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一天(5)
- 十日談(套裝上下冊)(譯文名著精選)
- (意)喬萬尼·卜伽丘
- 4999字
- 2018-05-11 10:07:32
他的圣名越傳越響了,人們對于他的敬仰真是與日俱增,甚至到后來,凡是遇到患難,就只向他祈求,再也記不起其他的圣徒了。他們稱他“圣恰潑萊托”,直到現在還是使用這個稱呼;還說,天主假著他的手,顯示了好多奇跡;就在眼前,只要你誠心求他,也還是天天可以發生奇跡的。
恰貝萊洛·達·普拉托就是這么活著,這么死去,又這么變做了圣徒,這一切諸位都已聽到了;我不打算說他不可能在天主面前蒙受祝福;他的一生雖然作惡多端,但是在臨死的那一刻,他可能痛心悔過,而天主也可能對他特別寬大,把他收容進天國,不過這都是我們無從窺測的事了。我們只能拿顯而易見的常情常理來猜度,他此刻應該是在地獄里,在魔鬼的手里,而不是在天堂里跟天使們待在一起。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天主加于我們的恩惠是何等深厚了。他不計較我們的愚昧,只鑒察我們的真心誠意;不管我們錯把主的仇敵當作是主的友人,而向他傾吐我們的心愿,天主同樣垂聽我們的祈禱,就像我們所選的代禱人是一個真正的圣徒一樣。
我們靠著天主的恩惠,才能像眼前這么快樂逍遙,歡聚在一起,好安然無恙地度過這次災難。那么讓我們來贊美他吧——我們也就是以贊美他的名義開始講故事的;崇拜他吧,在困難的時候虔誠地向他祈求吧,他一定會聽取我們的禱告的。
潘菲洛的故事說到這里,就完了。
【故事第二】
一個叫做亞伯拉罕的猶太人,聽了好友楊諾的話,來到羅馬,目睹教會的腐敗生活,他回到巴黎之后,卻改奉了天主教。
潘菲洛所講的那個故事,小姐們自始至終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地方還給逗得笑了起來;等故事講完,都齊聲稱好。于是女王就吩咐坐在他旁邊的妮菲爾接下去講一個。妮菲爾不但模樣兒長得姣好,就是一舉一動也非常溫柔,當下高高興興地接受命令,這樣開始道:
方才潘菲洛所說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大的天主并不計較我們的過失,只要這過失的造成是由于人類知識有限、無從辨別善惡的緣故。現在,我想要講天主以他那無限的寬大,默默地容忍了那班人的罪惡;他們照理應該拿言語行動來宣揚天主的恩典和真理,但是所作所為,卻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如此,天主還把他們的罪惡作為他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的證明,好叫我們越加堅守我們的信仰。
親愛的姐姐們,我聽人說,從前巴黎有一個大商賈,名叫楊諾·德·雪維尼,為人十分善良正直,經營絲綢呢絨,規模很大。他有一個好友名叫亞伯拉罕,是個猶太人,也跟他一樣經營商業,也很有錢,而且為人同樣忠信可靠。楊諾看見他朋友心地這么好,又是博學多才,只因為不曾信奉真教,將來他那善良的靈魂不免要墮入地獄,心中著實為他焦急,因此就很誠懇地勸導他拋棄虛偽的猶太教,信奉正宗的天主教。他說,即使猶太人也可以看到基督教是多么神圣正大,所以日益發揚光大,而猶太教卻分明在逐漸沒落,免不了有滅亡的一天。
那猶太教徒卻回答他說,他覺得世上只有猶太教才是神圣正大的,他生下來就信奉猶太教,直到死他還得信奉猶太教,世間隨便什么東西也改變不了他的信仰。
這回答雖然決絕,可并不能打消楊諾的熱誠;過了幾天,他又提起這事,還是用那一套話去勸他,跟他說明為什么我們的宗教勝過猶太教。雖然他措辭很粗淺(當時做生意的人知識程度原很有限),而亞伯拉罕又是精通他們自己的法律的[17];可是,也不知道他是受了友情的感動呢,還是天主假那單純善良的人的口而說出來的話有了效驗,那猶太人這次對于他好友所說的種種話,竟然聽得很對勁。不過他還是堅持自己的信仰,不容別人來動搖。可是他越是固執,楊諾卻逼得他越緊;到末了,那猶太人拗不過他,只得這么說了:
“楊諾,你聽我說,你一心要我改信天主教,現在我也同意了,不過還得先讓我到羅馬去一遭,瞻仰一下你所謂天主派遣到世上來的‘代表’,看看他和作為他兄弟的四大紅衣主教[18]的作為和氣派。如果看了他們的氣派,就像聽了你的勸告一樣,使我有所感悟,領會到你們的宗教正像你所再三申辯的那樣,那我一定照我所說的話做去;否則我還是信我的猶太教。”
楊諾聽他這么說,可急壞了,私下想道:“盡管我主意打得不錯,看來我這一陣子氣力是白費了;要是他果真趕到羅馬教皇的宮廷里,讓他親眼看到了教士們荒淫佚樂的腐敗生活,別說他永遠也不會改信基督教,就算他已經信奉了基督教,也勢必要重做他的猶太教徒啦。”所以他就轉過來向亞伯拉罕說道:
