特殊的同情心,并對該階層的處境異常關注。他要以自己特殊的權力最大限度地改善農民階層艱難的生活狀況。而這,也為朱家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開國時,經濟形勢是十分嚴峻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從應天到家鄉濠州省墓,一路“百姓稀少,田野荒蕪”。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朱元璋去北伐前線開封視察,經常穿行在草莽之中。七月,徐達率部自開封北上,路經河南、山東、河北,沿途“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在中原,怨魂遍地,尸骸蔽野,收殮埋葬骸骨成了政府的善舉、百姓的義舉。朱元璋慨然喟嘆道:“平定中原并不困難,但民物凋喪,千里丘虛,既定之后,生息猶難,這正是勞思費神之處。”不但中原,就連湖廣、四川等這些昔日繁華的地區也是一片荒涼。湖廣洞庭湖流域直到洪武末年尚且“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四川經過幾十年戰亂,也滿目瘡痍。到洪武二十年(1388年),各州縣仍然“居民鮮少”,就連肥沃的成都平原也還有數萬畝良田“荒蕪不治”,明朝開國后一百多年尚不能恢復歷史舊景。三吳中心城市蘇州,也“里邑蕭然,生計鮮薄”,如雨打殘荷,秋風敗葉。當時的歷史名城揚州被張明鑒等部隊掠奪,只剩下18戶人家。徐州被元軍血洗,男女老幼無一幸免,到明初依然是“白骨蔽地,草莽彌望”的鬼蜮之地。

明朝開國以后,南征與北伐在繼續。殘元部隊長時間控制著東起遼東、西至陜甘的廣大區域,明昇政權存在到洪武四年;云南舊元梁王堅持到洪武十四年。元末社會經濟的全面崩潰和長時間的戰亂,使民心思定,向往穩定的生活。廣大民眾迫切期望朱元璋能夠廢除元朝的暴政,重新分配土地,減輕賦役負擔,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朱元璋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決心滿足飽經戰爭之苦的民眾的這一需求。他提出了“安民為本”“養民者必務其本”“民者,國之本也”等治國安民的方針。民不安,則國不寧。朱明王朝剛立國不久,只有發展農業,解決民眾最基本的生活保證并使其擁有從事簡單再生產的基本條件,才是立國之根本。

在朱元璋看來,“為國之道,以足食為本”,讓百姓衣食無缺,生活富足起來,是統治者應盡的責任,也是維持國家安定的根本。他指出:“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富強;百姓安逸了,國家才能安定。百姓貧窮困苦而國家富強安定的事情,是從來沒有的!”他多次告諭說,“百姓富裕了,就會與政府親近;百姓貧窮了,就會與政府背離。所以,百姓的貧富,關系著國家的興亡!”

據統計,在朱元璋統治的31年時間里,他下詔減免賦稅和賑濟災民達七十余次。他規定,凡各地發生災害,當地官員必須及時上報朝廷。如地方官隱瞞不報,當地的人民可以直接向上申訴。一經查實,該地方官就要被逮捕嚴懲。有一年,湖廣荊州、蘄州發生水災,朱元璋命戶部主事趙乾前去賑濟,趙乾竟拖延了很長時間才到,致使一些百姓活活餓死。朱元璋知道以后,立即下令將趙乾處死。還有一次,山東青州發生旱災和蝗災,有關部門沒有及時奏報,朱元璋就將有關官吏全部逮捕治罪。再有一次,江西彭澤糧食歉收,當地官員沒有及時賑濟,以致有賣兒鬻女者,朱元璋下令將彭澤知縣施以杖刑。為了防止公文往來耽擱時間,使受災百姓能夠及時得到救濟,后來朱元璋還規定,凡遇饑荒,各地方政府應先開倉放糧,然后再上報朝廷。

