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人吼:解讀鐵人王進喜
- 薛濤
- 1768字
- 2019-01-04 00:04:46
第三章 離開玉門

玉門,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源頭。1939年11月由地質學家孫建初、嚴爽、靳錫庚勘察設計,老君廟第一口鉆井,115.15米,日產原油10噸左右,并建成中國第一個自噴油田,是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僅千人以上的人員大調出就有20次,向全國50多個石油、石化、地礦單位輸送骨干近10萬人,各類設備4000多臺套,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自1955年3月,王進喜調入貝烏5隊起,到1959年5月共榮獲獎勵21次。他們對玉門有著很深厚的感情,人們舍不得離開。但是,為了國家,他們告別了自己的小家。
告別母親
王進喜家這時有9口人,除母親和老伴,還有一對弟妹4個娃。4個孩子中最大的10歲,小的只有3歲。這9口人全家靠王進喜一人工資生活,日子本不寬裕,偏偏又遇上“大躍進”以后的“天災人禍”,甘肅是重災區,常年見不到肉,油也很少,就是每天只喝兩頓面糊糊,一個月還要差七八天沒糧吃。最可憐的是那已63歲身體多病的母親。王進喜在家時,他每天從食堂里省下半個饅頭拿回去給母親,可他這一走,怎么辦呢?
想到此,王進喜是非常難過,鼻子一酸,眼淚涌滿了眼眶,他強忍住,沒有讓淚水流出來。母親需要兒子,大會戰更需要他這個隊長。王進喜在心里說:“娘啊,咱們家里再難也沒有國家難。我去松遼參加會戰,家里還有你兒媳、有弟弟、還有組織。你老是個不怕苦的剛強人,一定能和大家一起闖過這一關!”
這天下午,他回到了母親床邊對老人說:“媽,我又要出差了。”
“去哪?”母親問。
“到東北松遼平原去參加石油大會戰……”
一聽這,老人的臉沉了下來。開始訴說家里的情況,說得兒子一陣一陣地心酸。最后母親說:“你看,這老的老,小的小,又沒吃的,你走了一大家人誰管,你不能要求不去嗎?”
王進喜理解慈母的心情,他對母親說:“娘,這次會戰是一場大仗,關系到國家命運,各路英雄都要去,我動員全隊都去,自己怎么能臨陣不上呢?”
“媽,你不是常說嗎,一切服從黨安排,咱們能說話不算數嗎?”
“媽,有黨的關照,家里情況會好的。我到那兒一定多寄些糧票和錢回來?!?/p>
老母親明白了兒子的心意深情地說:“我知道攔不住你,我也不該攔,只是咱們家太困難了。你放心去吧,到那兒常來信……”
“去吧,孩子,娘懂!”
這正是:告別親人不戀家,一腔熱血效中華。
告別的時候終于到了。鉆井公司黨委書記石志剛、大隊黨總支書竇小群、大隊長王嘉善、貝烏5隊原黨支書記景玉琦和留下來的同志,與到松遼會戰的同志一一握手告別。
當貝烏5隊35人登上兩輛卡車后,王進喜在第一臺車上對全隊職工說道:“我們是玉門的先進隊,這次出門要行動軍事化,生活集體化,不能單獨行動。上火車以后,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做好人好事?!闭f到這里,王進喜對司機喊了一聲“出發”!
兩輛卡車載著貝烏5隊職工,在依依惜別中向玉門東站駛去?!案邩藯U立祁連”的錦旗如同燃燒的火炬,在汽車上空跳動著,飛舞著,奔向戈壁深處。
30多分鐘后,卡車到了玉門東站。大家下車排好隊,走進站臺。
玉門東站。3月15日,局長焦力人帶領機關領導前來送行,在歡送的人群中,有王進喜的愛人王蘭英領著孩子,周正榮的愛人徐桂英,還有……
王進喜環顧送行的人群,突然看到戴祝文的愛人李淑珍,心里頓時有些不安,戴祝文的孩子發高燒住進了醫院,由于大家急著裝運火車,也沒顧得上安排戴祝文回家照顧照顧,盡一點做丈夫和父親的責任。王進喜看了一眼身邊的戴祝文,又看了一下周圍的戰友:馬繼瑞、周正榮、孫崇德、許萬明、楊天元、任榮漢等,感到非常自豪,為了松遼會戰,他們都沒有回家看望自己年邁的父母和嬌妻愛子,多好的戰友啊!此時他從心底涌起一股石油工人的豪氣,石油工人一聲吼,為祖國找石油拋家舍業天下走!
公司黨委書記石志剛握著王進喜的手,高聲對大家說:“你們去松遼會戰,一定要做出好成績來,早日拿下大油田,我們盼望你們的好消息!”說完他又拱手相告“祝你們一路平安!”
王進喜也面對送行的人們高聲說:“我們決不辜負領導和同志們的希望,我們一定要打一個大勝仗,早日拿下大油田。請領導放一百個心,我們一定給玉門人爭氣,做出優異成績,向玉門六萬人民報喜!”
隨著王進喜大手在空中有力地揮舞,廣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
列車進站了,全隊包乘一節車廂,大家分別從兩個門上了火車。隨著火車一聲長鳴,列車緩緩地離開車站,載著王進喜和他的戰友就這樣離開了玉門,踏上了新的征程。
玉門當時流行的順口溜,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的心情:
“火車叫,心在跳,何時離開老君廟?”
“火車叫,心里笑,拉上鉆機向東跑,一步跨到黑龍江,會戰大慶掀高潮!”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中國擁有《毛澤東選集》的人并不多。貝烏5隊幾十號人,只有王進喜有一套三卷本《毛澤東選集》,這是全國群英會獎給他的,更是無比珍愛。他文化不高,但是經過上夜校和自學,他能看報紙和小唱本之類的書。自從有了《毛澤東選集》,他開始自己讀,這次出發前,從玉門到大慶,這是他身上帶的唯一的書,一是丟不了,二是有空自己可以隨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