“唉,好朋友,你何必特地趕到羅馬去呢?既要花費那么多錢,路上又辛苦;再說,像你這樣一位財主,無論走水道或是陸路,一路上都隨時會遭遇危險。你難道以為這里就沒有給你行洗禮的人嗎?要是我講給你聽的教義,你還有疑惑的地方,難道除了這兒,還能在別的地方找到更精通教義的飽學之士來給你充分解答和啟示嗎?所以照我看,你這次到羅馬去是多余的。你在那兒看到的主教跟你在這里所看到的其實并沒什么不同,不過他們因為接近教皇,又更高明一層就是了。依我說,你這長途跋涉不如留待日后‘禧年’[19]朝圣參拜,來得更有意義,到那時候,說不定我會跟你作個伴,一同去呢。”
那猶太教徒回答道:“楊諾,我相信你說得很對,不過千句并一句,我打定主意,如果你真要我聽了你三番兩次的勸告,改信你們的教,那我非要到羅馬去走一遭不可;否則我是怎么也不會信奉天主教的。”
楊諾見他主意已定,無從勸說,只得講道:“去吧,祝你一路平安!”可是心里卻很不自在,以為他一旦看到羅馬教皇宮廷里的種種情形,再也不肯信奉天主教了;但是也沒有辦法,只能聽其自然而已。
亞伯拉罕準備好了一切,便騎馬出發,一路不多耽擱。到羅馬之后,自有那里的猶太朋友們很鄭重地招待他。他在應酬之間絕不提起自己此來的用意;一邊開始暗中留神察訪那教皇、紅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里其他主教的生活作風。他原是個精明細心的人,憑著他親眼所見,以及從別人那兒聽來的種種情形,他就知道他們這一伙,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不是寡廉鮮恥,犯著“貪色”的罪惡,甚至違反人道,耽溺男風,連一點點顧忌、羞恥之心都不存了;因此竟至于妓女和孌童當道,有什么事要向廷上請求,反而要走他們的門路。不僅如此,他還看透他們無一例外,個個都是貪圖口腹之欲的酒囊飯袋,那種狼吞虎咽,活像是頭野獸。他們首先是色中餓鬼,其次就好算得肚子的奴隸了。
他再考察了些時候,又知道他們個個都是愛錢如命、貪得無厭,甚至人口(這是說,基督徒的血肉)也可以當牲口買賣,至于各種神圣的東西,不論是教堂里的職位,祭壇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價買賣。貿易之大、手下經紀人之多,決不是巴黎這許多綢商呢賈或是其他行業的商人所能望其項背。他們借著“委任代理”的美名來盜賣圣職,拿“保養身體”做口實,好大吃大喝;仿佛天主也跟我們凡人一樣,可以用動聽的字眼蒙蔽過去的;因之他也就跟我們凡人一樣,看不透他們的墮落的靈魂和卑劣的居心了!
凡此種種,以及其他許多不便明言的罪惡,叫那個嚴肅端正的猶太人大為憤慨。他認為已經把真情實況看個夠了,于是就起程回家。
楊諾一聽得他的朋友回來了,就趕去看他,心中卻絕不指望亞伯拉罕會改信天主教[20]。二人見面自有說不出的高興。楊諾當然并不多問什么,等過了兩三天,他已休息過了,這才去問他對于羅馬教皇,以及紅衣主教和教廷上的其他僧侶的印象怎樣。那猶太教徒立刻回答道: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要是我的觀察還準確,那么那兒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什么圣潔、虔敬、德行,談得上為人表率。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這些罪惡是那樣配合他們的口味,我只覺得羅馬不是一個‘神圣的京城’[21],而是一個容納一切罪惡的大熔爐!照我看,你那位高高在上的‘牧羊者’[22],以致一切其他的‘牧羊者’,本該做天主教的支柱和基礎,卻正日日夜夜,用盡心血、千方百計,要叫天主教早些垮臺,直到有一天從這世上消滅為止。
“可是不管他們怎樣拚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它可還是屹然不動,倒反而日益發揚光大;這使我認為一定有圣靈在給它做支柱、做基石;這么說,你們的宗教確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其正大神圣。所以雖然前一陣日子,任憑你怎樣勸導我,我總是漠不動心,不愿意接受你們的信仰;現在——我向你坦白說了吧,再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做一個天主教徒了。我們一起到禮拜堂去吧,到了那里,就請你們按照你們圣教的儀式,給我行洗禮吧。”
楊諾萬想不到他反而會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來,聽了這番話,他的快樂簡直誰也比不上。他立即陪著亞伯拉罕一起到了巴黎圣母院,請院里的神父給亞伯拉罕行洗禮。院里的神父聽說那猶太人自愿入教受洗,就當即舉行了儀式;由楊諾把他從洗禮盆邊扶了起來,[23]給他取了“約翰”的教名。這以后,楊諾就延請了最著名的學士來給他講解教義;他進步得非常快,終于成為一個高尚虔誠的善人。
