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道·大連美食(品讀大連·第三季)
- 王希君
- 2327字
- 2019-01-03 23:56:24
王麻子鍋貼“四絕”叫響
大連人至今都喜歡吃鍋貼,說到鍋貼還真有些嗑嘮。鍋貼是一種類似于煎烙的小食,以豬肉餡料較為常見,形狀一般與餃子相同,只是在烹飪的技法上略有改變。但從鍋貼用料和煎烙的過程來看,都十分講究的。
有一個傳說,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吃餃子,但是一旦涼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房得不停煮出熱騰騰的餃子,又不得不把冷掉的餃子丟掉。有一天,太后到后花園賞花聞到宮墻外傳來一陣香味,于是好奇地走出宮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狀似餃子、面皮金黃的食物,嘗了一口后,覺得皮酥脆餡多汁,相當美味。后來才知道,這是御膳廚房丟棄的餃子,因為涼掉了皮粘在一塊,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熱著吃。
將冷掉的餃子重新煎熱來吃,從外表看來與現在的鍋貼沒有太大的區別,是否真的從慈禧年間開始流傳起,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鍋貼是平底鍋出現后才有的產物。
還有一種說法,有位廣東師傅在偶然的機會下,到中國北方吃了煎餃,覺得很好吃,于是帶回家鄉,經過改良,才演變成今天的鍋貼。
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但天津鍋貼類似褡褳火燒。從某種意義上講,日本人所謂的餃子都是鍋貼。近年來日本在大連開的王醬餃子館我去吃過幾次,發現,那就是煎烙過的餃子,只不過,日本人把這種不叫鍋貼的煎餃當做一種菜肴。而在河南洛陽,鍋貼是古時開封大眾風味小吃已早有記載。

王麻子鍋貼
我第一次吃鍋貼,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大連老天津街的王麻子鍋貼鋪,就是現在的友好廣場拐彎處。當然,現在已經不在了。那塊長條紅字大牌子,至今印象深刻。記得是跟同學去吃的,人好多,得排隊。空座位輪到給我們了,我把那書包往桌子旁邊的凳子上一放,生怕座位被人搶走。

王麻子鍋貼后人王玉春
煎得金黃色的鍋貼端上來,黃白相間的條形帶餡面食,兩邊開著小口,散發出誘惑的油香,似乎還地帶著油響。蘸一點略帶辣味的水芥末,咬上一口煎鍋貼,沖鼻的水芥末味兒和包了豬肉餡的焦香的鍋貼味兒一起進入肺腑,感覺好爽快刺激,好焦嫩鮮香。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鍋貼,所以印象極深。讓我后來自豪的是,第一次吃的鍋貼原來就是全國名氣老大的王麻子鍋貼。
民國三十年,大約20世紀40年代吧,山東福山人王樹茂來到大連闖生活,并定居大連。他將膠東傳統鍋貼結合當地習俗加以改進,專營起這一風味面食。開始時,他用手推車裝上爐具、原料、碗筷、佐料,或臨街搭棚,或走街串巷,或趕集廟會。由于他的鍋貼制法獨特,經常引起路人駐足觀望。當造型新穎別致,色澤金黃間白,入口焦嫩爽快,滋味鮮香誘人的鍋貼剛出鍋,鍋貼的香氣就迅速彌漫在周圍的街巷,人們就忍不住要上前買一些回去品嘗。王樹茂的鍋貼很快就名揚大連,因他的臉上長有淺白的麻子,街坊鄰居就不見外地叫他王麻子。
那時,王麻子王樹茂主要在西崗區露天市場一帶吆喝自己的鍋貼。那里的人氣實在太旺,是賺錢的好地方,沒有人不知道露天市場有一口非常好吃的王麻子鍋貼。
1942年,王樹茂購置門頭房,從露天市場走出來,在青泥洼一帶,順勢掛起了大家喜歡叫的王麻子鍋貼的牌匾,使這創新的膠東鍋貼終于以一個新的形象落戶大連。
王麻子鍋貼多年來一直是大連美食名點,此點心是以豬肉、木耳、海米、紅方(腐乳)等為餡心制成的,基本沿用傳統的做法。主輔料有面粉、新鮮五花肉、白菜、水發木耳、水發海米、骨頭湯、醬油、精鹽、味精、姜末、紅方、豆油等。做法是面粉內加涼水和成面團,五花肉剁成顆粒,白菜、木耳、海米均剁碎。豬肉內加入骨頭湯和醬油,順一個方向攪成糊狀,加入研碎的紅方及除豆油以外的其他調配料攪拌成餡。面團搓成團,擠成小劑子,搟成餃子皮。面皮放上餡,捏成中間合攏、兩頭見餡的長條形鍋貼。平鍋置火上,先薄薄淋一層豆油,擺入捏好的鍋貼,在正在煎的鍋貼間不時澆水。加蓋煎3~4分鐘,敞開鍋蓋,淋豆油于鍋貼間,隨即用鏟子啟動鍋貼,使油進入底部。再澆第二次水,水量約為第一次用水的1/3,加蓋燜3~4分鐘,用平鏟取出,底部朝上擺在盤中即成。
與膠東鍋貼相比,王麻子鍋貼具有了創新意識。膠東鍋貼用的面團是熱水燙面,而王麻子一年四季皆用涼水和面,所以面韌而不起皮。膠東鍋貼在過去是用早春的韭菜加海米、鮮豬肉調制的三鮮餡鍋貼,是民國年間山東煙臺名店東坡樓、太和館的著名面食之一,而且不能隨便改動。王麻子鍋貼根據客人的口味要求,靈活多變,餡料可葷可素可三鮮,面餡比例是1:1,口感特點是入口焦脆,鮮香味美。
現在的王麻子鍋貼已經在城市建設改造中,從友好廣場搬到黑石礁車站附近,改名為“王麻子酒店”了。鍋貼當然一直在做,口感和味道也算不減當年。酒店老板也是一位大廚出身,叫王玉春,據說是王樹茂家族的后人。我問他,他只笑不答。
王玉春說,他的師傅是解放后大連魯菜大師福山人于國楨的弟子、大連當代中國烹飪大師戴書經的徒弟。王麻子鍋貼的祖訓傳承,不光是鍋貼,還有杠頭、王麻子蔥燒海參和油炸大麻花,統稱為“四絕”。
我在一份資料里,也看到了這個記載。可以肯定地說,解放前后,王麻子不光做鍋貼,還有名氣不小的其他小吃和炒菜,當然炒的菜也是大連人喜愛的魯菜。資料里說,“王麻子有一種持之以恒的勤奮精神,練得一身好手藝,有四種絕活叫響全東北和山東省:一是鍋貼,外脆里嫩,鮮香油亮;二是杠頭,外皮堅硬,內里香軟;三是油炸金州大麻花;四是王麻子蔥燒海參,風味特別,在全市是頭一份”。
最近吃的感覺很好的一次鍋貼是在大連賓館,董長作大師親自做的。他是完全按照傳統的做法,用大豆油煎出來的。剛出鍋的鍋貼,用木鏟把鍋貼底朝上排列在碟子中,有著黃金脆皮軟酥的絕佳口感。鍋貼皮兒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吃在嘴里回味無窮。鮮美的餡料有著飽滿的湯汁,咬一口于舌齒間滾動,我立即就找到了第一次吃鍋貼的感覺。服務員端上來的調料有醋、水芥末、辣椒油、大蒜,任由你選。