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諸葛玉堂
- 22字
- 2019-01-04 02:22:18
Chapter 1 父母的覺醒之旅:遇到孩子,發現美好的自己
1.父母先成為優秀的自己,才能做優秀的父母
我女兒七歲時,有一次,我送她到離家附近的一個國學班參加學習。期間,有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向我走來,問道:“請問您是諸葛老師嗎?”見我點頭,她又指著我身旁的女兒問:“她是您女兒嗎?”
我并不認識她,仍然報以禮貌地點頭。這位母親驚喜地說:“諸葛老師,難怪您家女兒的學習好,原來她有您這個當教育專家的爸爸啊。我早就想聽您的課,可一直沒有機會。我聽說您舉辦的“生命覺醒”的課程,是針對我們當父母,那些聽了您課的父母,后來都教育出了優秀的孩子……”
這位母親在跟我說話時,她旁邊的兒子用手抻抻她的衣角,想說話,卻被她訓斥:“你這孩子就是不懂事,沒看到大人在說話嗎?”說著她一指我女兒,“你看人家不但成績好,國學學得也比你好。這幾年,我不工作,還不是為了你,你報的英語、奧數、鋼琴這么多班,不都是我專門接送你?你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孩子被母親當眾批評,感到沒面子,就生氣地轉身跑開。她見狀連忙去追,邊追邊罵著孩子。
上例中這位母親對待孩子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幾乎是比比皆是。甚至于連我們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在我們眼里,孩子一旦有令我們不滿意的舉止行為,我們總數落不止,接著抱怨為孩子做出的犧牲太多,讓孩子對我們唯恐避之不及。時間長了,會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差。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大人自己的問題。我們要想讓孩子變得優秀,首先我們得成為優秀的父母。而要想成為優秀的父母,我們必須先成為優秀的自己。
縱觀中外那些優秀的人士,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一對優秀的父母。
比爾·蓋茨成為世界知名人士后,很多人在驚嘆他的成功時,都在想:“是什么樣的父母培養出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的?他們有什么家教秘訣嗎?”
面對人們這個問題,比爾·蓋茨父親用一句話給予了回答:“我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引導蓋茨的天賦,給他自由成長的空間。”
比爾·蓋茨出生在美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是美國聯合慈善總會的領導者之一。比爾·蓋茨童年大部分時間是與書和母親相伴度過的。
父母認為,孩子在學前教育中,培養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喜歡上了閱讀。最喜歡讀《世界大百科全書》。為了滿足他的閱讀量,父親購買了大量的書籍。
為了培養孩子的協作和競爭能力,父母會在大規模的家庭聚會中,跟孩子做著兩人三條腿、用勺子掂雞蛋等游戲。
“這些活動使孩子們能夠從一個延伸型的大家庭中感受并理解關愛。我相信這些是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的要素。”蓋茨的父親說。
小蓋茨在11歲時處在叛逆期,有時會跟母親發生沖突。最厲害的一次沖突是在餐桌上爆發的,當時,他對著母親大喊大叫,總是做調停人的老蓋茨將一杯水潑到兒子臉上。隨后,他們將兒子帶進了心理診所。
對于這段經歷,比爾·蓋茨回憶:“醫生說和父母作對毫無益處,父母做什么都是為我好。我竟然由此改變了想法。”醫生同時也開導蓋茨夫婦,他們應該給兒子更大的自由。
這次心理咨詢讓夫婦倆下定決心給兒子轉學。他們把小蓋茨送到西雅圖收費最高的私立學校之一——湖濱中學,這里正是以自由聞名。學校里的各種協會和興趣班讓孩子們得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小蓋茨很喜歡這里的氣氛,覺得大人們不會裝模作樣。小蓋茨與父母的關系慢慢緩和起來。
老蓋茨夫婦像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開始幫兒子設計未來——進入哈佛法學院,成為律師。1973年,比爾·蓋茨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讓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喜歡計算機的比爾·蓋茨在大二時向父母宣布,要從哈佛輟學,然后到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創辦微軟公司。
那時,大學生休學一段時間去社會實踐在美國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父母盡管不同意,但是為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仍然答應了。這樣才有了今天的比爾·蓋茨。
應該說,蓋茨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教育的精髓,滲透著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和個性的精神,這恰恰是我們東方文化經常欠缺的一點。
雖然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國內外的基本教育理念卻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和長處,相對國外這種教育方式,我們中國大多父母的教育則是打著“愛孩子、為孩子好”的旗號,來壓制孩子天賦。
在我們周圍,大多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者。他們因為自己不優秀,就想讓孩子代自己出人頭地。于是,想盡一切辦法“逼”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當孩子背上父母的諸多期望和夢想時,他們就像游戲里的那只蝸牛和童年里的歌謠一樣,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朝著父母夢想的方向爬去。長期負重的學業,讓孩子臉上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憂愁和痛苦,輕者讓他們變成學習機器,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重者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等極端方式。
相信做了父母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孩子剛出生時,我們懷著為人父母的喜悅,在為孩子設計未來生活時,更多的是希望他能過得開心、幸福!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會改變初衷,出現各種攀比。如圖1-1:

圖1-1
在父母看來,他們覺得只有親眼看到孩子過上了他們心中所幻想的“好”日子,他們才算是盡到了責任,才算是成功,才稱得上是優秀孩子的優秀父母。
有一年,我在北京舉辦“生命覺醒”的課程時,有不少父母對我說:
“諸葛老師,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兒子進入名校讀大學。”
“諸葛老師,我們夫婦倆沒什么文化,之所以這么拼命賺錢,就是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有機會,送他去國外留學,將來做一份體面的工作。”……
我看著這些焦慮的父母們,問道:
“你們為孩子設計的這些未來規劃,征求過孩子的意見嗎?”
“我們這么做還不是為了他好,他怎么會不同意呢。”
父母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
我提醒道:“孩子的未來如何,我們誰也決定不了。他的未來,三分之一靠他的努力,三分之一靠天賜的機會,三分之一靠父母的正確教育。努力和機會,父母決定不了,只有正確的教育,是父母值得花費心思的,所以,你們要做的是如何讓他們有一個強大的心理。只有心理強大了,才能讓孩子在變幻莫測的人生道路上,具備承受苦難、爭取幸福的能力。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你們為他鋪墊再多的路,都會變成死路的。”
他們聽后,沉默了。
我一直堅信,父母只有先成為優秀的自己,才能做優秀的父母。凡是優秀的父母,給孩子的教育都是最合適的教育,即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這就要求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見表1-2:
表1-2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很贊成周國平的話:“孩子——我們對于這個被自己締造的生命,付出了無條件地愛,而這份愛卻未必是對他好的。學習怎樣做一個好父母,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