【故事第三】
猶太人麥啟士德講了一個三只戒指的故事,因而憑著機智,逃出了蘇丹想要陷害他的圈套。
妮菲爾把故事講完之后,大家都很稱賞,于是菲羅美娜奉了女王的命令,接著講一個故事:
方才妮菲爾的故事叫我想起了另一個猶太人所遭遇的危險來。天主,以及我們所信仰的天主教的真理,我們已講得很透徹了,那么現在我們不妨回過頭來談談人世間的事,看一看凡人的遭遇和作為吧。我現在要講一個故事,諸位聽了以后,再逢到有人問你什么話,回答起來就會格外謹慎了。親愛的女伴們,你們都知道,愚蠢往往使得人們從幸福的境界墮入苦痛萬分的深淵;而聰明人卻往往能憑著智慧,安然渡過險境,走上康莊大道。有些人本來可以快快樂樂過日子,只因為愚蠢,弄得整天愁眉苦臉,像這樣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每天找一千件都不是難事,所以我不打算多講了;現在我想借一個小小的故事來向大家表明:我們明理懂事就是快樂的泉源。
當初薩拉丁原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但是他憑著萬夫不當之勇,竟一躍而為巴比倫[24]的蘇丹,而且接連打敗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王國,聲勢十分浩大。可是他連年用兵,耀武揚威,把國庫都用空了;臨到有一天急需一筆巨款,這才發覺已沒有錢好使了。他一時也想不出該到哪里去籌措這筆巨款;幸而他記起亞歷山德利亞有個名叫麥啟士德的猶太富翁來。那是個放高利貸的,要是他肯幫忙,事情就好辦了。只是那個猶太人一錢如命,要他自愿拿出錢來,那是萬難辦到的;而薩拉丁又不愿施用強迫的手段。但是錢卻非要不可,他怎么也得想出個辦法。最后,他決定借一個冠冕堂皇的口實叫麥啟士德上了圈套,就再不怕他不拿出錢來。所以他就把麥啟士德請了來,很優待他,還請他坐在自己的身邊,于是就這么說道:
“好先生,我聽得好多人夸獎你非常博學,對于各種教義,自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我很想向你請教: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這三者之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
那猶太人可真不愧是個懂事的聰明人,一聽這話,就知道薩拉丁是在把圈套給他鉆,只要讓他捉住了一句話,就再也分辯不清了;所以打定主意在這三者之中決不偏袒哪一方而壓低另外兩方;這樣,薩拉丁就沒法挑他的眼兒了。于是他轉動腦筋,立即想了一番既得體而又穩妥的話回答道:“陛下所提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可是要回答這問題,須得容我先講一個短短的故事:
“我記得曾不止一次聽人講過,從前有一個大富翁,家里藏著許多珍珠寶石,其中他最心愛的是一個極美麗、極名貴的戒指。他希望這戒指成為子孫萬代的傳家之寶,不落到外人的手里,所以特地在遺囑上寫明,凡是得到這戒指的便是他的繼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為一家之長。
“那得到這戒指的兒子也照著這辦法立了遺囑教子女們遵守,誰得到戒指的便做一家之長。這樣,那戒指傳了好幾代,終于到了某一個家長的手里,他生下三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才德,對父親都極孝順,因此也個個為父親所疼愛。三個青年都知道那戒指歷來就是做家長的憑證,大家都存著做一家之主的想望,就都無微不至地服侍那垂老的父親,好要求父親將來把戒指傳給他。
“那位老人家對于三個兒子原是一樣鐘愛,無所厚薄,因此不知道究竟該把戒指傳給哪一個才好;兒子們向他請求,他卻都答應了。他想,最好讓三個兒子都得到滿足,于是私下叫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匠人來,照樣仿造了兩只戒指,造得果然跟原來的一般無二,放在一起,連那個匠人自己都分辨不出哪一只是真的來了。
“那父親臨終時,就把那三只戒指私下分別給了三個兒子。父親死后,那三個兄弟都要求以家長的名分繼承產業,彼此各不相讓,大家都拿出一只戒指來作為憑證。但是那三只戒指十分相像,竟分辨不出哪一只是真的來;究竟誰是真正的家長,這問題就始終沒有能解決,直到現在還成為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