朱元璋告諭全國官員說:“天下剛剛安定,百姓財力困乏,就像剛會飛的小鳥,切不可拔它的毛;就像新種植的小樹,切不可搖它的根。必須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他自己也比較注意愛惜民力,盡量少打擾百姓。在建筑宮殿時,他只求堅固,不講華麗。宮中的空地,有人建議應建立臺榭苑囿以供游憩,但朱元璋不肯,他讓人在空地上種植蔬菜,供宮里人食用。朱元璋自己不肯妄興工程,也不準各級官員浪費民力。他規定各級官府凡有“勞民之事”,必須先行奏請,得到批準才可開工,不得擅自動用百姓的人力和物力。如非興建不可的工程,像城防、橋梁、河渠等,也要在農閑時節進行,不得妨礙農務。朱元璋的這些舉措,有助于民力的休息和經濟的復蘇,的確起到了“安民”的良好作用。

朱元璋對農民的認識,也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知道農民有一定的狹隘心理和紀律松散性。因此,在休養生息的過程中,進行民屯,就是采用一種強制方式把一部分農民遷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去,也就是“招徠耕種,以實中厚”,政府給予耕牛、農具、種子等,并免征三年賦稅。洪武七年(1374年),從江南遷移14萬戶到鳳陽。九年(1376年),又遷山西及河北真定等處無產業者到鳳陽屯田。十五年(1382年)遷移廣東番禺、東莞、增城等處二萬四千人到泗州屯種。二十一年(1388年),遷山西澤州、潞州無田農民往河南閑曠地方屯種。二十二年(1389年),遷江南蘇州、松江、杭州、湖州、溫州、臺州各府無田農民到淮河一帶屯種。二十五年(1392年),遷山東登州、萊州無田農民五千六百多戶到東昌府耕種。二十八年(1395年)又規定,青州、兗州、登州、萊州、濟南五府,凡農民家有五丁以上而田不到一頃的,以及無地農民,都要分丁到東昌府開墾荒田。此外,朱元璋還采取招募農民屯種和發配罪人屯種的辦法,以增加地廣人稀地區的勞動力。

元朝末年,土地兼并異常嚴重,農民被迫流浪遷徙。朱元璋采取措施盡力使人口附著于土地。他發布詔書讓流民回籍耕種,這種民屯,是行之有效的。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實行軍屯。

軍屯是朱元璋汲取歷史經驗,從漢武帝和曹操那里學來的辦法。其目的是“寓兵于民”,即讓士兵們“且耕且戰”,養兵而不累民。早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就曾在江南設立民兵萬戶府,讓士兵們在應天附近屯田,自給軍糧,很有成效。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即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在邊境地區,廣泛推行軍屯。這樣,各衛所的士兵都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守御操練,稱操守旗軍,是戰斗部隊;另一部分下屯耕種,稱屯種旗軍,是生產部隊。操守與下屯的比例,按規定是七分屯種,三分守城,但實際上,各地情況不同,屯、守的比例也各異。據估計,明初屯田士兵總數,當在一百四十萬人以上。士兵屯種的田地,由政府撥給,一般是每人五十畝,政府同時還要提供耕牛、農具、種子等生產資料。在洪武時期,軍屯取得巨大成就,屯田面積達到了九十萬頃左右,軍糧基本能夠自給自足。朱元璋為此曾自豪地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

為解決駐軍的糧餉問題,朱元璋還進行了商屯。商屯,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民屯。在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推行“開中法”,就是利用食鹽專賣權,讓商人把糧食運到邊區的糧倉,政府按照納糧數量給予鹽引(即販鹽許可證),商人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支取食鹽,再運到指定的地區去銷售。因路遠運糧不便,商人們便雇人在邊地屯墾,把收獲的糧食就地繳納官倉,換取鹽引,當時人稱為“商屯”。商屯的開展,既充實了軍隊糧儲,又促進了邊區開發,發揮了積極作用。

