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經典故事300
- 李靜 程紹虹
- 1024字
- 2019-01-04 00:12:54
5.世界第一法典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生活了2000多年后,先后建立起了一些奴隸制的城邦國家。每個國家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的一些土地,人口幾萬人不等。再后來,這些城邦的邦主為了占領其他城邦或是掠奪土地、奴隸及財物,便時常發生戰爭。于是,這些城邦國家長期混戰不休。

直到公元前19世紀初,從敘利亞草原來了一支強悍的游牧部落,一舉占據了兩河流域中心地帶的巴比倫城,建立了巴比倫城市國家,才漸漸地改變了兩河流域長期紛爭不休的局面。由于巴比倫地處兩河流域中心,貿易和交通都很方便,商業和農業就發達起來,巴比倫日漸強大起來。古巴比倫王國第六王朝的統治者漢穆拉比在位期間(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帝國的疆域擴大到了整個兩河流域,巴比倫的奴隸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鞏固國王的地位,漢穆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這部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保護私產、租佃、債務、高利貸和婚姻家庭等。按照這部法典,人分為三個等級: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奴隸,包括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公民私人奴隸。漢穆拉比法典建立在兩個最著名的原則基礎上,一個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另一個是“讓買方小心提防”。比如,兩個自由民打仗,一個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另一個人就要同樣被打瞎一只眼睛作為賠償;如果被人打斷了腿,也要把對方的腿打斷。
但對于奴隸,以上兩個原則都不適用。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弄瞎了,只要他拿出一定數量的錢財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那么奴隸主什么也不必賠償。法典還明文規定,如果一個奴隸不承認他的主人,只要他主人拿出證據證明他是自己的奴隸,那么這個奴隸就要被割去雙耳。

蘇美爾城邦遺址
這部法典以文字的形式刻在一塊黑色玄武巖石柱上,立在一座神廟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個石柱不知去向。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蘇撒古城舊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一塊黑色石頭,幾天以后又發現了兩塊,將這三塊石頭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形的石柱。它高2.5米,上方刻著人物的浮雕像,下方刻著楔形文字。這個石柱被運到了法國,藏進了巴黎的盧浮宮。經古文字學家解讀,人們才知道石柱上的人物一個是古巴比倫人所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另一個恭敬地站在太陽神前面的就是漢穆拉比。因此,人們便把刻在這個石柱上的文字稱為“漢穆拉比法典”。又因為它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早一部有條理的法典,所以又稱它是“世界第一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