朱元璋推行的這三種屯田制度,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現了“田野辟,戶口增”的目標。耕地和人口的增加,為社會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朱家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行休養生息的過程中,朱元璋進行了田地和人口的清查,編制成冊。在元末長期的戰亂中,各地的田地簿籍大多散失,保存下來的和實際土地占有狀況也早已不相符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就曾在占領區進行土地清理,編造圖籍,據此確定賦稅和徭役。如至正十八年(1358年),在徽州讓人民“自實田”,即自己如實報告田產數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又下令“使民,實田,集為圖籍”,并對各人自報數額進行復核。所謂“圖籍”,是南宋以來流行于江南地區的一種土地簿籍,其中記載著每塊土地的畝數、土質、方圓面積以及田主姓名等,并繪制成圖,因圖上田地一塊挨著一塊,很像魚鱗,所以被稱為“魚鱗圖冊”。朱元璋在占領區進行的這些土地清理,雖然不是很徹底,但也頗有成效,為他順利地征發賦役、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進行改革,在明朝剛建立后才幾天,他就派人到土地隱瞞最為嚴重的浙西地區去核實。臨行前,朱元璋告誡說:“你們一定要據實辦理,切不可徇私情,不可妄加、增損。否則,國法不容!”不久,朱元璋又命中書省議定役法。他指出,國家初建,工程量大,為了防止徭役過多地落到窮困農民身上,應采用驗田出夫的辦法斂派徭役。由于徭役負擔是與田地多少掛鉤的,土地清理就成為新役法能否成功的基礎。經過中書商議,決定每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到一頃的,用別的田補足,稱為“均工夫”。洪武三年(1370年),根據上述原則,在直隸、應天等十八府州以及江西饒州、九江、南康等三府編制了均工夫圖冊,計田出夫,每年農閑時節,到京師服役30天。如果田多丁少者用佃戶充役,要出米一石作為佃戶的補充費用。如果雇傭他人應役,則要每畝出米二升五合?!熬し颉币鄣耐菩泻芾谕恋厍宀?,從此處也可看出朱元璋存在著農民平均主義思想。

朱元璋推行的戶籍清理運動還沒完成的時候,北方地區的局勢就已經基本穩定下來。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下了一道口諭給戶部,命令清查戶口,推行戶帖制度。這道口諭保存下來,成為洪武年間傳世的為數極少的白話諭旨之一,現特照錄于下:“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里下著,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欽此?!?

朱元璋是個頭腦靈活的人,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改革措施上,都很有力度。他在口諭中設計的清查程序,既嚴密又嚴酷。先由中書省印造戶籍戶帖,印制時戶籍與戶帖兩聯合為一紙,在騎縫處統一編號,加蓋印章,戶籍與戶帖上各有印章的一半,稱為“半印勘合”,下發到各地方政府;然后由戶部發布榜文,讓各地方政府通知所轄百姓,都到官府去登記自家的戶口和財產情況,經初步核實后,官府發給每家一份戶帖;然后再調派軍隊下到鄉村,按照登記底冊挨戶比對,逃避比對者或經比對所報不實者,一律發配充軍;有關官吏弄虛作假者,一經發現,立即處斬。在清查完畢后,戶籍上交戶部留存,戶帖則由各戶收執。朱元璋利用軍隊清查戶口,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平定下來,軍隊不用再出征;另一方面是因為他不相信官吏,認為軍隊才能更好地貫徹他的意圖。

朱元璋的清理整頓,有利于土地、戶口的管理規范化。這都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提高了勞動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鹰潭市| 德江县| 惠水县| 乌兰察布市| 剑川县| 阜阳市| 青州市| 甘德县| 三明市| 盐边县| 昌黎县| 彭泽县| 偃师市| 莱阳市| 厦门市| 奉新县| 祁门县| 建平县| 阳谷县| 鄱阳县| 瑞金市| 松溪县| 枞阳县| 景谷| 湾仔区| 渭源县| 千阳县| 封开县| 磴口县| 九龙城区| 三亚市| 丹阳市| 留坝县| 朝阳市| 东兴市| 高阳县| 许昌市| 西藏| 石家庄市|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